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龍頭企業是引領鄉村產業振興的中堅力量,是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建設農業強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力軍和主抓手。益陽市政協調研組調研發現,近年來,該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雖實現了長足發展,但仍然存在龍頭企業競爭力不強、產業組織化程度不高、產業組織化程度不高、要素保障難點堵點多等問題。通過與域外龍頭企業發展對比、召開座談會,聽取各方意見建議,調研組提出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助力鄉村產業振興需產業思路再優化,構建發展新格局;優勢產業再集聚,鍛造發展新鏈條;組織協同再深化,創建發展新機制;品牌運營再加力,塑造發展新形象;要素保障再升級,匯聚發展新動能。
關鍵詞:龍頭企業 鄉村振興 產業發展 益陽
農業強必須產業強,產業強必須企業強。益陽市作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全省現代農業改革試驗市,市委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戰略部署、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的重大任務,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助力鄉村產業振興,是錨定農業強市目標定位,形成鄉村振興新優勢、奮力書寫新時代高標準“山鄉巨變”的重要舉措。益陽市政協聚焦“壯大龍頭企業,助力鄉村產業振興”,成立專題調研組,市縣聯動開展調研。調研組深入8個縣市區,走訪了41家企業和部分鎮村,赴湖北省襄陽市、河南省南陽市和江蘇省連云港市開展對比調研,召開22場座談會,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建議。
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主要成效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發展最重要的帶動主體。近年來,益陽市發展和培育了一大批農業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和發展潛力,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與質量,促進了農業產業興旺、農民增收致富。
(一)龍頭企業發展來勢較好
到2022年底,全市共有龍頭企業332家,其中國家級8家,全省占比10%,排名第3位,有一家上市企業克明面業;省級75家(含1家省直),全省占比7.4%,排名第7位;市級249家,縣區級26家,龍頭企業數量在全省市州排名相對靠前。全市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固定資產總額44.02億元,主營收入1676億元,年繳納稅收6.7億元。2022年益陽市農產品出口28611.2萬元,同比增長2.11%。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5142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38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數在全省占比超過10%。其中459家正常生產企業占全市工業規模以上企業比重為32%,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7.75%。南縣獲批全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赫山區獲批全國鄉村振興示范縣,益陽市獲2023年國務院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重點工作督查激勵。
(二)產業集聚效應日益顯現
全市龍頭企業按行業分類,數量排名前6位的分別是黑茶、稻蝦、蔬菜、水產、筍竹和休閑食品(見表1),與益陽市糧食、茶葉、竹木、蔬菜和水產等農業重點產業高度契合。六大產業綜合產值從2019年904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1368.48億元,年均增長14.82%,高于GDP年均增速,也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年均增速。2022年全市農產品出口28611.2萬元,同比增長2.11%。全市創建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園109個,農業產業強鎮14個,省級農業特色小鎮3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10個。有沅江食品工業園、資陽區食品加工園,紅聯農貿大市場、蘭溪米市、黑茶市場、南縣洞庭蝦市等專業市場,產業集聚效應較為明顯。安化、南縣出臺了一系列獎扶黑茶、稻蝦產業發展政策,黑茶形成了一定的比較優勢,南縣稻蝦來勢趨好。龍頭企業的發展,助推了全市“一縣一特”鄉村產業格局的形成。
