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中國生態鄉村建設存在著一個認知誤區:僅僅將生態鄉村建設理解為鄉村自然環境的改善,鄉民精神生活和對待自然文明程度的提高,而沒有上升到謀劃中國創新發展和引領中國經濟建設的高度。中國生態鄉村建設不單是要解決鄉村環境問題,更是關涉中國經濟新發展和中國經濟轉型的重大問題。中國生態鄉村建設應當是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偉大戰略,其內在蘊含著開發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蘊意。厘清生態鄉村建設的這一戰略價值,對于創新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生態鄉村 建設 認知誤區 厘清
自我國政府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以來,鄉村展開了廣泛的生態建設,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來看,對生態鄉村建設重要價值的認知尚缺乏深度與戰略思考。生態鄉村建設不僅是一個自然環境保護問題,更是謀劃中國經濟轉型和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戰略問題,確保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的問題。鄉村優勢在于生態,這一優勢決定了生態鄉村建設必然成為生態文明建設引領者和綠色生活重心。如果說工業文明是城市改造鄉村,生態文明則是鄉村改造城市。生態鄉村建設將成為,也必然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先進生產力。
一、城市式微與鄉村的生態崛起
從近現代開始,西方國家伴隨著工業革命的出現與發展,掀起了一場廣泛的城市化運動,以農業為主的傳統型鄉村社會向以工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轉移。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城市,一方面為工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城市的急劇擴張,小城市變成了中等城市,中等城市變成了大城市,大城市變成了特大城市,倫敦、巴黎、柏林、紐約等成為了城市的典型代表。進入20世紀后,城市化運動達到高潮,城市人口遠超農村人口,這標志著西方現代社會的建成。城市化運動帶來了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蒸汽化、電力化、自動化、計算機化、信息技術的出現等,使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舒適、便捷和現代化。不僅如此,城市化運動還造成了工業的集中和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工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超出了以往任何時代,城市居民享受著工業文明帶來的物質成果,幾乎達到了在豐饒中縱欲無度的地步。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所有成果都集中和顯現在城市,城市儼然成為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象征和景觀。然而,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人口的日益集中,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出現,城市病甚至“邁達斯災禍”也相應產生。人口擁擠,住宅緊張,交通堵塞,空氣污濁,飲水污染,環境惡化,犯罪率升高,公共衛生服務不配套等等,給人們造成極大的生活壓力和心理負擔。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先后出現了逆城市化運動,城市人口涌向郊區乃至鄉村,導致城市中心衰敗和空心化,城市中心成為貧困人口居住地。例如美國,“20世紀70年代以前,大都市區的人口增長率一直高于非都市地區,但到20世紀70年代這一發展趨勢出現了逆轉。根據1980年人口普查,20世紀70年代美國大都市區的人口增長率為9.1%,而非都市地區則高達15.4%,非都市地區大大超過了大都市區。”〔1〕
中國城市化運動始于改革開放后,雖然在時間上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但發展速度之快、范圍之廣,令許多西方國家瞠目。中國用短短30多年的時間做了西方國家上百年做的事情。《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指出,中國城市化率已經突破50%,這意味著中國城市人口首次超過了農村人口,中國已經進入現代社會。中國的城市化運動同樣帶來了經濟的迅猛發展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國民生活水平已
基本步入小康。但城市迅猛擴張也帶來了相應問題。由于人口眾多且不斷涌向城市,致使中國的城市病遠比西方更為嚴重。最顯而易見是,交通日顯擁擠,霧霾困擾工作與生活。更可悲的是,城市的發展還對鄉村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各種環境問題頻現。
