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是落實共同富裕戰略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郴州市以打造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為“動力引擎”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取得較好成效,其創新做法可以歸納為:統籌區域規劃,著力打破壁壘推動城鄉要素順暢流動;彰顯鄉土特色,著力品牌引領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凸顯湘南風貌,著力生態文化賦能留住田園鄉愁;突出黨建引領,著力創新提升鄉村基層治理效能。在此基礎上,提出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為取向,強化區域政策體系建設;以區域內產業一體化為目的,構建優勢互補分工體系;以挖掘鄉村沉睡資源為舉措,加快人居環境提質升級;以共融共享共建善治為目標,形成全面協同有效措施;以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為原則,探索可持續發展新路徑等啟示。
關鍵詞:鄉村振興示范帶 城鄉融合發展 西河 縣域 郴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高國內大循環的覆蓋面”,為全面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明確了戰略路徑和方向。近年來,郴州市積極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突出城鄉統籌、融合發展,打破地域界線,推進西河沿線聯動發展,打造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促進鄉村之間資源共享、抱團發展。西河,因盤繞郴州市西北而得名,發源于北湖區仰天湖騎田嶺山脈,全長142公里,流經桂陽、北湖、蘇仙、永興4個縣(區)、9個鄉鎮(街道)、52個行政村。郴州市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的建設,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由“連線成景”向“面上開花”轉變,構建“點線面”全域美麗大格局,實現了在更廣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整合優勢資源、發揮集聚效應,取得了良好成效,積累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益經驗,探索了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成效:以“示范帶”的振興輻射帶動全域鄉村振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的重要判斷,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以流域為單位,以村為節點、以鎮為樞紐,串點成線、連線成片、集片成帶,促進各種要素、各種業態融為一個整體,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探索符合各地自身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初步構建起鄉村產業集聚發展、鄉村建設提檔升級、鄉村治理效能提升的良好局面,以“帶”的振興輻射帶動了全域鄉村振興。
(一)特色化融合化互促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新動能
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以鄉村資源稟賦為載體,堅持特色產業發展,讓景觀跟著業態走,業態跟著市場走,打通一二三產業的“任督二脈”,推進“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建設,實現鄉村產業“串珠成鏈”,暢通鄉村經濟紐帶。依托西河沿線的自然生態條件和農業產業基礎,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培育了“棲鳳渡魚粉”“郴心郴意”“永興冰糖橙”“華塘草莓”“桂陽五爪辣”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品牌。2022年,沿線種植蔬菜1.9萬畝、柑橘1.5萬畝、草莓1.2萬畝,水產養殖3260畝,生豬存欄16萬頭、出欄43萬頭,建設市級及以上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6家,建成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16個,蘇仙區坳上鎮獲批創建2022年農業產業強鎮。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20家,開發生產了棲鳳渡魚粉速食泡面、桂陽五爪辣辣醬、黑米酥等深加工產品。以建設“知名鄉村休閑旅游目的地”為目標,打造了吳山村“小龍蝦”、華塘“草莓小鎮”、棲鳳渡“魚粉小鎮”等一批產業融合發展的特色村、鎮。桂陽縣休閑農莊發展到190余家,其中星級休閑農莊19家,全年接待游客達261.2萬人次,實現經營收入17.3億元。該縣正和鎮開發了朝陽村梨山庭院、官溪村雅溪游樂、和諧村星空營地等休閑游樂項目,年吸引游客10萬余人,促進消費2000萬余元,帶動就業200余人,集體經濟收入增加100余萬元。蘇仙區瓦灶村依托省級非遺棲鳳渡魚粉制作技藝,發展鄉村旅游和研學基地,年均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接待研學學生2萬多人次,棲鳳渡魚粉文化旅游已成為當地城市周邊旅游的新熱點。產業發展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2022年西河沿線52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973萬元,增長167%,薄弱村全部消除;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808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3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縮至1.58(全市為2.04)。
