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堅持精準扶貧、盡銳出戰,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全國八百三十二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九百六十多萬貧困人口實現易地搬遷,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8月17日,“反貧困理論創新”國際研討會在寧夏銀川開幕。研討會以“面向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反貧困理論創新”為主題,聚焦中國特色反貧困經驗和成就的理論認識,展示中國消除貧困成效,共同探索反貧困實踐和理論創新之路。開幕式后,就現階段我國在反貧困中需要實現的轉變、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和長效機制等話題,中國社會科學網對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教授進行了專訪。
中國社會科學網:貧困問題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反貧困也是人類共同面臨的一項任務。打贏脫貧攻堅戰并不意味著反貧困的終結。從現階段而言,中國在反貧困中需要實現哪些方面的轉變?
林毅夫:2020年,我國所有貧困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超過了國際貧困線,歷史性地消除了絕對貧困,提前10年實現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按照現行貧困標準計算,中國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按照世界銀行國際貧困標準,中國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但反貧困斗爭是永無止境的。隨著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總會存在收入分配差距問題,會有一部分人群的收入水平在整個社會當中處于相對底部。雖然我們實現了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他們的平均收入與國際的貧困線相比已經算高了,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收入差距問題不解決,那么永遠會存在相對貧困的人口。在這種狀況下,我們提出共同富裕。要讓整個社會共同富裕起來,就要發展經濟,提高生產力水平,只有在經濟發展、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時,大家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小,才能夠實現共同富裕,這也是我們下個階段中國式現代化所要達到的目標。
中國社會科學網:要消除貧困就要發展經濟,您認為目前我國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在哪里?
林毅夫:要消除貧困,最重要的是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只手”的共同努力下,按照各個地方的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比較優勢總是會存在的,但各個地方的比較優勢并不相同。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考慮各地方不同的發展程度、發展水平以及地方特殊性,思考它的比較優勢是什么,然后來選擇產業,并把這個產業發展起來。
產業興旺是基礎。怎樣讓產業興旺起來,要根據各個地方的稟賦條件,找準它在哪些產業上符合比較優勢。然后在政府和企業家的共同努力下,把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變成它們的競爭優勢。這樣就能夠創造就業、創造財富,實現經濟增長。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當地方經濟發展好了,收入提高了,儲蓄增加了,資本就會從相對少變成相對多,比較優勢發生變化,就要進行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就要解決下一步產業發展、技術創新的瓶頸。要思考各地方發展的瓶頸限制是什么,是在硬的基礎設施,還是在軟的制度安排。硬的基礎設施包括灌溉、電力、交通、電信等。軟的制度安排包括:有沒有好的教育體系,能否培養有能力在新的產業就業、采用新技術的職工;有沒有好的金融體系,能夠把分散的金融資源整合起來,投資于新的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有沒有好的法律環境,能夠在規模經濟越來越大、市場范圍越來越廣時,保證交易的順利進行。
在進一步推進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總的原則是必須按照比較優勢發展。要發揮市場的作用,調動企業家的積極性,也要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來解決企業家解決不了的瓶頸限制。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發展階段,要認識到哪些瓶頸限制是不同的。要將比較優勢的一般原理與各個地方的實際相結合,經濟才能夠持續向好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網:您認為我國在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可以采取哪些長效機制?
林毅夫:首先,政策必須按照各個地方不同發展階段的實際來調整??偟陌l展方向不能變,所謂一張藍圖繪到底。其次,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追求的必須是綠色的可持續的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第三,我們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沒有安全就沒有發展,沒有發展安全就不可持續。在明確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總體的目標下,要結合各個地區、不同發展階段的特性來調整我們的工作重點,并且要兼顧生態、兼顧安全。這樣,我們的發展就能夠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所追求的所有特征。
(作者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