國外逆城市化運動告訴我們,城市并非理想的生活居所,綠水青山、鳥語花香的鄉村才是人們追求的理想生活環境,它讓人們回歸到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飲用清潔水,緩解工作壓力。當前中國雖然尚未出現逆城市化運動,但人們厭倦城市生活的傾向已見倪端。時下人們熱議的所謂“鄉愁”,除了表達海外游子對故土的眷戀外,還隱含著國人對鄉村美好自然環境和悠閑生活的懷念,以及對未來鄉村生活的想往。今年春節過后流行的各種“回鄉記”,無不表達著人們對鄉土的掛念。北京一項最新調查顯示,被調查者中有54.5%的人有意愿到郊區投資,70%的人有意愿到郊區購買第二套居所。上海的年輕白領,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工作日在市中心上班,周末在田園風光里休閑。人們對鄉村生活的向往,實際表達的是對城市灰色生活的厭煩和對綠色生活的渴望。逆城市化現象的出現和對鄉村綠色生活的祈盼昭示我們,鄉村將要成為社會生活的中心,因為鄉村的優勢是生態,是人和自然美麗環境一體,而且這一優勢會隨著城市病加劇而逐漸凸顯和日益強化。
在農業文明時期,由于鄉村勞動缺乏高效農業機械的支持,消耗了人們太多的體力和時間,致使鄉村生態優勢難以顯現,唯有有錢有閑之人才能夠欣賞鄉村美景,而勞動者為勞動所累,根本體會不到鄉村的生態價值。工業文明產生之后,機械力代替了人力,城市勞動逐漸從沉重負擔中解放出來,加之城市生活的現代化和文化的先進性,城市生活便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城市化運動造成了城市與鄉村的二元對立,并形成一種現代性價值理念:城市代表現代和先進,鄉村代表傳統和落后,工業經濟優先于鄉村經濟,城市生活優越于鄉村生活,居住城市好于居住鄉村。于是,獲得城市居民身份就成為農民夢寐以求的事情。尤其是在中國,長期以來都是犧牲農民利益以滿足城市居民的生活,即使是新中國成立后,農產品的價格與工業品的價格仍然存在著在較大的剪刀差,農民收入遠低于城市居民。不僅如此,農村、農業和農民還被視為“落后”的典型代表,是實現現代化的制約和障礙,是城市先進文明要積極改造的對象,鄉村的價值被忽視和抹殺,城市對鄉村形成一種“單向替代”的關系。在現代性價值觀影響下,不僅鄉村農民向往城市生活,就是政府在謀求縮小城鄉差別時,也總是考慮如何用城市統一鄉村,如何讓農民進入城市。當前政府謀劃的小城鎮建設和城鄉一體化,就是沿著這一思路展開的。
城市病的廣泛出現,使以往被人們看不起的鄉村開始受到青睞。尤其是隨著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和閑暇時間的出現,在工作之余充分享受生活,便成為人們的主流觀念。鄉村令人心曠神怡的自然環境與城市的鋼筋水泥形成了鮮明對比,于是,回歸大自然、謀求自然健康和休閑養生的生活方式,就成為城市居民的必然選擇。更為重要的是,工業革命帶來的機械化和自動化,不僅大大減輕了城市居民的勞動負擔,也解放了鄉村農民。農業機械化的實現不再需要農民進行汗滴禾下土的勞作,也無需進行密集型勞動,鄉村農民同城市居民一樣也擁有了閑暇時間,他們開始把精力投入到服務型的第三產業,如維護自然環境的美麗,開辟旅游景點和休閑養生場所等,這些都為城市居民進入鄉村享受綠色生活創造了條件。當然,便利的交通條件也大大縮短了城市和鄉村的空間距離,為城市居民順暢到達鄉村開啟了方便之門。也就是說,在工業化和城市化耗盡其優勢后,鄉村會再度在社會中崛起,當然這種崛起的優勢不是農耕文明,而是生態文明。工業文明之后,人們對綠色生活、綠色發展和綠色文明的追求,成為鄉村崛起的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如果說工業文明是對農耕文明的否定,對工業文明的否定之否定則是鄉村生態文明。鄉村的綠色崛起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人們追求返璞歸真和欣賞大自然的必然選擇。
二、生態鄉村引領生態文明建設與創新發展
城市病也是工業社會之病,工業文明之病,逆城市化則是對工業社會和工業文明的根本性否定。這種否定并不單純是一個的居住環境改變的戰術問題,而是預示一個不同于工業時代的新時代噴薄欲出的戰略問題。逆城市化代表著人們價值觀的轉變,它標志著人們厭惡和放棄黑色生活方式,想往與追求綠色生活方式,從擁擠的城市投入大地母親的懷抱。生活方式的這種根本性轉變,宣告了工業文明時代的結束和工業文明發展道路的終結,也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它以綠色生活為基本內涵,以生態文明為基本形態。人類社會歷史的這種生態性選擇和生態發展趨勢,確定了鄉村在未來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由此我們可以說,鄉村生態建設不僅是一種發展戰術,更是一種發展戰略,生態鄉村建設將引領生態文明時代的發展。
工業化和城市化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問題,引發了現代生態環境危機,在這種情形下,“生態環境越來越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性關鍵因素,以及影響我們日常生活品質的主要因素”。〔2〕因此,開展環境保護,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確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五大戰略方向,以“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文學隱喻,表明了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全新視境。