(二)宜居宜業宜游共進開拓鄉村建設新境界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特別是2023年搶抓承辦第二屆湖南旅發大會契機,全域開展城鄉風貌提質,結合“喚醒老屋”行動,促進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與村莊微改造、精提升,營造傳統湘南民居特色鄉村風貌。近些年,累計投入資金近9億元,沿線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以較少投入累計建成旅游公路(步道)251公里、旅游廁所70余座、驛站8所、完成供水工程養護項目297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項目177個,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7.3%,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覆蓋率達100%,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累計拆除違建房危房舊房雜房空心房殘垣斷壁1.5萬余間(處),騰挪空間85.4萬平方米,建成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游園“四小園”面積39559 m2,成功創建34個美麗屋場、21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其中蘇仙區瓦灶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永興縣建設美麗屋場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在農業農村部簡報刊文推介。桂陽縣官溪村利用廢棄礦山打造了雅溪游樂特色餐飲和水上樂園;永興縣松柏村沃原農莊利用廢舊的石碾、犁耙、打谷機等農具,打造農耕文化展覽館等,既改善了風貌環境又產生了經濟效益。
(三)自治法治德治結合構建鄉村治理新格局
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堅持把自上而下的“浦江經驗”和自下而上的“楓橋經驗”結合起來,建立健全領導干部下訪接待群眾工作機制,著力建設“一站式”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系統——“百姓解憂站”,不斷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夯實鄉村振興基礎。2022年,深入推進基層黨組織整建提質行動,整頓提升軟弱渙散村黨組織3個,實現動態“清零”。蘇仙區許家洞鎮獲評省級鄉村治理示范鄉鎮,北湖區保和瑤族鄉月峰村、桂陽縣正和鎮正和村、永興縣湘陰渡街道堡口村3個村獲評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蘇仙區推行以屋場為基本單元的黨建模式,共建立屋場黨小組127個,設立黨員中心戶8326戶,累計召開屋場夜話、黨員夜訪842(場)次,收集意見建議3367條,解決各類問題5000余個。桂陽縣和諧村實行微信打卡、視頻連線“云端”自治,解決“戶散人出難管”的鄉村治理痛點,收集“百姓留言”“群眾金點子”654條,解決群眾訴求456件、重大民生事件8件,引進企業5家,村民成為鄉村治理的參與者、受益者和評判者。永興縣堡口村開展“我為鄉村振興辦實事”活動,引導村民投工投勞,村民自籌資金達60余萬元,達成了“公共區域村里投,庭前院后自己做”的廣泛共識。桂陽縣正和鎮選聘15名專業律師、駐村干部、村干部組團開展“法治下鄉”服務,實行“干部下沉、律師下派、遠程下單”,成功解決項目建設、民事糾紛等法律問題和歷史遺留問題。北湖區率先成立全市首家“鄉賢館”,在庫鄉賢242名,2022年通過新鄉賢引進重點產業項目18個,帶動就業1200余人,利用鄉賢資源協調解決鄉村問題147個,開展政策法規宣傳116場次。
二、做法:以“示范帶”的行動推進城鄉區域資源優化配置
2022年2月以來,郴州市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有突破、三年見成效”的要求,量身制定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三年行動方案,重點實施10大提升提質工程和30項主要工作,推動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持續向縱深邁進,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統籌區域規劃,著力打破壁壘推動城鄉要素順暢流動
依托片區內共同的發展特征,統籌推進沿線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大膽開展改革創新試點,強化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保障,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有力推動鄉村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支撐引領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全面振興。
合并連片編制村莊規劃,強化西河流域統籌發展。在市級層面成立高規格的示范帶建設領導小組和項目協調指揮部,明確35名在職市級領導和沿線四個區縣的四大家主要領導聯點推進,落實“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個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按照區位條件相似、發展基礎相當、主導產業相近的原則,推動鎮村聯編、片區聯動,打破城鄉壁壘、區域壁壘和行業壁壘,破除鄰避效應,實現物理層面上的“由點到帶”。不僅能夠提高技術單位工作效率,節約編制經費,而且有助于整合沿線村莊特色資源,促進鄉村統籌協調發展。堅持生態、產業、用地、設施、文化等“五個統籌”,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地編制“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有效整合沿線村莊特色資源,科學謀劃空間和產業布局,通過河道、鄉村旅游公路、風景路、慢行步道等,串聯循環農業基地、特色田園鄉村、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等特色資源點,形成融自然、田園、產業、文化于一體的空間連片區域。
