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既是一個古老的產業,也是一個引領未來并決定著生物產業、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現代產業,是一個隨著科技進步而不斷發生前沿變化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現階段中國農業發展受到耕地面積減少、勞動力和資本外流等資源約束,又面臨農藥化肥過度使用、面源污染日趨嚴重、生物多樣性破壞等環境壓力,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以技術進步實現內生增長,以創新驅動實現轉型發展,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現代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是農業發展方式的重大變革。
一、人類社會農業發展的歷史演進
科技創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前沿趨勢?;仡欈r業的演進脈絡,經歷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三個發展階段,[1]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演化的過程中,農業自然屬性、經濟屬性、生態屬性和社會屬性的變化,與各發展階段的農業技術進步密切相關;農業技術的每一次飛躍,都推動了農業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2]正是由于農業技術形態的不斷演化,才形成了不同歷史階段的農業。
從技術形態上看,由于原始農業技術和傳統農業技術具有以經驗知識為主、生產力低下、手段落后、農業外投入較少、技術對自然的干預少且處于淺層面的干預等共同特點,雖然是生態化農業,卻始終無法擺脫對大自然的依賴,靠天吃飯,效率低下。[3]農業現代化是18世紀以來農業的一種前沿變化和國際競爭,歷史背景與“傳統農業”相應對,伴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始而出現。第一次工業革命加速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形成了以工業化為基礎的化學化、石油化、機械化的常規農業技術,可以稱為現代農業技術。“建立在農業機械化和農業化學化這兩大支柱上的農業現代化,基本上成為工業生產的一個變種”, [4]生產模式和工業生產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數量的物質和技術,產出一定數量的農產品,實質上就是借助土地,將石油轉化為糧食。“其農業發展模式是高投入、高產出,需要使用大量的以石油產品為動力的農業機械和以石油制品為原料的化肥、農藥等農用化學品”,[5]屬“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型的“高碳農業”。由于大量使用高強度耕作系統,并普遍采用無機化學農用制品,進行大規模、單一品種、連續耕種的工廠式、規?;r業生產方式,[6]在當代西方又被簡稱為“工業化農業”或“石油農業”。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同歷史時期的目標和任務不同,發展形態和發展方式也不同。到上世紀80年代,在三次革命的浪潮下,新能源及新材料的發展帶來信息革命,形成了以生物組學技術、轉基因技術、數字農業技術為代表的生態化的新型現代農業技術。由于農業對資源與環境具有高度的依賴性,在全球氣候變暖、資源約束與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情況下,西方發達國家開始探索“可持續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再生農業”、“生物農業”、“自然農業”等各式各樣的新型現代農業,[7]從而改變了以“石油農業”為特征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方向,與“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工業化農業”相應對,轉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出”的發展模式。[8]
當前,以新能源和生物技術為主導的第四次技術革命正在發展,美國等發達國家大力發展生物技術與相關產業,旨在主導世界由知識經濟時代進入生物經濟時代,謀求繼續掌控世界農產品市場的話語權。[9]可以說,新世紀農業的競爭,從本質上來說是農業科技的競爭。正是由于農業發展的動因源于內生技術進步,使新興技術在新世紀農業中的應用方興未艾,科技創新成為了農業發展方式的主要推動力量。
二、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關系
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農業發展方式與農業科技創新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前后相繼、互相關聯、相互作用,隨著農業經濟活動發展而變化,統一于農業經濟發展的整個活動和過程”。[10]
一方面,科技創新決定著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并決定著這種轉變的成敗。農業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由外延式增長向內涵式增長轉變、推動農業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推動農業由資源消耗型向循環可持續發展型轉變的必要條件。根據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的理論邏輯,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核心就是改變現有的技術水平,通過現代科技促使農業結構發生變化,改變收入來源,以此改變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結構,使農業的生產模式、生產方式發生變化,隨之而來的是農業生產組織以及生產經營形式發生變化。[11] 這一變化過程就是用現代科技武裝農業,形成新的農業發展體系,以現代的組織形式和經營理念推進農業提高資源要素的效率,從而達到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由于農業生產結構的改變、新的農業產業體系和相應的農業經營管理體系的逐漸形成,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都不斷得到提高,使農民的收入結構隨之改變,最終建立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的長效機制,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12]
