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新農村建設的思考與實踐(七)
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新公中鎮團結村五組11戶村民,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形式,流轉本村的土地,試行“微改革”,今年是第二年了。去年種地賠了錢,今年怎么樣了?
一、種小瓜子賺了錢
去冬今春,農民合作社自己進料,統一施工,用地120畝,建起了84個塑料拱棚,棚內面積104畝。農民合作社11戶成員和本組1農戶,以及外村4農戶,共16農戶分別認購了建好的拱棚。
頭一茬種什么?經過跟蹤調查,反復比選,團結村五組農民合作社最終選擇了“小瓜子”(脆皮香瓜)。這種瓜皮薄、果脆、口感好,又甜又香,市場認可度高,特別適宜當地種植。
古詩云:五原春色舊來遲。四月份的內蒙古春寒料峭,乍暖還寒,河套平原一片蒼黃,大地還在復蘇。團結村五組拱棚里的地溫比棚外平均高5℃左右,已是綠草茵茵,春意盎然。
四月中旬,100多畝拱棚全部種上了小瓜子。整整一個春天,村子里見不到人。人們都鉆在棚里,全家齊上陣,親戚們趕來幫忙,人手不夠的,找人雇工,整地、鋪膜、栽苗,忙得不亦樂乎,熱熱鬧鬧。
這是團結村五組有史以來第一次在早春時節出現“忙春”景象。隨著拱棚種植的延續,一進四月即開始農忙,將成為當地農民的新農歷。
兩個月后,小瓜子熟了,香飄撲鼻,人們捧著白菱菱的小瓜子喜不自禁,送鄉親,送親朋,分享收獲的喜悅。
團結村五組拱棚都是紅泥地,比沙土地種出來的瓜香甜,口感更好,貨商們都來這里收瓜。趕上今年鮮菜鮮果價格高,頭茬瓜每斤賣到3.8元,尾瓜也賣了兩塊錢。忙活了兩個月,兜里有了錢,村里到處是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第一年種拱棚,產量不算高,各家各戶產出不等,收入不盡相同,但是無論掙多掙少,都賺了錢。永軍、玉辛、玉華幾家收入最好,每畝小瓜子收入8000元以上,純利潤達到3至5000元,基本實現了“一畝園頂十畝田”的效益。
二、種二茬有賠有賺
頭茬種植賺了錢,人們盼著種二茬賺更多的錢。
二茬種什么好?當地比較適合秋季種植的,種甜玉米收益不高,種西紅柿、豆角,人工成本過高,不劃算,種蜜瓜大多不成功,此前的考察調研沒有找到最佳選擇。最終只能多種選擇,種了50多畝大白菜,40多畝青椒,十多畝西瓜,試種了五畝多貝貝南瓜。占良家還種了些甜玉米、茴香、大豆。
著急的,沒等摘完尾瓜,就開始摟蔓,整地。種植青椒的農戶,有些心急,心急火燎的想栽新苗。當時青椒苗子還沒到育成期,不能出圃,農戶們等不及,頂著亮紅晌午的烈日,從100多里地臨河拉新苗,趕緊栽了進去。
二茬種植主要在夏季,棚內氣溫高,病害蟲害多。移栽的苗子,小時候容易發生根腐病,爛根,死苗。長大了,容易受熱爛心,遭受蚜蟲(膩蟲)侵害。團結村五組二茬移栽的種苗,不同程度的出現了葉斑、泛黃、發育不良、枯萎以及死亡現象。
此時的農民,遇困而求知。他們渴望知識,追求防病防蟲,治病殺蟲的農業技術,相信并依賴植保專業人員,就像拯救孩子一樣,為他們的幼苗東跑西顛兒,尋醫問藥。
真正下農村、下基層、到田間地頭的,都是賣苗子、賣農藥、賣化肥的“農業專家”。他們給農民講授知識,傳授技術,很耐心,講的不無道理,但是各講各的,各推各的營銷產品,弄得農民無所適從。
村民李永杰戲稱這種現象是“獸醫多了不治驢”,結果被他不幸而言中。西瓜瓜秧不旺而且不做瓜,種了一個月,提早拉了蔓。大白菜開始長勢良好,棵大葉綠,郁郁蔥蔥,可是進入關鍵卷心期,大白菜不抱心,時間一長,葉子泛黃,開始爛心。專家們開出各種“藥方”,村民知困勉行,用了不少靈丹妙藥,也沒有救活一棵大白菜。
其實,這怨不得專家。西瓜是當地特產,但是沒有夏季在拱棚內種植成功的先例。大白菜是喜涼作物,夏季高溫,能否在熱源聚集的拱棚內種植,本來就有質疑。可是,來自東北種苗供貨商堅持講自己有成功先例,還信誓旦旦的擔保產量、質量。白菜一爛,東北老客跑得不見蹤影,再也聯系不上了。
