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張鳳榮:理性看待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的生態保護

[ 作者:張鳳榮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0-12-23 錄入:朱燁 ]

生態文明建設時代,生態優先是高標準農田建設或土地整治須秉承的思想。但在實踐中,某些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中出現了一些異化生態優先思想的工程設計,比如,為了給野生動物提供一個棲息地,在農田中留有“生態島”(即草地或林地);為了方便田間動物爬越,把灌溉渠道設計成梯形,且特意保持混凝土渠道面的粗糙;為了營造貼近自然的景觀,將排水溝道設計成彎曲的;為了給土壤動物提供可以穿過的孔道,在灌溉渠道水泥件底部構筑出孔道等等。筆者認為,出現這種“生態農田”工程設計是對生態學原理或生態系統平衡的誤解。如何理性看待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中的生態保護?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闡述。

生態用地保留應著眼區域尺度而非田塊尺度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改革開放帶來了我國經濟建設快速發展,但同時建設也占用了大量耕地,導致了耕地大面積快速減少。于是,1986年,我國成立國家土地管理局,頒布《土地管理法》,開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1992年之后,全國各地出現開發區建設熱潮,大量耕地被占用,出現了又一輪耕地快速減少。時值1994年~1995年國際市場上糧食短缺、價格大幅上升,以美國經濟學家布朗為首的“誰來養活中國”的國際輿論甚囂塵上。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為進一步貫徹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實施的為解決溫飽問題、通過開發耕地以保障糧食安全的方針路線,我國于1998年將“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作為法律條款寫進了修訂后的《土地管理法》,以實現“一保耕地,二保建設”的“雙贏”目標。這也拉開了我國的土地整治事業的序幕。
最初的土地整治以開發補充耕地為主,即把土地開發項目區選在“四荒地”(荒山、荒溝、荒丘、荒灘)上,或荒草地、沼澤地、鹽堿地等未利用地占比大的區域,將這些未利用地開墾為耕地。據原國土資源部統計數據,1997年~2002年補充耕地大于建設占用耕地的數量,總體上實現了法定的占補平衡要求。但是,受經濟區位因素影響,占用的耕地多是南方水熱條件好、平原上土壤深厚的優質耕地,而補充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水熱條件較差的北方或山區,造成了為社會所詬病的“占優補劣”。
隨著耕地后備資源進一步枯竭,土地開發不得不走向土地整理,即不再是開發所謂未利用地豐富地區的后備耕地資源,而是在現有農區通過土地整理,在提高現有耕地質量的同時,將農田周圍或插花于農田中的零星未利用地開墾為耕地,有的地方甚至通過減少地埂和溝渠道路占地來實現耕地面積的增加。再到后來,農區的零星未利用地也很少了,便走向高標農田建設,通過提高現有耕地的質量和產能來實現耕地保護終極目標——糧食安全。
由于土地整治源于耕地占補平衡政策,因此,無論是土地開發項目,還是后來的土地整理項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都有新增耕地面積的立項要求。其中,土地整理項目或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雖然要求新增耕地面積的百分比降低了,但仍有通過開墾農田周圍或插花于農田中的荒草地、鹽堿地、池塘等未利用地來增加耕地面積的規劃設計。從這個角度來看,與土地開發項目的“大開荒”相比,土地整理項目或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算是“小開荒”。
由于項目開墾的是荒草地、灘涂等未利用地,而實際上這些未利用地也具有生態功能;所以引起了一些生態專家的質疑,認為這造成了農區自然資源結構或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使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降低;與今天的生態文明思想不相符。
毋庸置疑,在農區保留一些生態用地,構建合理的土地空間結構,實現生產功能和生態功能的協調是正確的。但在田塊尺度上,在田塊中保留“生態島”的做法值得商榷。因為農作物是人工馴化栽培品種,競爭不過原生的“野草”。比如,稻田中如果有一野生葦地斑塊,其中的葦子將很快侵入農田,與作物爭奪養分而瘋長。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農田中的所謂“生態島”既是有益動物的棲息地,也是有害動物(如田鼠和蝗蟲)的棲息地。比如,歷史上我國蝗災多發,蝗災與旱災、洪災一樣,是造成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引致饑荒的重大自然災害。如今,我國很少有蝗災發生了,尤其是東部農區已經幾十年沒有發生大面積的蝗災。這固然得益于農藥和藥械高效滅蝗等手段,但也與東部農區絕大部分土地已被開墾為耕地,蝗蟲的自然棲息地稀少有著很大的關系。蝗蟲的自然棲息地減少了,其繁殖的種群數量也不會很大,在其侵襲農田時,農民利用農藥等手段滅蝗也不至于讓其發展成為蝗災。
因此,關于生態用地的保留,我們應更多從區域尺度上來統籌而非田塊尺度。