探索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強化城鄉發展用地保障。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以鄉鎮為單元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積極盤活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優先保障農民居住、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空間和產業用地需求。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推進土地規范有序流轉,整組流轉超過350個組,整體流轉率超過70%。在拆除整治后的土地上因地制宜建設“四小園”和文體活動場、停車場等設施,積極開展復墾復耕,騰挪空間用于鄉村建設。較為突出的如永興縣堡口村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的“支部農場”模式,大力實施千畝煙稻輪作、千畝冰糖橙種植“雙千”計劃,流轉了1100多畝土地,并將近800畝耕地、山地全部復耕復墾,由村集體統一經營種植,為產業發展提供土地。北湖區招旅村對村集體未開發利用地塊進行全面摸底,分類施策,引進華興農業等企業進行農業開發,取得地租收入和分紅。
優化財政資金支出方式,拓展社會資金籌措渠道。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健全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機制”,在繼續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的同時,強調要健全政府投資與金融、社會投入聯動機制,鼓勵將符合條件的項目打捆打包按規定由市場主體實施,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按市場化原則更多投向農村。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通過“大專項+業務清單”等方式統籌涉農資金,采取財政保障一點、資源開發一點、金融支持一點、企業投資一點、社會投入一點“五個一點”方式籌措建設資金。2022年市財政預算4600萬元,沿線累計整合涉農資金3.5億元,申請專項債3.1億元,金融貸款2665萬元,民營企業捐資690萬元,農民籌資1000余萬元,新鄉賢捐資1670萬元,確保了鄉村建設和重點項目有序推進。桂陽縣2022年整合農業農村、鄉村振興、交通、水利等資金1億元,撬動社會資本1.7億余元。
通過多方聚才、悉心育才、環境留才,引導各類人才向鄉村集聚。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秉承“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的理念,堅持人才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為鄉村振興招賢納士、廣聚英才,促使農業科技人才、優秀專業人才、“土專家”“田秀才”等多元人才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工作。為了讓各類人才、資本等要素在農村廣闊天地發揮作用、大展身手,郴州市出臺“人才新政52條”,實施“鄉村人才提升提質工程”,制定《郴州市支持返鄉入鄉創新創業促進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評選十大返鄉入鄉創新創業人才和十佳鄉村名匠工作室。2022年共向沿線村派出第一書記52名、工作隊52支、工作隊員158名;向四個縣區派出科技特派員188名。依托院校建設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育基地,面向郴州市的鄉村產業如茶葉、草莓、黃姜、水果、文化旅游產業等開展實用技術培訓。例如,蘇仙區根據鄉村人才所在地域特點和產業需求,邀請省、市、區及高校專家開展專題培訓,重點組織新型職業農民、致富帶頭人、專業合作社人員等群體參加。2022年以來,該區以村為單位,組織農戶集中培訓38期,培訓農民2000余人次,開展各類鄉村振興培訓班,累計培訓農村帶頭人160余人次,優秀鄉村人才400余人次。永興縣堡口村以凝聚鄉賢力量為抓手,建立“鄉賢資源庫”和“項目建設庫”,積極開展“鄉賢回鄉 助力家鄉”主題活動,設立“村級愛心基金會”等平臺,引導鄉賢發揮能動性。
(二)彰顯鄉土特色,著力品牌引領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重點關注產業發展體系和空間布局,依托西河沿線鄉土資源,充分發揮各村的特色優勢,完善農產品全產業鏈,實現一產提質、二產升級、三產增效,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立體式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
深挖優越鄉土資源,做好“土特產”文章。鄉村產業振興關鍵在于將“土特產”3個字琢磨透,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郴州市出臺《關于持續推進“六大強農”行動促進鄉村產業興旺實施方案》《郴州市壯大“4+2百億產業”促進鄉村振興2022年工作方案》,重點發展優質稻、蔬菜、水果、煙葉、楠竹、養殖等優勢特色產業。新建一批獨具特色、輻射面廣的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如北湖區招旅村以招旅華興公司果蔬種植基地和省級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為基礎,合理利用基地周邊閑置土地和林地,發展設施農業和智慧農業,打造“湘江源蔬菜”品牌和“粵港澳大灣區”蔬菜生產基地。制定《郴州市培育農業品牌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在全省率先探索“做優一桌郴州飯”,打造了“湘江源”蔬菜、“福城金葉”“桂陽和米”“桂陽壇子肉”等區域公用品牌,辣椒、冰糖橙、草莓、餃粑等鄉土產品深受市場歡迎。