表1 益陽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分布情況(按行業)
(三)聯農帶農成效不斷增強
近年來,龍頭企業聯農帶農逐漸形成了“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村集體+農戶”等模式,農業“十代”社會化服務模式全省推廣。2022年,全市龍頭企業從業人數達到 2.47萬人、支付工資10.28億元、帶動農戶35.43萬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從2019年的6家,發展到2022年的71家,其中省級40家。組建了五大現代農業產業聯盟,龍頭企業聯農帶農已形成一定規模,糧食、茶葉類龍頭企業本地聯農帶農成效較為明顯,促進了鄉村產業發展。
(四)產業發展基礎加快夯實
近年來,益陽市聚焦土地、資金、平臺、人才等產業要素,給予農業產業發展全方位保障,為龍頭企業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夯實了基礎。去年以來,全市共獲批農村產業項目用地55宗,總面積48公頃,備案設施農業用地11775宗,總面積1528.6公頃。2022年市財政對龍頭企業獎勵資金740萬元,投入鄉村振興財政資金7.4億元。截至2023年3月末,全市涉農貸款余額1074.69億元,占各項貸款總額的47.33%,同比增長20.44%;轄內銀行機構相繼推出“鄉村振興共享貸”“種植e貸”“糧食貸”“稻蝦貸”等56種涉農信貸產品,專利質押融資1879.63萬元,農業保險品種達30個。2022年市本級農產品網上銷售額在500萬以上的電商企業近100家,網絡零售額22.65億元。誠邀劉仲華、柏連陽、劉少軍等院士助力黑茶、水稻、水產等主導產業發展;實施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項目、金犁項目,吸引一批城市“鄉創客”回鄉創業。
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基本問題
益陽作為農業大市,優勢明顯,但對標農業強市目標和鄉村振興走在前列的要求,農業大而不強,短板在龍頭企業,差距在鄉村產業。
(一)龍頭企業競爭力不強
益陽市農業龍頭企業普遍存在整體實力不強,勞動生產率不高的問題,缺少“頂天立地”的龍頭企業,產品缺少競爭優勢。一是龍頭企業實力不強。2022年,全市332家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企業9家,過億元企業54家,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額過100億元的僅1家,只有1家上市公司。克明面業、口味王檳榔年銷售收入過50億元,但與本地主導農業產業的關聯度甚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4.02億元,戶均1326萬元,低于市級龍頭企業認定的固定資產投資1500萬元標準。市級龍頭企業占比77.4%,省級以上占比為22.6%,市級占比偏大。二是品牌運營管理不力。2022年,益陽市地標使用企業數位列全省第一,但僅有安化黑茶品牌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南縣稻蝦米品牌來勢趨好。其他如魚類休閑食品加工企業,近年來雖來勢喜人,但企業品牌運營大多單打獨斗、各自為營。從龍頭企業數量最多的赫山區來看,區內糧食加工企業多,各種品牌不少,但叫得響的品牌屈指可數。即使“大通湖大閘蟹”這樣在全省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品牌,也沒有發揮對本地經濟發展的最佳帶動作用,大量外地蟹利用該品牌影響力實現盈利。三是農業科技創新不夠。農業科技創新是益陽市特色產業發展的短板,2022年全市農業科技貢獻率為61%,低于全省62.4%的平均水平。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主要依賴政府,社會投入少,企業主體作用發揮不夠。市級龍頭企業大都處于初加工層面,科技創新層次低。種業創新滯后,缺乏自有專用品種。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服務全產業鏈信息化程度不高,影響了生產綜合能力和產業韌性。四是管理水平不高。市級龍頭企業大都以家族式管理為主,企業主缺乏現代經營管理理念,發展后勁不足。省級龍頭企業口口香、粒粒晶、和平水產、錦大水產因經營不善,先后破產。
(二)產業鏈發展水平較低
農業產業鏈的延伸,企業不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減少產品損耗,還可以縮短流通時間、提高農產品質量,從而獲取更多利潤。盡管益陽市農業產業鏈建設已經有了很大發展,但仍然面臨著發展水平較低的問題。一是產業集聚度不高。2022年全市種養業僅糧食、茶葉、畜牧產值過百億元,其他如筍竹、蔬菜、水產等產值低。林業面積有900萬畝,產值只有19.2億元;蔬菜種植面積201.8萬畝,產量497.76萬噸,產值僅6億元。一些特色產業特而不大、特而不強、特而不優,尚未形成比較優勢。二是產業鏈條不全。以安化黑茶為例,產業鏈上游缺茶葉生產機械設備、新品研發企業等,下游缺包裝設計制作、茶飲料、生物制劑等深加工企業。糧食產業鏈中稻米加工同質化企業多,深加工企業如飲品、佐餐食品企業少,生產環節的小型農機沒有有效布局。國家級龍頭企業味芝元反映,本地缺乏專業化的魚類交易市場,農戶送來企業的魚都是混著賣,而企業需要的只有白鰱,無法收購,出現了被迫從常德交易市場采購沅江、大通湖魚的窘境。三是農產品轉化率低。2022年全市農產品加工值與農業產值比為2﹕1,農產品轉化率只有51%,相比全國農產品轉化率的67.5%有差距,與國家要求的農業強市農產品加工值比2.8﹕1、農產品轉化率80%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龍頭企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程度不高,加工層次較低,精深加工企業少,產品質量不優。