二茬種植最成功當屬青椒。起初,“早產”的幼苗,移栽過后長也不長,一株株瘦骨嶙峋的戳在地上,毫無生機。人們普遍認為,長成的希望不大。誰知,隨著秋意漸涼,莖葉長勢迅速,坐果也越來越多。收獲時,每畝高產5000斤,上市以每斤0.9元售出,毛收入達到4000多元,效益可觀。
從試種的角度來說,貝貝南瓜種的也算成功。春季,農民合作社發現山東壽光的農民在勝豐鎮種植貝貝南瓜,就一直跟蹤調研。這種瓜是日本通過雜交培育成功的,個頭很小,大約6兩左右,吃起來口感非常粉糯,甜度也很高,這幾年很受市場追捧。
六月底,合作社理事長劉潤發試種了五畝,高溫時移栽造成些死苗,長成四畝多。由于土地肥力不足,以及缺乏種植技術和經驗的緣故,產量并不高,每畝產出不到1000斤,但品質很好,比山東種植的口感更好。山東壽光的農民拿回去賣,每斤售價比當地種植的高出一元錢。十月份的市場行情,每斤四塊多錢,比較好賣。
劉潤發講,如果整理好土地,增加土地肥力,掌握好種植技術,每畝產量達到3000斤不成問題。明年春天,他還要種貝貝南瓜。
通過拱棚試種,多次實地考察勝豐鎮的種植情況,合作社與山東壽光農民簽訂合同,準備明年在大田種植幾百畝貝貝南瓜。
三、種大田不賠錢了
去年,團結村五組合作社種地賠錢。今年,國家出臺政策鼓勵種植小麥,連片種植的每畝補助150元。合作社跟著政策走,種植了500畝小麥,畝產600斤左右,每斤售價1.38元,投入產出核算,每畝虧損400元。
加上小麥連片種植補助150元/畝,集中連片倒茬種植補助150元/畝,小麥收割后,復種青苗補助100元/畝,以上三項補助剛好也是400元。政府補助與經營虧損相抵,,沒有再發生新的虧損。
團結村五組種地有問題。去年人家種番茄賺錢,合作社種番茄賠錢。今年氣候特別適合小麥增長,人家平均畝產1000斤左右,最高畝產達到1200斤。而合作社的小麥畝產只有600斤,也就相當人家的一半兒。
問題又出在春季澆水上。澆青苗時,合作社多次交涉,就是要不下來水,一直等到麥苗都發黃了,水才下來。小麥成長期間病蟲害很少,決定產量多與少,關鍵在澆水。如果澆水及時,至少每畝可以多打200斤,不至于虧損。
問題真正的原因,還是出在管理方面。自流轉土地以來,合作社種地始終沒有正式明確管理人。幾名大股東各顯其能,誰都可以發號施令,但是誰都不承擔經濟責任。經營好壞,與這幾個人的個人利益不直接掛鉤,也就很難出現用心做事的人。
比如要水,就不如小農戶給自家地跑的勤趁,爭執的堅決,缺少那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勁頭。這種管理方式導致合作社的經濟效益得不到保證。
要做到種地不賠錢,必須改變過去的管理形式。有效辦法就是“包”,將田間管理包出去,實行管理承包制,利用合同的形式,通過建立契約關系來保證合作社全年經濟目標的實現。
為此,合作社制作了大田種植管理承包測算表,將土地使用費,種子、化肥、農藥、油料,以及機械使用、水、電等費用,連同各項用工成本,一一列出,并將成本固定化,不得隨意改變。如需調整,必須走程序,由全體成員做出調整改變決定。
通過測算,小麥、玉米、葵花、西葫蘆等農作物,每畝成本都是1000多塊錢,收入以1500元為平均數,上下浮動,每畝地的純收入500元。
合作社將不賠錢作為眼下的經營目標,承包方案按照保底運行的原則制定。承包基數,就是固化了的成本,或者說是與之相等的農作物產量。比如葵花,每畝成本1000元。參考歷史數據,預測當年市場行情,管理人要向合作社上交310斤的葵花產量。這樣,只要做到保底經營,合作社不賠錢,還有政府補助作為收入進帳。
與管理人個人利益直接掛鉤約定:超過承包基數的,合作社與承包人五五分成;未完成承包任務的,承包人承擔30%的經營虧損。
方案推出后,大多數人心里沒有底,不敢冒風險,等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沒人出來承頭子。一直拖到要開始種晚莊稼了,劉潤發站出來承包了100多畝西葫蘆種植,鐵柱子承包了400多畝的葵花種植,并與合作社簽訂了承包管理協議書。