從實踐角度看,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進行這一工程建設必須有一個引領者或者說找準一個“綱”,而這一引領者或者“綱”必須具有明顯的生態優勢,抓住這一優勢并將其充分發揮出來,就能綱舉目張,使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事半功倍之效。逆城市化運動向世人表明:生態生活將成為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鄉村的優勢是生態,以生態鄉村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是歷史的必然選擇。鄉村的最大優勢原本是生態,但這一優勢在農耕時代被艱辛勞作做遮蔽,工業化解放了鄉村農民,被遮蔽的鄉村生態優勢自然而然得以解蔽和再現。隨著鄉村生態優勢的確立與顯現,鄉村將成為人們生活、休閑和養身的中心,城市則只不過是人們集中勞作的場所罷了。當追求綠色生活成為主流價值觀,美麗鄉村成為人們幸福生活的理想場所時,生態鄉村引領綠色生活的戰略地位必然為人們所認知、所認可,生態鄉村建設必然成為綱舉目張的“綱”。
生態鄉村之所以能夠引領生態文明建設,進而引領未來社會發展,更為深刻的原因在于鄉村綠色發展本身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不生長于城市,而是存在于廣泛的鄉村當中,現代性的生產力雖然力量強大,但本質是黑色的,它污染了自然環境,將人們束縛于鋼筋水泥之中,隔絕了人與自然。當代人厭惡黑色生活而渴望綠色生活,意味著黑色生產力耗盡了自身發展能量,勢必為綠色生產力所取代。綠色生產力將成為生態文明生活發展的基本動力。綠色生產力并非不發展生產力,而是以綠色為基礎大力發展生產力。馬克思將生產力分為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力,強調人對自然的改造,而綠色生產力則重視自然生產力,是通過保護自然而發展生產力。綠色生產力將人們從污染的自然環境中拯救出來,能夠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品位,實現人們親近大自然和休閑養生的需要。如果環境保護不能滿足人們的正常需要和發展需要,甚至剝奪人們的正常需要和發展需要,這樣的環境保護或綠色發展必然被人們所拋棄。從這一意義上講,鄉村的綠色發展并不僅僅是一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更是一個經濟發展的大問題,其率先實現著經濟的生態轉型和綠色生產力的發展。對我國來說,生態鄉村對綠色發展的引領作用更具戰略性和優勢。
首先,我國人口眾多且老齡化嚴重,老年人的休閑養生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而山清水秀的生態鄉村會成為理想的養老居所。
其次,我國已經步入小康社會,久居城市的人們需要也有條件到田園、荒野放松心情,享受大自然秀美壯觀。
第三,逆城市化傾向已初露倪端,鄉村會逐漸成為人們生態生活的中心。
第四,中國國土富饒遼闊,生態多樣性明顯,為人們親近各種情調的自然環境創造了條件。
第五,“互聯網+”能夠為人們到鄉村生活創造舒適便捷的環境。
基于此,我們可以說,中國鄉村正在成為或已成為有待開發的潛力巨大的經濟市場,它能夠也必然為中國的經濟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近期習近平在小崗村召開的農村改革座談會上講到:“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規劃先行,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補農村短板,揚農村長處,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住田園鄉愁。要因地制宜搞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創造干凈整潔的農村生活環境。”〔3〕由此可見,生態鄉村建設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決定性地位,農業強不強、鄉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中國強不強、中國美不美、中國富不富。
產業結構理論的開創者科林·克拉克將人類的全部經濟活動分為三類:第一產業是農業,第二產業是工業,第三產業是服務業。他認為,“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條不可避免地道路是勞動力將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就會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服務行業將會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4〕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進而提出,“按照這個標準,后工業社會第一個、最簡單的特點,是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或制造業,而是從事服務業,如貿易、金融、運輸、保健、娛樂、教育和管理。”〔5〕這里的后工業社會,即超越工業社會的社會,在該社會中服務業將成為主導行業。也就是說,經濟越發達,人均國民收入越高,服務行業發展越迅猛,就越成為國民經濟中的主導產業。