(三)產業組織化程度不高
在保留農戶生產經營的基礎上,益陽市龍頭企業借助利益關聯聯結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當中的不同經營主體與環節,形成豐富多樣、規模和功能各異的產業組織形式,但是產業組織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一是產業發展不聚焦。從產業集群發展來看,全市糧食類龍頭企業98家,占比30.4%,但產業發展缺乏統籌,縣市區之間缺乏協同,上中下游缺乏分工,南縣、赫山、沅江、大通湖、資陽都在經營自己的大米品牌,同質化競爭大。從產業發展思路來看,2023年市級層面提出壯大“八大”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縣市區都提出了各自發展思路,赫山區“一主五特”、資陽區“六個一”、安化“一特兩輔”、桃江縣“一特兩輔多元化”、沅江市“四水農業、兩蘆優勢”、南縣“四大金字招牌”、大通湖“兩大兩小”,市縣同頻不共振。二是經營主體鏈接不緊密。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涉及多元主體,價值追求、利益訴求不同,主體之間難以達成有效穩定的利益鏈接,鄉村產業難以成為本地龍頭企業的“第一車間”。行業協會、農業合作社、農戶和龍頭企業利益鏈接松散,缺少有效的組織。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五大現代農業產業聯盟、行業協會組織作用發揮不夠,鄉村中介,流通組織少,“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分紅”的利益鏈接模式推廣不夠,農民合理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難。三是市場化引領不夠。全市龍頭企業聯農帶農對鄉村產業的帶動效應并不顯著,買方與賣方信息不對稱,專業化市場引領帶動能力較弱,本地產品資源利用率低。如益陽青松皮蛋,由于本地生產的鴨蛋蛋殼太薄,與企業需求不符,企業本地產品使用率不到20%;桃江竹加工企業因本地竹子年份、密度、厚度等達不到企業要求,50%原材料來自江西、福建等省,本地竹材利用率僅20%—25%,竹筍利用占比不到40%;辣妹子的辣椒醬原料多從外地購入;世林食品的蔬菜大部分來自東北;味芝元使用的魚類只有一半左右來自本地,雞、鴨等禽類產品大都來自山東。另外,即使鄉村產業振興中扶持的一些蔬菜產業,也難以找到好的銷路。
(四)要素保障難點堵點多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益陽市龍頭企業發展面臨要素保障困境,尚未形成資金、土地、人才的良性循環。一是融資約束。至2023年3月末,全市332家龍頭企業有貸戶數175家,有貸率為52.71%,貸款門檻高。主要涉農擔保機構僅2家,擔保能力與旺盛的融資需求不相匹配,難以有效分擔信貸風險,全市僅有沅江設立了鄉村振興產業發展風險基金,但也只發放了1筆950萬元貸款。企業還反映,政策存在區域差異,有的政策在縣市區適用,到了益陽市里就不靈了。二是用地約束。鄉村干部和企業反映,產業發展土地、設施農業用地困難。而縣市區自然資源規劃部門則反映,正在進行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預留了10%的產業發展土地。規劃編制落地與現實需求存在偏差。還有部分企業反映土地權證辦理緩慢等問題。三是人才約束。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基層農技人員、鄉村職業經紀人等方面人才隊伍缺失,成為制約企業和鄉村產業做大做強的瓶頸。
三、加快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益陽要立足本地農業資源優勢特色,進一步壯大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的帶動聯動,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助推農業產業提質升級,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加快建設城鄉一體的山鄉巨變新農村。
(一)產業思路再優化,構建發展新格局