管理方式一經轉變,立刻收到效果。用工糾紛沒有了。潤發包的地不多,播種收獲時最忙,老婆、兄弟、同學一起上,齊心合力,輕松搞定。鐵柱子管理的地多,用工多,對要求來打工的,來者不拒,一視同仁,再沒有為用誰不用誰而發生爭吵、叫罵。播種收獲搶種搶收時,按畝數包工,打工者自己掌握時間,愿意起早的就早干,愿意晚收工的就拉晚,多干多得,再沒有出現“打混工”的現象。
管理出效益,最明顯的是控制住了成本。鐵柱子講,去年種地,合作社用在田間管理上的人工費20多萬。今年粗算下來,人工費用還不到10萬元。不僅如此,各項農業生產資料花銷及其它必要性開支,一項也沒有超出預算,種地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進入十月份,收獲完畢,結果出來了。劉潤發管理的西葫蘆沒有長好,每畝只產了100多斤葫蘆籽,每斤按七塊錢售出,收入也就800多塊錢,與核定的1240元成本,相差近400元。按約定,應當承擔30%的經營虧損,100畝地就要拿出1萬多塊錢。合作社也要搭進1.5萬元的政府補助,還要承擔1萬多元的經營虧損。
鐵柱子賺錢了。鐵柱子承包管理的400畝葵花,已經打出來了一部分,做出了估產,平均每畝預計可以篩選出550斤葵花籽。當前葵花籽的收購價是每斤3.5元,能賺多少?早就有村民給鐵柱子算了賬,合作社賣出葵花籽收入77萬元左右,純利潤約37萬,按五五分成,就要給鐵柱子16萬多。這筆收入太可觀啦,令人心動,讓人眼紅。
四、求發展的人多了
看著合作社的人們在自己播種時,就賣出了小瓜子,收入了大把的現金,小農戶著急了,也在努力掙錢。他們忙完自己的承包地,只要有一點時間,也要趕著去周邊附近打零工。深秋天涼了,五女子、小劉老婆幾個50多歲的婦女相跟著,帶著鋪蓋住到當地,給人家收莊稼,掙些辛苦錢。
在農業種植方面,從播種到收割各項勞動,有很多適合婦女的工作,女工比男工強,婦女是田間打工隊伍的絕對主力。因此,當地農村婦女忙家里,忙自家承包地,還要忙著打零工,特別勤勞,特別能干,特別辛苦。
被流轉了土地的,當地稱作“賣了地”的老年農民,望著人家在自己地里“亂拾翻”,又看見從自家地里掙了錢,坐不住了,都要求給他們找些能干的營生。
年初,五原縣整村推進“放母收羔”養殖湖羊項目。“放母”,是由坐落在本縣的內蒙古金草原生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向農民提供基礎母羊,25只為一組。“收羔”,即在一年后,每十只羊要交給企業四只羊羔。除此之外,企業以高于市場價2元/斤的價格回收農戶其他羔羊。每一組湖羊提供一只種公羊,所需的8000元由政府補貼5000元,農民出3000元。為了規避農戶養殖風險,還由保險公司全部上了保險。
當地農民自家圈舍都養著羊,養什么羊都輕車熟路。一只基礎母羊一年至少下2只羊羔,10只羊可以下20只羊羔,交4只,不難做到。
當時,買一只基礎母羊至少上千元。納入項目,將土地使用證交給政府保存,只需花3000元,就可以領回一群羊。這樣的項目,對農民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了,這是當地政府、企業、保險公司為農民脫貧致富辦的一件大好事。
團結村五組從鎮里爭取了200只湖羊,先讓著老年農民,然后再推其他村民,很快被7戶農民所認養。
老年農民對這個項目最上心。黎子、嘿嘿回民夫婦都老了,給人家打工沒人要。得知有這樣的項目,一直盯著,生怕把他落下。聽說其他村的湖羊進來了,嘿嘿拉著幾個人擦黑跑到人家去看羊。喜堂72歲,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認養的羊最多,羊還沒進來,就花了兩千多元錢,提前請人打好了喂羊槽子。
認養的村民天天盼,不斷的催,問什么時候進羊,政府讓等一等。誰知,等來等去被告知項目停了,干不成了。好端端的政府項目怎么就停了,其它村子的羊養得挺好的,怎么就干不成了,大伙誰也弄不明白。