發展農產品加工,延長產業鏈條。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一個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標志,是實現產業興旺和夯實小康社會基礎的重要抉擇,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蘇仙區瓦灶村打造以魚粉為主題的農產品加工集群,建設了大米廠、米粉廠、調料廠、豆油廠、茶油廠、中央廚房和冷鏈物流。永興縣通過支持培育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引進來料加工企業進村等形式,有力帶動了西河沿線村莊產業發展。北湖區吳山村潘潘農場草莓基地,除了草莓鮮果的采摘、銷售,還初步研發出草莓干、草莓酒、草莓巧克力、草莓牛軋糖等一系列產品。桂陽縣和諧村建設姜黃產品創意工廠,實現姜黃精深加工,生產姜黃鳳梨酥、姜黃茶餅等深受群眾喜愛的臺灣特色點心,年產量達到100噸,產值2億元,完成稅收500萬元,增加村集體收入20余萬元。桂陽縣西水村以艾草系列加工產品(艾葉粑、艾香、香囊、枕頭、香皂等)、桂陽餃粑、蔬菜面、蔬菜包為主打,配以古法糧酒、煙熏臘肉等傳統手工藝加工為特色的農產品。
突出農趣主題,發展新產業新業態。鄉村旅游能夠充分發揮農業產品供給、生態屏障、文化傳承等功能,發揮好帶動作用。通過與全域旅游高水平融合,在鄉村建設與深化改革中,可以拓展鄉村旅游新業態,創新挖掘鄉村康養旅游、研學旅游、紅色旅游等產品。依托西河沿線稻田、花海、果園、菜園等,推動田園觀光、農耕體驗、文化休閑、特色民宿、研學實踐等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首屆西河鄉村旅游文化節發布了12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簽約了20個農業和文旅項目。蘇仙區瓦灶村棲鳳渡魚粉傳承基地運營成“國家五星級休閑農莊”,桂陽縣和諧村“和樂童趣園”僅2023年五一期間便吸引了10萬游客打卡。北湖區吳山村圍繞吳山草莓,推行“水稻+草莓”輪作模式,建設草莓產業園、草莓三產融合創意體驗園,興辦草莓學院,舉辦草莓節,打造獨特的“吃住行游購娛”全體驗草莓小鎮。2022年,種植1800畝,畝均效益6萬元。蘇仙區河頭村突出農趣主題,依托國家五星級農莊蓮山莊園輻射帶動作用,充分融合農業、科技、休閑等元素,全鏈條促進“產供銷”“游購娛”提質升級,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打造一個以研學旅行和團建活動為支撐,集果蔬摘采、特色養殖、鄉村民宿等產業于一體,“農味”豐富“趣味”十足的鄉村休閑旅游地。
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將先進技術、現代理念導入農業生產中。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必然要求。為了讓“單打獨斗”的農業生產方式逐漸走向“握指成拳”的大農業生產模式,2023年4月郴州市供銷合作社與農化服務、農產品初加工服務、農業生產市場主體、金融保險服務等代表共同簽訂“郴州供銷農業社會化服務大聯盟‘四方’戰略合作協議”,建設郴州供銷農化服務大聯盟平臺。合作社、家庭農場、小農戶等各類經營主體在平臺上,能更便捷購買到質優價廉的農資、農機等產品和服務,農戶可在平臺上可自主選擇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為其開展糧食生產代育、代耕、代插等“十代”服務,暢通為農服務“最后一公里”。桂陽縣被湖南省農業農村廳確定為“全省農業社會化服務試點縣”,成為全省十個試點縣之一,初步構建“主體多元、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該縣現有各類型社會服務組織3260家,建成農技推廣機構25個,建立農業科技示范點386個,服務帶動農戶近11.68萬人。永興縣堡口村以烤煙、冰糖橙等傳統優勢產業創辦專業合作社,已吸納農戶近500戶入社發展,同時成立供銷惠民服務有限公司,構建產業發展平臺和配套鏈條。蘇仙區瓦灶村積極探索“三位一體”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進一步完善村供銷社功能,成立為農服務公司。
(三)凸顯湘南風貌,著力生態文化賦能留住田園鄉愁
鄉村建設中,既不能照搬城市套路或者“以洋代土”,把村莊建得不倫不類;也不能統一模式搞“千村一面”,而是要統籌考慮自然景觀、資源稟賦、歷史文化等因素,與自然環境融合,體現風土人情特色,精心打造一村一韻。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持續推進村莊潔化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序化“六化”行動,堅持原真性保護、原住式開發、原特色利用,杜絕過度城市化、園林化、硬質化,不搞大拆大建,全面清理破敗危房、殘垣斷壁等,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因地制宜找準特色,保持村莊原有形態、保留鄉村風貌和田園風光。
以“喚醒老屋”行動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經摸排,西河沿線擁有可利用老屋資源417棟。郴州市出臺《郴州市“喚醒老屋”試點工作方案》,選取西河沿線作為試點,根據老屋資源稟賦,積極探索多樣化的“喚醒”方式,村民可將閑置老屋委托村集體出租、合作開發或入股經營,或由村集體與老屋所有人協商回購進行回收開發利用。對閑置老舊房屋進行修繕和利用,市場化手段系統推進農村老屋、閑置房屋盤活利用,以房屋為媒介帶動市場主體、資金、人流為村落發展注入活力。北湖區在保留農耕古韻的基礎上,將一批老舊房屋轉變為黨建黨史館、農產品展銷館、特色民宿、特色餐飲等各類業態,該區茅坪村引進農業龍頭企業“黑米姐姐”進駐老屋,打造黑米姐姐米粉鋪、酒鋪等特色餐飲體驗館,以“租金保底+運營分成”方式可帶動村民戶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桂陽縣和諧村通過“市場主體+村集體+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引入市場主體整體運營24棟老屋,打造“文化傳承館”項目和“湘臺文化坊”農文旅融合項目,建設湘昆傳承館、國學經典屋以及湘臺文化與美食館、姜黃手工研學體驗館等,最終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集體增富。永興縣錦里村將10余棟老宅出租用于建設花園式村莊,堅持“自然美學+本土文化”理念,打造集文化休閑、康養度假、野奢露營、農產品消費等于一體的鄉村振興示范基地。自2022年試營業以來,人氣爆棚,高峰時期,日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