另一方面,農業的發展方式決定著科技創新的方向。從國際來看,以生物組學技術、轉基因技術、數字農業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全球農業科技創新進入集聚爆發和新興產業加速成長時期,農業科技貢獻超過了土地、勞動力、資金投入和制度的貢獻份額,日益顯示出科學技術是作為農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的推動作用。從國內現狀來看,根據有關研究結果,在農業增產的諸因素中,技術進步如優良品種、栽培技術、植保技術、低產土壤改良技術等貢獻作用最為突出。所以,201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凸顯了中央政府對于糧食安全形勢和農業發展方式的判斷,明確了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也只有順應農業發展的新要求,使科技貢獻率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成為推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持久動力,才能確保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與糧食安全。[13]
在當前農業發展的新階段,農業發展方式必須從增加產量為主的生產主導型,向保障農產品供給、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技術主導型轉變。因此,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必須從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的目標出發,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為方向,圍繞如何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這條主線,按照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綜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基本要求,借鑒國內外科技進步支持農業發展的實踐經驗與理論成果,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農業勞動過程機械化、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構建適應農業發展要求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技術體系。[14]
三、科技創新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任務
盡管近十年來中國農業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根據中科院何傳啟教授的研究,主要是以資源要素投入的大量增加為支撐,如2005到2010年,中國三種糧食平均每畝的主產品總成本增加了247.65元,增幅達58.3%;其中化肥費增加了31.6%、機械作業費增加了125.1%、人工成本增加了49.9%、土地成本增加了114.9%,分別占總成本增量的10.8%、19.1%、30.5%和28.8%。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庫,2008年,中國每公頃耕地的化肥使用量達到468.0公斤,分別相當于美國、英國、日本、德國、法國和印度的4.54倍、2.25倍、1.68倍、2.92倍、3.20倍和3.05倍。[15]由此導致中國農產品成本迅速提高,市場競爭力偏低。
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場競爭最根本的較量就是核心技術的較量。中國農產品的市場競爭主要依賴成本競爭,缺乏參與國際農業競爭所需要的核心技術。除了袁隆平的雜交稻種子技術,農業發達國家和地區作為育種研發重點的花卉、蔬菜、水果以及其他經濟作物領域,中國鮮有突破性進展。在中國這樣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面對農業效益普遍低下的現狀,必須將生物技術、機械化技術、信息化技術和資源節約技術等四大關鍵核心技術、適用技術和系統集成等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要任務,培育優良品種,改進農產品品質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節約水、電、能等資源消耗,節省勞動力,提高農業效益,增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適應不同條件下的發展能力。這不僅直接關系到農業的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的提高,而且直接關系到環境和生態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同時,必須打破農業科技與農業發展結合的“瓶頸”,大力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發展需求融合。將農業科技創新重點集中在良種培育、節本降耗、節水灌溉、農機裝備、新型肥藥、疫病防控、加工貯運、循環農業、海洋農業、農村民生等領域,力爭在新品種選育、生物農藥研制、基因工程、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實施農業常規技術升級戰略,將育種、施肥、節水、植保、養殖、防疫、廢棄物資源化技術全面升級到優質高效和低投入、低成本、可持續發展的水平上來,大力支持水稻、棉花、柑橘、畜禽等主導農產品的良種繁育、生產加工技術研發,推動傳統農業技術全面升級。加快構建政府公共推廣機構和其它推廣組織共同發展的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完善農業質量控制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16]
四、戰略性農業新興產業代表著農業科技的創新方向