貝爾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指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仍然依賴于第一產業,而歐洲和日本等則以第二產業為主,唯有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以服務業為主的國家。如今幾十年過去了,現代發達國家幾乎全部進入了后工業社會,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愈大。我國在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后,在發達地區服務業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基本上與第二產業持平,甚至稍稍超過第二產業。基于服務行業比重的不斷增加,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斷言:“中國已進入到后工業化階段,服務業將主宰中國”。〔6〕可以想象,當服務業逐漸成為工業社會之后經濟發展的主流行業,鄉村的經濟地位和對整個經濟的引領作用會更加凸現。因為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和對綠色生活的追求,大量城市人口會涌向鄉村居住與生活、村休閑與旅游,這必然會造成鄉村服務業的蓬勃發展,成為第三產業的主力軍。也就是說,鄉村的生態崛起意味著鄉村產業的升級換代,鄉村不再是農業產業或第一產業的代名詞,而成為生態服務業的領頭羊。以老年人養老為例,鄉村良好的生態環境與醫療行業相結合,勢必使鄉村成為老年人休閑養生的理想場所。
三、生態鄉村建設的基本理路
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取得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輝煌成就。2015年,中國人均GDP達到8016美元,經濟發展水平邁入中上等收入國家的行列,已進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期。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全世界超過中等收入標準的101個經濟體中,唯有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臺灣等13個國家和地區成功越過“中等收入陷阱”,大多數國家至今仍被阻擋在“高收入之墻”外。有學者認為:“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處理得如何,是一個繞不開的因素。日本、韓國通過新農村建設比較成功地解決了其工農、城鄉協調發展問題,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這些國家農業的規模和作用有限,比較易于管理和調控。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人口大國,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難度要大得多。”〔7〕現在的中國經濟正處于休整期或低谷期,如何迅速走出低谷,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謀劃的重點。中國的城市化運動經歷快速擴張后,正面臨著逆城市化的興起。生態鄉村建設將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個亮點。因為在大量農民進城導致鄉村空心化的條件下,大量城市人口會開始逆向向鄉村轉移并形成一場曠日持久的運動,這場運動導致的消費大潮勢必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契機。抓住中國逆城市化和生態鄉村崛起的契機,將成為中國創新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當然,我們應該看到,工業社會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不僅發生于城市,還嚴重地影響了鄉村,尤其是在城市化運動中,鄉村成了被遺忘的角落,臟亂差成為鄉村的基本形象。基于此,進行生態農村建設,必須對鄉村自然環境加以治理,實現農產品的生態化,還鄉村以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予農產品以原汁原味、自然健康,造就“采菊東南下,悠悠見南山”的美景,使之成為人人想往的理想生活場所。
將生態鄉村建設規定為戰略性的經濟活動,還在于:唯有生態鄉村建設夠給農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并吸引其積極投身鄉村環境保護,激發其生態生產和生態經營的熱情。過去我們總是試圖用讓農民進城的方式,來消除城鄉差別。時下流行的城鄉一體化建設模式,其主導思想就是讓農民進城,用城市解放鄉村。殊不知,這可能是一條錯誤的道路,這一點已為拉美國家的實踐所證實。有學者認為:“拉美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之所以步入陷阱,原因之一或許就在于一味依賴城市化,盲目動員農民進城,使得農村因勞動力流失而更加蕭條,城市因無法消化眾多進城農民而百病叢生。”〔8〕可以說,城市病和逆城市化的出現,就是對該錯誤道路的有力批判。消除城鄉差別,并非讓城市解放鄉村,而是通過讓農民創造出比城市更好的鄉村環境和生活水平來實現自我解放。如果說傳統價值觀是城市解放鄉村,新型生態價值觀則是鄉村解放城市。如果通過生態鄉村建設讓農民的經濟收入高于城市人,鄉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態優于城市,還有必要用城市解放鄉村嗎?