以“三廢轉變”為抓手推進鄉村風貌提質。各種廢棄材料及閑置的物件都承載著特定年代的歷史記憶,針對不同類型建設廢料的特點,在公共空間里加以合理利用,不僅能夠就近就地消解各類建設廢料,而且有助于延續鄉村空間建設的鄉土特質,留住鄉土韻味,彰顯鄉村本色,對講述村莊故事、發揚節儉精神大有裨益。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在鄉村建設過程中,突出就地取材、廢舊利用,發掘其殘余價值,將其作為承重、圍護構件,或應用于景觀營造之中,讓舊材變新材、荒地變園地、盲區變景區。一是變廢棄設施為休閑游樂項目。深度挖掘農村廢棄的礦山、工廠、水渠堤壩、鐵路軌道等基礎設施資源,在原有基礎上改造升級,以較小的投入打造新的游樂項目。比如,桂陽縣和諧村利用廢棄的舊郴嘉鐵路和火車站建設“人生驛站”和“歷史車輪”項目,融入星空露營、觀光小火車、研學等業態,打造特色景點景觀。二是變廢舊材料為鄉村建設原料。堅持就地取材、廢舊利用,將拆除和閑置的舊磚、舊瓦、舊木料等統一回收用于園地圍欄、詩畫墻體、游步道建設。比如,蘇仙區板屋村、桂陽縣沙坪村將拆除和閑置的舊磚、舊瓦、舊木料等用于園地圍欄、游步道建設。三是變廢舊物件為農耕文化記憶。各村注重把農業農村生產生活中遺留的老物件、廢舊農具等收集起來,因時制宜變為農耕文化載體。比如,永興縣堡口村收集利用廢舊石頭、磚瓦壘成一面“農耕記”文化墻,再嵌入陶罐瓦片和犁、耙等老物件原貌懸式,成為一道具有濃厚鄉愁的風景。
以“四小園”為載體實施微改造。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將拆危拆舊專項行動和規劃農村建房等工作有機結合,合理規劃利用農村邊角地、廢棄地、撂荒地以及房前屋后閑置土地,通過共建、共享、共治,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四小園”,以小切口帶動村容村貌大變化。不僅提升了零星土地利用率,而且激活了鄉村活力,節約了村莊后續管護成本。如蘇仙區拆除違建房、空心房和危舊房3.5萬多平方米:通過就地取材、廢舊利用,微改造116處小菜園、小果園,修建60多處小花園、小游園,新建16個休閑廣場、1個文化和非遺展示中心、6個農產品展銷點。桂陽縣正和鎮對危舊雜房、殘垣斷壁進行集中拆除,累計拆除危舊雜房77647m2,建成“四小園”面積39559 m2。北湖區招旅村拆除危舊房屋180棟、殘垣斷壁56處,采取“集體出料出資+個人認領使用維護”模式對空坪閑地、房前屋后閑置地實施“微改造”,打造小菜園、小果園、小禽園等88座,交村民使用,收益由村小組、村民按比例分成。
以涵養文化根脈為目的推進鄉村文化傳承保護。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結合農村特性傳承耕讀文化、民間技藝,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將西河沿線留存歷史印記的古橋、古祠堂、古戲臺、古牌坊等全部納入保護范圍,修繕提質湘昆古戲臺、駱氏宗祠等10余個市級以上重點文保單位。充分挖掘利用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講好桂陽朝陽村“紅軍夜宿梨山”、永興松柏村“插標分田”等紅色故事,建設“村史館”等,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和研學基地。
以建設“水美鄉村”為契機推進農村環境治理。郴州地處長江水系、珠江水系分流地帶,是湘江、北江、贛江三大流域的源頭之一,水資源總量豐富。自2022年以來,北湖區實施水利部第三批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項目,重點圍繞打造“山水畫卷、西河走廊”目標,將西河沿線三合村、月峰村等村打造為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水美湘村”樣板。北湖區三合村以建設“水美鄉村”為契機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和城鄉風貌提質工作,先后建設三合村休閑廣場、木槿島、水簾橋,新建過河汀步壩、親水平臺、行人橋,同時對接湘江流域西河北湖區控制單元水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開展河濱濕地建設,產生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桂陽縣以河流整治為著力點,實施水毀河堤修復、岸坡整治、人文景觀等項目建設,既消除了防洪隱患薄弱環節,確保河道行洪安全,保護兩岸農田,又結合了沿河鄉村特色文化,體現人與水、村與水、文化與水的和諧之美,讓沿河村莊因水而起,因水而美,因水而興。
(四)突出黨建引領,著力創新提升鄉村基層治理效能
鄉村治,百姓安。“治理有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始終高度重視并持續加強鄉村治理,堅持黨的領導,著重保護和激活鄉村治理的主體協同能力,突出農民群眾主體地位,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建設,不斷增強鄉村治理效能,為鄉村振興搭基礎、保穩定、促發展。
以人民導向、服務導向為原則,夯實鄉村基層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關鍵在黨”。黨的領導是“三農”工作不斷發展的“定海神針”,為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制定《西河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帶創建“十條標準”和紅色村建設“十個一要求”》,深入推進基層黨組織整建提質行動,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蘇仙區推行“黨小組建在屋場上”工作模式,建立屋場黨小組127個,建設黨建長廊15公里、支部農場10個,該區瓦灶村構建“黨支部聯黨員,黨員包群眾”的組織鏈條,針對村民委托的事情,打造群眾點單、屋場派單、黨員領單、支部驗單的服務鏈條,讓村民有困難就近找黨員,幫助村民解決糾紛。桂陽縣正和鎮通過“黨建引領促振興、村企聯建促發展”的方式,充分整合黨建、社會、產業、人才等資源,推動黨支部、村委會、企業三方由“單兵作戰”向抱團發展轉變,切實把基層組織建到產業鏈上,把黨員聚到產業鏈上,激發基層發展新活力。