益陽作為農業大市,在保障供給的基礎上,將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做成優勢,是強市建設的必然選擇。201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131千億級產業”工程,2022年市委一號文件提出加快培育發展“十大”優勢特色全產業鏈,2023年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發展“八大”優勢產業集群。建議根據全市產業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進一步優化發展思路。一是構建“4+N”產業發展新格局。聚焦糧食、茶葉、水產和筍竹四大主導產業。益陽市素有“魚米之鄉”美譽,擁有洞庭糧倉、淡水魚都、黑茶之鄉、楠竹之鄉金字招牌,這是最重要的產業資源。黑茶基礎較好;糧食規模最大且關乎國家糧食安全;水產與近年來益陽市異軍突起的休閑食品業關聯度高;筍竹也有一定的知名度。這四個產業2022年綜合產值達到1076.8億元,并且兼顧了山丘區和湖區的資源優勢,可作為優勢主導產業,從市級層面上集中力量重點支持,真正把這四個產業做成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優勢特色產業。發展N個特色產業。各縣市區立足本地資源優勢,以“土”“特”資源為抓手,在服從全市四個主導產業布局的同時,發展畜禽、蔬菜、油菜、油茶、水果、中藥材等“一縣一特”產業,形成全市鄉村產業“鋪天蓋地”的良好局面。二是突出集群發展新思維。以產業集群的思維抓實產業發展,錨定4大優勢主導產業,摸清各產業發展家底,打破縣市區之間的利益藩籬,進行資源、資產和資金的整合,形成統一的發展思路、統一的發展規劃,持續聚焦,一張藍圖干到底,逐步形成特色鮮明、業態豐滿、結構優化的特色產業集群。
(二)優勢產業再集聚,鍛造發展新鏈條
2023年湖南省委一號文件錨定建設農業強省目標,明確提出“建設現代化鄉村產業體系,推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全鏈條升級”。以龍頭企業培育、招引為重點,帶動一批產、加、銷、研配套企業,多措并舉,強鏈、延鏈、補鏈。一是做大龍頭企業。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配置、企業自愿原則,圍繞4大主導產業,培育和引進并重,鼓勵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做優,融入長株潭都市區、大灣區、“一帶一路”建設,融入國際國內雙循環,帶動“益”品出湘、“益”品出國,促進對外開放。出臺激勵措施,支持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參股經營、組建農業產業集團等多種方式,做強存量。同時,重點引進行業頭部企業、核心龍頭企業,做大增量。把重點龍頭企業納入上市企業后備資源庫,通過 5至8年努力,力爭各主導產業都能培育1至2家上市公司。以龍頭企業帶動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全產業鏈升級。二是做全產業鏈條。認真研究產業鏈條,梳理產業鏈現狀,建立產業鏈發展目錄清單,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把鏈條拉長、補齊、做全。鼓勵支持龍頭企業從研發、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品牌、體驗、消費和服務九個環節出發,縱向完善拉長自身產業鏈,橫向融合培育新業態。力爭國家級龍頭企業有3家上下游企業、省級龍頭企業有2家上下游企業、市級龍頭企業有1家上下游企業。將優勢特色產業延鏈、補鏈、強鏈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點,強化現有食品工業園區、農業產業園區、產業強鎮載體功能,建設幾個農產品深加工集中區。三是做強流通體系。加強農產品流通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強化專業化市場聯農帶農組織功能,發揮好紅聯市場、黑茶市場、南縣洞庭蝦市在大宗農產品流通和專業化市場方面的帶動作用,重振蘭溪米市,建設特色產業區域集散中心。整合線上線下各類信息資源,建立健全覆蓋農產品生產、批發、零售、消費全鏈條權威的信息監測、預測預警和發布平臺。充分運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打通信息發布“最后一公里”。四是做優特色基地。以一縣一特、產業強鎮、農業特色小鎮、一村一品示范鎮為抓手,抓好鄉村特色產業建設,建設一批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的種養基地,形成各自農業特色,將鄉村打造成龍頭企業的第一車間和原料基地。五是做足融合發展。發揮鄉村獨特優勢,開發、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以特色產業為抓手,挖掘鄉村文化資源,積極塑造農旅景觀,大力發展鄉村生態休閑游、觀光體驗游等。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和美鄉村,培養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三)組織協同再深化,創建發展新機制
