“十四五”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意義重大。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三農”工作的總體部署,提出更具體的政策指引,比往年一號文件的戰略性更強,內容更加豐富。文件開頭以“總體要求”的獨立部分,提出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這是今年一號文件與往年的一個重大差別,要深入理解。
首先,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和政府一直將現代化作為農業農村發展的目標方向。很長一段時間是以推進農業現代化為重點。1961年首次提出,要有步驟地實現農業的機械化、水利化、化肥化、電氣化。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走出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此后,通過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增加科技投入、延伸產業鏈等多方面促進農業現代化。十八大之后,黨中央不斷推動“三農”工作的理論創新。一方面,拓展農業現代化的時代內涵,提出“三大體系”——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將其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三個重點。另一方面,關注農村發展和農民福祉。十九大首次提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隨后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具體目標。2018年進一步闡明,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要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
第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特征不斷豐富。2017年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進度表時要求“到2050年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去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中央農村工作重要講話時提出“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更加全面地揭示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特征。
第三,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推進計劃。2021年啟動實施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全國規劃即將發布,各省各地市也應該盡快著手制定。經過十四五時期的建設,也就是到202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取得重要進展。具體體現是,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要有顯著提升,即“邁上新臺階”,農村生活設施便利化要有良好開端,即“初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要“明顯提高”。這里特別提出“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因此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進程存在地區差異,應該分類推進,但也有要防治盲目冒進,必須是“有條件的地區”才能加快進程。
第四,開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科學評價,具有非常重要的決策意義。客觀評價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平,才能掌握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現狀,把握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前進方向,了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區域差異,更好地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合理構建指標體系是進行科學評價的關鍵。目前,關于農業現代化的評價研究較為充分,農村現代化的研究文獻相對薄弱,需要加強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評價研究。
農業農村現代化一體推進是實現整個國家現代化的關鍵。從國際實踐來看,不同國家現代化的進程都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開始的,首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同時通過城鄉融合、環境友好的道路實現農村現代化。但是,不是每個國家都實現了成功轉型,美國、日本等國家通過農業農村協調發展,實現全面現代化,跨入了發達國家行列;巴西等拉美國家,在盲目追求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的同時忽視農村發展,很多小農戶被擠出農業農村,成為城市的邊緣人群,結果是阻礙了整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當前,我們站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歷史起點上,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牢固樹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導向,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可持續發展研究室主任,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網 2021年3月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