推行多元化村民議事協商形式,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堅持“策由民選、規由民定、事由民決”,推行“屋場夜話”等村民議事協商形式,在鄉村規劃、產業發展、項目建設、人居環境整治中充分征求群眾意見,汲取群眾智慧。永興縣堡口村立足全民參與、全民受益推進項目建設,積極探索村民參與經濟社會建設,引導村民共同參與社會治理,重大事項廣泛聽取黨員群眾意見,通過“四議兩公開”渠道進行集體決策,重要項目經由黨務村務公開,接受村民監督委員會的監督,力求公開公正透明辦事。蘇仙區鐘家村通過屋場懇談會等方式,強化農民的主人翁意識,提高農民主動參與村莊公共事務的積極性,讓農民自己“說事、議事、主事”,農民的事讓農民商量著辦,凸顯了農民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北湖區招旅村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發展理事會,牽頭定期召開例會,對村級事務進行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形成鄉村建設強大合力。
堅持突顯農民主體地位,多形式發動群眾籌措資金、籌工籌勞,全民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不是坐享其成,等不來、也送不來,要靠廣大農民奮斗”。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貫徹落實“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理念,尊重農民的意愿和首創精神,把農民能干的事盡量交給農民干,盡可能讓農民在創建中實現務工增收。桂陽縣和諧村2022年共發動村民籌資26.5萬元,鄉賢捐款50萬元,村民投勞4000余人次,拆除廢舊雜房9000余平方米,清理清運垃圾雜物1126噸。蘇仙區堅持共建共享理念,突出村民主體地位,推動自來水水費、衛生保潔費、規范建房保證金“三費”收取,引導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提升群眾參與鄉村建設積極性。永興縣堡口村在實施千畝烤煙、千畝冰糖橙“雙千計劃”中大力發動群眾開墾荒山、整治荒田,高標準完成了1700畝土地流轉和整理。
采取就業帶動、保底分紅、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蘇仙區瓦灶村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新型產業化合作模式發展魚粉產業,吸納和輻射帶動周邊村5000戶以上農戶增收,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村集體總收入從2021年的38萬元增加到2022年的80萬元。北湖區梨園村通過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帶動周邊200多農戶參與霧柚種植,合作社統一提供生產資料、進行技術培訓、實行訂單生產,每年每戶農戶可增收0.8萬多元,為周邊村民解決就業崗位50個。桂陽縣朝陽村堅持綠色生態發展理念,推行“黨支部+基地+黨員創業孵化基地”產業發展模式,引導村民向基地流轉土地,發展果蔬100余畝,出租閑置舊房改建成民宿,村民既有近1000元的租金收入,又能在果蔬田園基地、民宿餐飲點務工增加收入。永興縣油塘村成立村級經濟聯合社,將村里7000多畝土地全部歸集,村民以土地入股,按380元/畝進行保底分紅。桂陽縣把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作為助推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培育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實現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已聯結農產品基地30.8萬畝以上,帶動農戶11.4萬余戶。
建設多功能“數字鄉村”平臺,創新基層治理模式。創新推廣“積分制”“道德銀行”“紅黑榜”等治理模式,推動各村科學制定“村規民約”,建立道德評議會、好人協會、村民議事會、治安協作會等“四會”,開展法律進鄉行動,實施“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帶頭人”培養工程。引導3家運營商對沿線村莊進行網絡建設投資,推動“數字鄉村”建設和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升級,逐村建成集電商、云喇叭、視頻安防監控系統、防溺水監控系統等多項功能于一身的“數字鄉村”平臺。郴州聯通與永興縣高亭司鎮政府合作,建設智慧平安小鎮,在桂陽縣和諧村、蘇仙區板屋村等20余個村建設數字鄉村云平臺,提升了鄉村數字化治理能力。郴州電信公司積極融入鄉村振興,將蘇仙區瓦灶村,以及永興縣松柏村、油塘村作為數字鄉村建設標桿進行打造。已經搭建了云平臺、數字鄉村駕駛倉,開展線上線下消費幫扶,推廣鄉村積分銀行等模式,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郴州移動公司積極推廣“一村一店一基地”數字鄉村建設模式,在蘇仙區飛天山鎮建設的5G智慧小鎮項目,覆蓋16個行政村、2個社區,榮獲“中國移動數智鄉村優秀示范鄉鎮20佳”。北湖區吳山村建立完善了“數字鄉村”綜合治理平臺,促進了村干部、村民與村委互動,實現村鎮視頻化、智能化、立體化管理,大大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能力。
三、啟示:以“示范帶”為突破口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在于打破城鄉地域限制,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促進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雙向賦能和雙輪驅動。對此,郴州市建設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提供了有益啟示。
(一)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為取向,強化區域政策體系建設