戰略性農業新興產業屬于技術密集、知識密集型的農業產業,具有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高效益、低排放等特征,涉及到農業發展的創新能力,是新興農業科技中的核心技術和新興農業產業的深度融合,具有搶占世界農業發展制高點的決定作用。既代表農業科技的創新方向,也代表農業產業的發展方向,并推動新一輪農業發展變革。同時,在發展戰略性農業新興產業上一旦取得領先地位,不僅可以帶來超越社會平均利潤之上的農業經濟效益,還可以獲得在世界農產品市場體系中的話語權。因此,只有不斷推進農業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使戰略性農業新興產業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不斷引導傳統農業產業更新換代,才能提高中國農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要使科技創新形成的核心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就必然離不開市場化的運作方式。而農業企業最懂得生存與發展之道,能夠不斷為市場創造新產品、優質產品、低耗產品,使研發投入較快地得到回報;最了解所屬行業技術進步的新動態,能夠把研究成果迅速轉化為新的生產技術;最會運用技術標準這一點石成金的“神器”,及時把技術創新成果進行產業化,全面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如全球四大糧商“ABCD”,即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他們通過核心種子技術操縱著全世界糧食的進出口買賣、食品的制造與包裝,以及價格的制定。不僅已經控制全球80%的糧食貿易,而且還控制了全球70%的油籽貿易。盡管中國有袁隆平雜交稻種子這樣的核心技術,卻未能如孟山都、杜邦等西方農業企業那樣使之成為中國戰略性農業新興產業。
因此,發展戰略性農業新興產業,就要像打造農業的“航空母艦”一樣培育農業重點產業。一是要科學規劃。要從國家安全的高度,科學規劃戰略性農業新興產業,在重視傳統農業產業的同時,特別注重農業新能源、生物制藥、生物農業、低碳農業、信息農業等戰略性農業新興產業的發展。二是要突出重點。生物育種、生物醫藥、生物能源,這些產業今后可能對整個農業生產方式發生革命性的變化,要列為農業新興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三是要推出新舉措。如實施農業科技重大工程,組建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進大宗農產品優化升級等。尤其要注重實施農副產品、自成品提升的生化工程,以及現代生物醫藥產業趕超發展的創造性工程,充分發揮中醫、中藥資源優勢。
發展戰略性農業新興產業,也并非要完全拋開傳統產業,另起爐灶,而是把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結合起來,促進傳統農業優化升級,并通過傳統農業的更新換代,為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奠定基礎。傳統農業產業規模大,技術水平比較低,加快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產業,大幅度提高傳統農業的科技含量,提高傳統優勢農產品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是加快農業發展的當務之急。如大米、蜜桔、茶油等主要農產品,如果改變現在簡單地賣初級產品、賣低端產品的做法,做好科技創新這篇文章,就完全可以“點石成金”,打造成戰略新興產業。[17]
(作者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農研中心研究員、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三農中國》第24輯
[1] 萬寶瑞.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J].求是,2007(4).
[2] 黃建國,陳文勝.湖湘三農論壇(2012)[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
[3]胡曉兵,陳凡.農業技術哲學概論[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8;王韓民.農業形態概覽[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
[4]張玉英,張麗華,王保榮.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趨勢[J].現代農業,2011(9).
[5]陳文勝.新農村建設熱點難點著力點[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1:72-73.
[6]余永躍,王治河.當代西方的永續農業與建設性后現代主義[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5).
[7]王治河.關于農業與農村發展的后現代哲學考量[J].哲學動態,2010(4).
[8]陳文勝.新農村建設熱點難點著力點[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1:73.
[9]朱有志,陳文勝.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必須應對新挑戰[N].光明日報,2013-5-25.
[10]宋橋生,婁光新,李寶喜,姚傳武.基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農業科技創新模式[J].湖北農業科學,2011(19).
[11]劉旗,張冬平.河南現代農業發展分析[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10(6).
[12]張冬平.以現代農業建設 促農業發展方式轉變[N].河南日報,2010-03-17.
[13]黃建國,陳文勝.湖湘三農論壇(2012)[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3.
[14]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8-10-20.
[15]何傳啟.中國現代化報告2012——農業現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16]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12-2-2.
[17]陳文勝.新農村建設的熱點難點著力點[M].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1:112-11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