牢牢把握方便高效這一高產穩產田建設目標

我們知道,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目的是建成田間管理便利、作物高產穩產的農田。而構建一個方正的田塊,才有利于提高耕種效率、灌排水效率,特別是機械化耕種對田塊形狀的規則方正要求更高,像田間道路、灌溉渠道和排水溝道等農田基礎設施要保持橫平豎直。
因此,高標準農田建設不能像某些歐洲生態工程專家倡導的那樣,讓排水溝像原始平原的河流那樣自然彎曲。事實上,正因為自然河流彎彎曲曲,在大雨暴雨來臨時造成洪水排泄不暢,20世紀50至70年代,我們才要“治理淮河”“根治海河”“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在黃淮海平原上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建設成了方格網狀干支斗農四級排水體系。得益于此,近半個世紀以來,黃淮海平原才沒有洪泛災害的發生,而且減少了鹽堿危害。可以說,彎曲的排水溝,不但不利于泄洪,還不利于耕種。筆者在荷蘭進修時,看到其低平原上的農田也是由橫平豎直的灌溉排水溝渠和道路田間工程體系圍攏的方正地塊。
同時,灌溉渠道需要通過硬化、平滑來提高輸水效率,且U形比梯形更能減少溝渠占地面積。沒有必要為了讓青蛙、蛇、田鼠容易攀爬而專門增加灌溉渠道的坡度和糙度,更沒有必要為了給土壤動物留下通道而在渠道上留空洞,甚至將渠道水泥構件的底部專門設計成空洞狀的。留下空洞的渠道不僅不會是田鼠、蛇、青蛙等田間動物遷徙和活動的唯一通道,還會造成灌溉水滲漏。
       此外,在田塊內留下“生態島”,耕種時就只能繞道,必然也會降低機械作業效率。

高標準農田建設本身也是生態建設

事實上,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利于生態保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了耕地的單位面積產能,緩解了以擴大面積(開墾其他地類)來保證糧食安全的壓力,相當于從區域上保護了包括沼澤、灘涂、草地等其他土地生態系統。比如,將坡耕地修建成梯田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水增墑,不但可以提高水分利用率和產量,也減少了河道淤積和洪水泛濫對河谷和下游農田以及人民生命財產的威脅,減少了養分隨徑流水的流失而導致的河湖水質的富營養化危害。建設農田防護林網降低了風速,不但可以防止農田土壤的風蝕沙化,也減少了揚塵對下風向的空氣污染。加厚土層和客土改良沙性大的農田,可以提高農田土壤中水分和養分的涵蓄能力,既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也防止養分淋失進而造成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的富營養化。
如果說目前提倡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土地整治的4.0版,那么高標準農田建設則是土地整治的3.0版,是由最初的以開發耕地后備資源為主來補充耕地的土地整治1.0版(土地開發),發展到耕地數量、質量兼增的土地整治2.0版(土地整理),再逐步革新過來的。
事實上,由以開發土地來補充耕地為主到以提高現有耕地質量為主即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來實現糧食安全目標,是嚴酷現實下的必然選擇。因為我國耕地后備資源缺乏且質量不高,有的新開發耕地質量和產能低甚至開發驗收后也會遭遇被撂荒。在中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四個現代化”進入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今天,高標準農田建設當然應該堅持生態優先,但要謹防走入生態保護的誤區,而忘記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就是要建成田間管理便利和作物高產穩產的農田這一初衷。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自然資源報》2020-03-3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线久 | 亚洲国产精品91 | 中文字幕v亚洲日本在电影 亚洲片中文字幕在线看 | 最新国产乱理片在线观看 | 日本十八禁黄无遮禁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aⅴ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