郴州市依托西河沿線四個區縣建立鄉村振興示范帶,將各種資源、各種業態融為一個整體,不僅促進了城鄉統籌布局,而且形成規模效應,發揮了集聚優勢。實踐證明,只有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為取向,因地制宜將特定區域的鄉村進行整合,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才能克服單個村莊資源有限,產業布局、招商引資水平較低的困境。因此,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要成立高規格的區域鄉村振興領導小組和項目協調指揮部,有效整合市、縣區兩級資源,形成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統籌推進的工作格局。要找到推進資源整合的突破口,對區域自然資源、文化特色、特色產業等進行全面統籌、規劃布局,既推動差異性發展,又組成發展聯盟。要強化區域政策體系的建設,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和規章制度,整體安排、系統設計區域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提升區域財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政策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二)以區域內產業一體化為目的,構建優勢互補分工體系
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推動各村資源、技術、人才、資金以及市場需求等相關要素的整合重組優化,構建“從田頭到餐桌”及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全產業鏈,逐步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體系。實踐證明,只有注重區域鄉村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才能形成區域性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全面提升區域鄉村產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因此,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要突出城鄉區域產業協同一體化發展的方向,立足特色資源與地域優勢,加快推動農業特色產業提質擴面。要把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和建設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形成梯次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格局,挖掘不同區域的農業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特色農業、打造特色品牌。要強化農產品加工轉化意識,改變“重種養、輕加工”的狀況,推動農村由賣原字號向賣制成品轉變,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縣域,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要充分挖掘農業非傳統功能,將農業與農產品加工及田園觀光、農耕體驗、文化休閑、特色民宿、研學實踐等新產業新業態有機結合,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以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為關鍵,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賦能
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為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構建區域一體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把農民組織起來走市場化發展道路,提升農戶生產經營能力和抵抗風險水平,不僅降低了農業物化成本,而且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實踐證明,只有發展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建立資源共用共享機制,才能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賦能鄉村振興,從而推進鄉村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因此,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要引導各類涉農組織向農業服務業延伸,發揮供銷合作社組織體系、雙向流通網絡優勢,探索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模式,打造區域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提供農業生產經營綜合解決方案。要加快新型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將先進數字信息化應用融入鄉村振興,依靠科技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培育發展設施農業、智慧農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通過社會化服務推廣應用先進技術裝備、改善資源要素投入結構。要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和重大良種攻關,引進并篩選出適合本地的農產品品種,通過社會化服務培育和推動地方優勢農產品高質量發展,實現農產品供給保數量、保多樣、保質量。
(四)以挖掘鄉村沉睡資源為舉措,加快人居環境提質升級
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通過“喚醒老屋”行動和“變廢為寶”等舉措,讓鄉村沉睡資源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新活力,將鄉村的“冷資產”轉變為“熱財富”。實踐證明,充分利用農村現有資源推進鄉村建設,不僅可以保持鄉村獨特風貌,而且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帶來經濟效益。因此,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要注重盤活利用農村閑置老舊房屋,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村民參與,秉持“拆危治亂、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年久失修、破敗不堪老屋群落進行修繕和改造,挖掘老屋價值。要注重農村廢棄基礎設施、廢舊材料、廢舊物件的利用,注重微改造、精提升,突出就地取材、自拆自用、廢舊利用,注重保護傳統村落,保留鄉村風貌、形態、肌理,以實現“最小的人為干預、最大的原鄉體驗”。要充分利用空閑土地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等小生態板塊,高效整合利用土地,以邊角之景帶動村容村貌提升,促進資源利用、美化環境、保護生態、留住鄉愁、發展經濟的有機統一。
