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耕地保護工作已經走上了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對于耕地的數量和質量保護,業界都已比較清楚;對耕地生態保護的內涵目前還比較模糊,甚至存在爭議。有人將一般意義上的生物多樣性作為耕地生態保護的內容之一,甚至有人將生態優先與耕地保護對立起來。
為此,筆者認為,有必要界定清楚耕地生態保護的內涵,講清楚耕地保護和生態保護的辯證邏輯關系,助推耕地生態保護步入科學可行的軌道。
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
在耕地生態系統中,既包括水、氣、熱和礦物質營養等非生命部分,又包括作物、人類、動物和微生物等有生命部分。在有生命部分中,根據各個組分在生態系統中的能量轉換和物質循環過程中的功能或營養方式的不同,可再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還原者。
作物是生產者,為一切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來源。人類和動物都是消費者,他(它)們直接或間接地利用作物所制造的有機物質,從中獲得生存發展能量。還原者是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是細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或螞蟻等土壤中的某些腐食性動物,它們把復雜的動植物有機殘體分解為簡單的化合物,歸還到土壤中或大氣中去,再被作物循環利用。
耕地生態系統是受人工干預很大的自然—人工復合生態系統,這主要是因為耕地生態系統的消費者是人。人類不但為了自己的生存繁衍排斥其他消費者吃食作物,而且還為了作物的高產穩產建設和管理耕地。而森林、草原、濕地等這種自然或近自然的生態系統中(嚴格上說,今天已經幾乎不存在純自然的生態系統),人類之外的其他動物就沒有人類這種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觀能動性,對生態系統的干預和影響很小。
因此,對于耕地生態系統來說,氣候與氣體調節、水源涵養、凈化環境、養分循環等生態服務功能是作物生產在行使農產品生產功能時附帶發生的,這些生態功能并不是人類要求的主體功能。但是,為了人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保證農產品生產功能的同時,應盡可能減少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多發揮正向的生態服務功能。
耕地生態保護要跳出通常意義上的生物多樣性概念
由自然條件決定的耕地生態系統中無生命部分的光照、熱量、水分和養分是一定的。為了保證作物的高產,耕地不能 “雜草叢生”,即不能讓其他“雜草”與作物爭奪光、熱、水和養分。
為了不讓其他動物吃食作物,人們在播種時就給種子拌上農藥,防止 “害蟲”;當莊稼長起來后,還要噴灑農藥,消滅“害蟲”。這使得耕地生態系統中的動物、微生物多樣性必然降低。因此,耕地的生態系統結構相對于林地、草地、濕地等是簡單的。將生物多樣性內涵也賦予耕地生態系統,是一種泛生物多樣性主義。
耕地生態保護要跳出通常意義上的生物多樣性概念,聚焦建設維護耕地農產品生產功能的土壤生物群系;這種不同于耕地原生植被下的土壤生物群系,支持耕地的高產穩產和綠色生產。
關于耕地生物多樣性研究,應該聚焦在田間管理下,耕地生態系統可能產生的一些抗藥性強或能夠降解農藥的動物微生物,甚至是那些因施用農藥和使用塑料薄膜而“變異”出的一些與耕地生態系統相適應的新的動物和微生物種群。這也許是耕地生態系統對地球生態系統在生物多樣性上的一種特殊貢獻。
耕地生態保護首先要在國土空間布局層面上考量
在國土空間規劃中,應該統籌耕地生態系統與林地、草地、濕地等其他生態系統的保護,優化國土空間布局,這是在戰略意義上的耕地生態保護。
首先,耕地占補平衡或新增耕地不能開墾生態用地。過去灘涂、沼澤、紅樹林等,都曾作為耕地后備資源;但在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時,這些均被劃歸為濕地地類,不能再開墾,因為需要這些地類在國土空間中發揮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
特別需要提出的是,要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為指導進行國土空間布局,即使是“未利用地”,也不能成片開發,因為那些“未利用地”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其特有的生態服務功能。但是,在田塊尺度上,不能容許田塊中有原生野草“夾荒地”的存在。
當然,對那些嚴重退化從而危害了生態環境的耕地,要堅決退耕,本著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沙則沙的原則,將其修復或自然修復成與其自然條件相適應的地類。
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或中低產田改造實現耕地生態保護
高標準農田建設可以提高單位面積耕地的產能,緩解以擴大耕地面積來保證糧食安全給區域生態系統造成的壓力,從而保護了區域內沼澤、灘涂、草地等其他土地生態系統。此外,高標準農田建設還可以提高耕地利用過程中帶來的對環境污染的緩沖能力。
有些人建議要把排水溝搞成“自然彎曲”,將灌溉渠道建成粗糙可以讓動物爬行甚至可以打洞做窩的“生態渠道”,是對于耕地生態保護內涵的誤讀。彎曲不規則的排水溝會使得田塊不規則,不利于耕種。粗糙的灌溉渠道輸水效率低,甚至可能造成灌溉水的泄漏。
事實上,正因為自然河流彎彎曲曲,在大雨暴雨來臨時洪水才排泄不暢。“治理淮河”“根治海河”“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在黃淮海平原上建設方格網狀干支斗農四級排水體系,就是為了通暢排水,避免洪泛災害的經常發生。
那些沙性大、土層薄、坡度大、有鹽堿、漬澇等這樣那樣限制因素的中低產田,往往也是生態脆弱耕地。改造這些限制因素,可提高耕地的生產能力和生產的穩定性,同時也是對耕地的生態修復和保護。
耕地生態保護的重要內容是耕地土壤環境保護
耕地土壤環境保護是耕地生態保護的重要內涵之一。也就是說,在耕地利用過程中防止土壤重金屬污染、農藥污染、塑料薄膜污染、土壤酸化等,就是保護耕地生態。對于已經污染了的耕地土壤進行污染物清潔,就是修復耕地生態。
本來耕地土壤肥力或養分水平越高越好,那樣可以充分滿足作物高產對養分的需求。但養分高了,也會受重力作用隨徑流水進入河湖和地下水,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因此,采取測土配方施肥,將土壤肥力水平保持在一個可滿足作物需求但又不過高的水平上,也是耕地生態保護的重要內容。
秸稈還田、多施用有機肥、減少過多的化肥投入,這些有助于碳中和的有機農業耕種方式,也是耕地生態保護的重要內容。
無論是耕地利用過程中保護耕地土壤不受污染,還是對已經污染的耕地土壤進行清潔,使耕地能夠生產出綠色農產品,這些都是耕地生態保護。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自然資源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