開展生態鄉村建設,進行生態生產和生態經營有兩條基本路徑,一是環境治理與環境優化;二是農作物與農產品的生態化。
就鄉村環境治理和環境優化而言,首先要治理鄉村的臟亂差,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在山清水秀,草木肥美、鳥語花香,雞鴨相隨的基礎上打造被現代化、自動化武裝起來的潔凈鄉村;建設基礎設施完善,保持田園風光,化解鄉愁的鄉村。當前,我國政府已經將美麗鄉村建設提到了議事日程,各級地方政府也紛紛通過各種措施把美麗鄉村建設落實到實處。其實,美麗農村建設不僅是一種政府治理活動,更是一種經濟活動,背后蘊含著巨大商機。如,開拓美麗農村養老、開發美麗農村返璞歸真體驗等。中國已經步入老年社會,有人數眾多的老年人急需以住養老院的方式安度晚年。打造空氣新鮮、景色怡人、醫療與養老相結合的生態農村養老場所,無疑會吸引眾多的老年人。與此同時,還可以利用農村的自然風光吸引城市工作者前來放松身心。隨著國民收入的提高和勞動日的縮短,利用節假日到鄉村欣賞自然美景和享受鄉村生活氣息,逃避城市的鋼筋水泥天地以及擁堵污染的環境,已成為城市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滿足這一需求,無疑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其次是優化自然環境,利用鄉村的生態優勢,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開發多樣性景觀景區,使鄉村成為旅游休閑、娛樂身心的圣地,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時下我國旅游消費呈現出不斷增長趨勢,基于旺盛的旅游需求,加大鄉村自然環境優化,開發獨具特色的鄉村景觀以吸引游客,如,森林旅游、山岳旅游、河流湖泊旅游,草原沙漠旅游,花卉旅游、農家樂旅游、鄉土文化風俗旅游等。曾經平窮落后的三亞市吉陽區博后村,利用荒廢多年的鹽堿地,建起了以“美麗﹒浪漫﹒愛”為主題,以玫瑰文化為載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2015年接待游客超過120萬人次,不僅美化了農村,還實現了農民致富。
就農作物與農產品的生態化而言,首先要對農作物和農產品進行治理和管控,實現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的轉型。中科院研究員蔣高明認為,生態農業是對現代農業的撥亂反正,“生態農業不采取與自然對抗的辦法而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生產力,保護生態平衡,杜絕基因污染,保護消費者健康。”〔9〕生態農業即農作物和農產品的無害化、有機化和綠色化,減少甚至不用化肥和農藥,在飼料當中不添加有害物質并科學飼養。即使在農場大面積的土地上一時無法實現農作物的無害化和有機化,在鄉村的小面積土地上應當做到農作物和農產品的綠色化,確保農產品的無害和有機。就現實來看,“中國在農業等許多領域還沒有建立和實行最嚴格的資源保護和建設制度,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長而漠視環保問題,微觀主體對資源和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也沒有完全實現成本內在化,而是很大一部分成本由社會公眾來埋單,這是不合理的。下一步應主要利用市場機制,輔以制度和政策創新,促使地方政府改變發展理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并引導農業經營主體主動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夯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微觀基礎,真正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10〕基于此,生態鄉村建設必須樹立綠色理念,在產品投入使用,產地環境保護,生產經營方式,農產品生產和銷售體系上,都做出綠色化的調整,建構綠色化品牌和產生綠色化效應。吃喝安全、健康是現代人的基本訴求,當下綠色產品的價值遠高于非綠色產品,無不說明了這一點。而綠色化農產品的高附加值和綠色化農產品一旦成為人們的普遍選擇,勢必給生產、經營、銷售綠色農產品的農民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其次是農作物與農產品的生態化生產。生態化生產主要是圍繞優質、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如在糧食主產區來大力發展優質糧食產業以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在非糧食主產區要擴大養殖、園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無公害、綠色產品的生產以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
總之,鄉村具有城市所不具有的生態優勢,充分挖掘這一優勢,在不遠的將來就一定能夠改寫鄉村貧窮落后的歷史,使之在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上與城市一較高下,甚至超越城市。如果說在工業社會背景下城市戰勝了鄉村,那么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將是美麗鄉村戰勝城市。
作者簡介:韓秀景,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自然辯證法研究》2016年第1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