(五)以共融共享共建善治為目標,形成全面協同有效措施
郴州市注重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推動西河沿線鄉村治理資源有機整合、聯動發展,打造區域鄉村治理共同體,激發了鄉村發展活力。實踐證明,只有以區域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打破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農民群眾共建共享鄉村振興成果,建立協同共治、利益共享、要素共融的鄉村治理秩序,才能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實現更合理的分工,凝聚更強大的合力。因此,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要構建區域各要素融合交流的共融機制,通過加強村莊間的聯系,形成“點線成面”的網絡空間布局,讓要素在更大范圍流動,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實現區域空間協同發展。要構建區域一體化多元主體參與鄉村建設的共建機制,注重尊重農民意愿,調動村民自治積極性,讓農民自己“說事、議事、主事”,做到“服務到位不越位,幫辦不包辦”,激發農民的創造性和主動性,讓村民在參與鄉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體系建設過程中發揮主人翁作用。要構建區域一體化鄉村治理成果的共享機制,推動醫療、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向村莊輻射延伸,實現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公共服務資源一體化共享,讓農民共享鄉村發展成果。
(六)以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為原則,探索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中,沿線52個村的地理區位、資源稟賦、歷史文化各不相同,既堅持統籌規劃,又做到因地制宜,使村莊策劃設計、發展主題各有特色,實現村莊各美其美、串珠成鏈。實踐證明,只有立足資源稟賦,注重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分區分類明確目標任務,探索鄉村建設可持續發展路徑,才能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因此,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要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突出鄉村特色,做到“一村一策劃、一村一設計”,盡可能保留差別性、獨特性,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要合理確定公共基礎設施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遵循城鄉發展建設規律,做到先規劃后建設,不搞齊步走、“一刀切”。要突出地域特點,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實現既分工又合作,在產業培育上用好當地資源,在鄉村建設上要注意就地取材,防止千村一面,彰顯鄉土味道,留住田園鄉愁。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人民日報》,2023年2月14日第1版。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求是》2023年第6期。
習近平:《論“三農”工作》,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學習讀本》,人民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2023年。
黃承偉:《鄉村振興示范創建的理論邏輯與推進路徑》,《甘肅社會科學》2022年第5期。
張紅宇、胡凌嘯:《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行政管理改革》2021年第10期。
陳文勝:《中國鄉村何以興》,中國農業出版社,2023年。
陳文勝:《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主線與重點任務》,《湖南日報》,2022年2月24日第6版。
陳文勝、李珊珊:《論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貴州社會科學》2022年1期。
游斌、陳文勝;《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光明日報》,2023年8月1日第11版。
【作者簡介:陳文勝,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城鄉關系、鄉村治理。游斌,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城鄉和區域經濟發展。王文強,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湖南省社科院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智庫團隊首席專家、省社會科學院人力資源與改革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人力資源與現代農業。來源:《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3)》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3年11月出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