下半年,羊價陡增,羊肉比牛肉還要貴,一只羊羔就可以賣到800多塊錢,錯失如此難得的賺錢機會,未領回羊的農民怨聲不斷,感覺又被實實在在的忽悠了一把。
之后,團結村力推朗德鵝養殖項目。項目是由團結村六組的養殖大戶從山東引進的。項目計劃將小鵝寄養給農戶,利用各戶人家的院落場地飼養,長成后收回取肝。寄養500鵝,一個月可收入3000元左右。
對這個項目,團結村五組婦女熱情最高,最積極,跑去看項目的最多,最勤。很快,就有20多名婦女報名,認養了7000多只鵝。
結果又是好事難成。由于控制不住疫病,小鵝死亡率過高,項目失敗了。村民又空歡喜一場,白忙活了一次。
當地政府積極為農民謀發展,想出路,真心實意為農民辦好事,推廣項目的經濟模式相當完美,務實、可行,很受農民歡迎,為農民所接受,但還需要下功夫將好事辦成實事,取得好的結果。
五、種地要盈利
1、拱棚種植大幅度增收
今年的拱棚種植已經為明年打出小樣。明年,拱棚種植兩茬,春茬還是種小瓜子,秋茬種青椒、貝貝南瓜,戶均畝收入應達到1.3萬元到1.5萬元,利潤8000到1萬元。
農民普遍看好明年,信心十足,而且已經準備好措施,正在采取行動,保證來年取得更多的收益。
小瓜子明年要比今年提前十天上市。今年小瓜子種遲了,拱棚扣膜晚了,三月才建成,以至于4月14日才開始移栽。 明年清明前后,地溫升至14℃,就要移栽,力爭6月5日上市。
當地市場行情,六月初上市的小瓜子每斤售價4至8元,比十天后的瓜價要高出50%甚至一倍以上。按照這一價格,每畝3000斤產量,畝收入應該都在1萬元以上。
當地氣候狀況,4月上中旬經常會出現倒春寒,氣溫大幅度下降至0℃以下。今年4月10日,一場雨夾雪,不少拱棚移栽的苗子被凍死。
團結村五組準備用三膜技術予以應對。三膜技術,就是在現在棚膜、地膜的基礎上,中間再加上一層薄膜。有些地方,在地膜上支起個小拱棚。合作社準備加一層較大的膜,以便于田間管理。安全度過4月20日,基本可以實現提前十天上市的目標。
明年,小瓜子、青椒、貝貝南瓜畝產量都要達到3000斤。這是三種農作物下限指標,先實現達產,以后再爭取穩產、高產。
頭一年種拱棚,大家沒有經驗,不懂技術,誤操作很多,小瓜子賣的好,但產量并不高,只有三五戶產量接近3000斤。青椒移栽早了,緩苗期過長,成熟晚了,以至于10月14日一場降溫,凍壞了不少。貝貝南瓜產量也只有正常產量的1/4,甚至不到。
經過一年種植,人們取得了實踐經驗。摸索下來,選定了頭茬、二茬的種植品種。經過一個生長期,又了解了選定農作物成長的全過程。經過兩茬種植,還基本掌握了對春季防寒、防風,夏季防高溫、防病、防蟲,秋季防凍等應對措施。現在,對移栽、打切、點花(人工授粉)、摘花、坐果等各項種植技術基本都可以掌握。
夏季,各家各戶忙里偷閑,把羊圈都掏了。合作社成員集體行動,把羊糞拉出去堆肥,四輪車馬達轟鳴,來回往復,很是熱鬧。收完秋,大家使用上了拱棚專用平地機,將地整的平平兒的,上好了肥,澆了秋水,一切準備就緒,只待來年。如此精細化的操作,標志著團結村五組從粗放式種植正在向集約式悄然改變。
農民提高了勞動技能,土地增加了肥力,加大了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投入,勢必對產出產生積極影響,這也是大家普遍看好明年,充滿信心的底氣所在。
種的好還要賣的好。明年市場目標就是把所有的瓜都賣出去,都賣上好價錢。
頭一年賣瓜,瓜販子占據主導地位,他們想什么時候收就什么時候收,想收誰的就收誰的,想收多少就收多少。100多畝地拱棚,每天也就出兩車瓜,還設了兩個收購點,形成兩個人群,造成相互猜忌,產生矛盾,瓜販子得以壓價收購。
玉華的瓜長得好,采摘下來的品相也挺好,瓜販子還要挑剔。玉華一氣之下不賣了,將瓜拉倒東勝,按5元錢每斤全部賣出,而當日村里的收購價每斤只是2.2元。索性,他到東勝自己賣,自家的不夠,按每斤2.2元收本村的瓜賣,都賣了四五塊錢。
玉華東勝賣瓜帶來了啟示,不能被動坐等市場,還要主動跑市場。