以產業鏈為核心,提升產業組織化水平,有效整合產業資源,匯聚發展合力,激發主體內生動力,是當前加速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和切入點。一是加大政府引導力度。明確四級書記抓鄉村振興,首要在于抓產業振興,將產業振興的成效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營造大抓產業的鮮明導向和濃厚氛圍。借鑒黑茶產業發展和湖北襄陽的經驗,盡快研究制定符合益陽市實際的扶持龍頭企業和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優勢特色產業“鏈長”領導協調和“鏈主”企業領航兩項機制,強化“鏈長”和責任擔當,推進“八個一”工作機制和“部門分工協作、屬地主體責任、重大項目服務、問題解決辦理、工作調度督導”五項管理運行制度,提升“鏈主”企業整合行業資源、制定行業標準、引領產業發展的能力,把“鏈長”制做實做細。二是建立龍頭企業幫扶機制。總結推廣安化黑茶、南縣稻蝦和一些好的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機制和做法,用身邊典型示范帶動。組織動員龍頭企業參與鄉村振興重點村幫扶,“百企聯百村”,把龍頭企業聯農帶農、幫扶鄉村產業振興作為龍頭企業監測評估、項目扶持的必備內容,對帶動鄉村產業振興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予以獎勵,鼓勵、支持龍頭企業在本地或重點幫扶村建立優質生產基地,更多采用“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分紅”等幫扶產業振興新模式。三是加強新型經營主體建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是推動農民產業組織化程度的重要力量,要研究制定促進新型經營主體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健全工作引導機制,健全配套扶持政策,健全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引導新型經營主體競相發展、規范有序運行。四是充分發揮協會作用。支持五大產業聯盟和行業協會發揮產業資源多、市場信息廣、平臺豐富的優勢,發揮好中介組織作用,定期組織成員單位開展活動,分行業定期召開龍頭企業與特色強鎮、一村一品示范村、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對接會,加強市場、供需信息交流,擴大合作規模,打通農產品到餐桌,到加工、到流通領域的渠道。
(四)品牌運營再加力,塑造發展新形象
品牌強農是引領產業升級的戰略選擇,是推動產業質量、效率變革的重要抓手。要發揮益陽市在品牌建設方面的優勢,統籌全局,系統謀劃,下好下活“益”字號農產品這盤棋。一是加大區域品牌塑造。全面梳理全市農業產業方面的各類品牌,建立農產品知名品牌目錄。樹立全市一盤棋的思想,堅決破除縣市區之間的行政壁壘,創建以“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特色農產品品牌”為支撐的品牌體系,重點打造4大主導產業“益”字號區域公共品牌,以區域公共品牌擦亮益陽農業產業的底色,叫響益陽農業產業的特色和亮色,塑造產業發展新形象。根據產業發展和品牌運營實際,建議把安化黑茶、桃江筍竹和南縣稻蝦米作為市級區域公共品牌打造,水產也要盡快謀劃設立市級區域公共品牌。加強品牌運行管理,按照“政府支持、企業主體、協會運營”原則,鼓勵更多企業和各類經營主體使用區域公共品牌,聚力提升“益”字號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占有率。以區域品牌建設為引領,推動形成“品牌+產業龍頭+專業市場(平臺支撐)+優質基地+農旅文融合”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實現品牌質的躍升。二是堅持標準引領。建立農產品品牌標準體系,按照區域公共品牌、農業企業品牌和農產品品牌分類別分步驟實施。推進學標貫標用標,以標準引領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和標準化生產。鼓勵縣市區結合本地特色產業制定品牌地方標準,引導行業協會建立具有創新性、先進性和國際性的團體標準。要特別關注糧食產業品牌運營和標準引領問題,從市級層面進行統籌謀劃、科學論證,努力破解龍頭企業多、產業效益低、糧農積極性不高等問題,逐步將南縣稻蝦米現有的80多項標準先在湖區進行推廣。筍竹、水產甚至松花皮蛋都應注重用標準來引領種養生產。三是提升品牌影響力。通過新媒體、電商平臺、召開產業發展大會、發布品牌價值、舉辦展覽(銷)會、積極參與國內外會展、企業營銷推廣活動等諸多形式,拓展品牌宣介推廣渠道,挖掘品牌文化底蘊,推播品牌文化、講好產品故事,實現“文”以載“道”的融合傳播。
(五)要素保障再升級,匯聚發展新動能
用足用活國家、省出臺的各項扶持政策,提升產業支持政策效力。一是升級土地保障。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應安排不少于10%的建設用地指標,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用好用活省級每年單列不少于5%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保障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在推進的鄉鎮、村莊規劃編制中,盡可能科學合理安排,落實、落細鄉村產業、設施農業用地需求,避免規劃的地塊用不了、用不好。產業強鎮預留產業園區,避免將來無地可用。把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作為農業綜合改革的重點,盤活土地資源,努力探索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財產權益的新路子。二是升級資金保障。建立“三農”財政投入保障機制,結合益陽市財力實際,加大資金整合力度,整合除惠農、項目之外的其他公共性涉農資金,全市產業發展資金切塊安排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力爭市本級和縣市區都設立不少于5000萬元的鄉村產業振興專項發展基金,集中財力、握緊拳頭支持產業發展。積極爭取上級債券用于支持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由市金融辦牽頭,全面梳理金融機構現有涉農金融政策和產品,制定促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的金融政策,開發金融產品,大力推廣“一次授信、隨借隨還、循環使用”“無還本續貸”等信貸產品,緩解貸款期限與農業生產周期錯配矛盾,降低擔保費用。鼓勵將溫室大棚、養殖圈舍、土地經營權、農機具、存量產品依法合規抵押融資,開展特色農產品保險,進一步降低授信、擔保門檻,提高金融機構支持鄉村產業振興金融服務的主動性、積極性。三是升級科技支撐。對現有分散在龍頭企業中的科研資源進行整合,集合重點實驗室、產業創新聯盟、高校院所、創新中心等科創資源,在種業創新、精深加工產品研發、全產業鏈信息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等方面著力。加強益陽市農科院建設,以農科院為載體,產學研結合,分產業鏈組建專家委員會,組建一條產業鏈一個專業團隊指導的“鏈創”協同攻關機制。四是升級人才保障。企業強,企業家必須強。龍頭企業農民企業家和農業產業化創業者是鄉村產業發展的主體,是最活躍、最中堅的力量,須高度重視這支隊伍的建設,從政治上關懷、能力上培養、發展上服務,堅定其發展的信心,營造尊重農民企業家尊重創業者的氛圍。由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參加,定期組織召開龍頭企業農民企業家座談會,定期組織高標準、專業化的培訓,提升其現代經營理念,穩步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立,聯農帶動鄉村產業發展。將鄉村產業振興人才納入全市人才培育扶持范圍,遴選建立鄉村產業人才資源庫,培育一批農民企業家、科技研發人才、種養能手、農產品經紀人、網紅主播等,鼓勵支持企業家、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和農民工返鄉入鄉創新創業,在鄉村建立起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人民日報》,2023年2月14日第1版。
習近平:《論“三農”工作》,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
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求是》2023年第6期。
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報》2012年第3期。農業農村部:《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報》2021年第11期。
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錨定建設農業強省目標扎實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湖南日報》,2023年2月28日第1版。
陳文勝:《中國農業何以強》,中國農業出版社,2023年。
陳文勝:《為鄉村振興提供內在動力》,《人民日報》2019年5月13日,
陳文勝:《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農業發展的戰略轉型》,《求是》2017年第03期。
姜惠宸、姜長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政策優化研究》,《經濟縱橫》2021年第4期。
張延龍等:《中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特點、問題及發展思路》,《農業經濟問題》2021年第8期。
(調研組主要成員:謝梅成,益陽市政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分管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雷越毅,益陽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負責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全面工作。來源:《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3)》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3年11月出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