合作社已經開始行動,準備成立園區管委會,協調大家,統一對外,爭取市場地位,改變被動局面。
合作社以 “楊六圪旦”的老村名,在國家知識產權局注冊了商標。明年,準備印制包裝箱,采摘時按等級分類,直接裝箱。箱子上注明瓜主手機、二維碼,確保產品質量,承擔產品責任。
小瓜子皮薄,放不住,不能遠距離銷售。市場多在張家口、太原、呼和浩特、包頭、東勝(鄂爾多斯),這些地方離五原縣都不遠,合作社打算跑一跑,到這些地方的批發市場找銷路。
2、大田種植全面盈利
葵花種植,產量要達到500斤。承包管理方式要堅持下去,但要按盈利的經營目標,略作調整。承包基數要提高到400斤,以保證合作社每畝300元的經營盈利。
日前,合作社與山東壽光農民已簽訂合同,種植500畝貝貝南瓜。合作方式為雙方共同投資,合作社出土地和田間管理費用,負責種植管理。山東方面出籽種,專用肥和農藥,負責技術、銷售。銷售費用由雙方分擔。收入五五分成。
山東壽光農民在勝豐鎮和烏拉特前旗種植的8種南瓜,板栗四號貝貝南瓜口感好,產量高,市場銷售好,最成功的。明年,雙方就種這個品種。
用地安排,要選擇地勢高的好地、紅泥地種植貝貝南瓜。能種的全都種上,不能種的,不得勉強。
明年4月20日開始播種,7月15日左右收獲。產量應在5000斤以上。按照每畝最低產量3000斤,每斤2元銷售,預計合作社收入3000元,扣除1500元成本,盈利1500元,相當于3畝地盈利,收益可觀。
貝貝南瓜種植,也要推行承包管理方式,分成兩至三個包,實行專人負責。要精心組織、精心管理,保證第一年大面積種植的成功。
3、加強管理增收節支
合作社所有資產都要計產出率,實行資產管理,魚池、圈舍等都要收益。魚池承包已有方案,猴娃有意承包,應盡快簽訂合同。
合作社各種機械設備、存貨要設專人管理。已經議定由猴愣負責機械設備使用、維護等項管理工作。占軍作庫管,保管好物資和存貨。要建立健全基礎臺賬,嚴格按制度辦事,杜絕管理的“跑冒滴漏”現象。
合作社財務制度、資金賬戶管理、現金使用程序都有問題。去年的決算至今還沒有做出來,賬務不公開,成員有意見。年底,要將今年和去年的決算、明年的預算都做出來,提交成員大會審定。
合作社運作兩年來,管理很不規范,決策、指揮、賬務方面混亂,主要成員之間矛盾公開化,爭吵不斷。長此以往,會斷送合作社的大好前程。
今年9月,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等11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關于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的若干意見》,從完善章程制度、健全組織機構、規范財務管理、合理分配收益、加強登記管理等方面規范合作社。政府還將選聘農民合作社輔導員進行幫扶,這充分表明黨中央通下情、接地氣,必將推動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
團結村五組以農民合作社的形式,流轉本村土地,這是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農民獲得的最大發展權,使他們得以立足于自己的土地,在希望的田野上盡情發揮,自我發展。盡管歷經坎坷,還是步履蹣跚的走了過來,并且已經看到了無限的光明與美好。
聽黨的話,跟著政府走,團結村五組的明天,農業必強,鄉村必美,農民必富!
本文形成過程中,承蒙王洪艷提出了具體建議和修改意見,在此表示感謝!
作者簡介:張一,1969年5月4日從天津市下鄉插隊到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白銀刀亥公社團結大隊五隊,1972年8月選調天津上學,一直在天津工作直至退休。2015年至今,在五原縣新公中鎮團結村五組參與新農村建設。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