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精準農業的內涵,提出了精準農業是洞庭湖區農業發展方向,分析洞庭湖區精準農業發展現狀和問題,從發展階段、農業科技、信息化建設、保障體系和政策層面提出洞庭湖區精準農業發展對策。
關鍵詞:洞庭湖區;精準農業;對策;可持續發展
洞庭湖區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供給基地,湖區農業在湖南省乃至全國均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近年來,由于江湖關系改變以及長期農業粗放經營,洞庭湖區生態環境惡化,給湖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帶來威脅,“鎘米”事件就是例證。洞庭湖區發展精準農業,加快農業的傳統增長模式向知識密集型轉型,有利于實現農業生產的標準化、信息化、規模化、品牌化,最終實現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因此,深入探索洞庭湖區精準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1精準農業的基本內涵
精準農業的設想是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提出。基于土地狀況在空間分布上存在非均質性,美國農業研究者認為,在農場范圍內空間上針對不同土地資源稟賦特征應非均衡的施用農業技術條件進行農業生產。近年來,精準農業的概念、實施路徑和理論體系已經成為世界農業科學研究的前沿課題。關于精準農業的界定,存在多種認識。劉金銅等(2001)認為精準農業是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標,以生態系統理論為基礎,以數字化技術、信息化技術和精準變量投入技術為裝備,整個農業生產工藝過程實現精細化、準確化的農業微觀經營管理過程。[1]聶兵(2008)認為精準農業是依據農田每一操作單元的環境條件和作物產量的時空差異性,精準調整農藝措施,實現水、肥、藥等投入時間、投入數量和質量的最優化,以實現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同時獲得最大經濟效益。[2]武軍等(2013)認為精準農業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根據農田任一操作單元的資源稟賦條件,定位、定時、定量的調整土壤和作物的管理措施,以實現經濟、生態效益均衡的最大值。[3]盡管研究者對精準農業的界定存在差異,但是存在共同的特征,即精準農業是現代農業和信息、數字等高新技術結合的產物,要求農業生產實現定位精準、定時精準、定量精準。①
2精準農業:洞庭湖區未來農業發展方向
洞庭湖區農業資源豐富、生產歷史悠久,是湖南乃至全國的“魚米之鄉”,②當前,如何實現洞庭湖區農業生產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的跨越發展是洞庭湖區亟待解決的難題。現階段,洞庭湖區農業正從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現代農業轉型,在這個轉變過程中,精準農業對于保障洞庭湖區、省域乃至全國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并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是洞庭湖區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一是精準農業將優化農業生產結構。以現代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為主的精準農業技術的大量應用,可以實現農業產業化過程的信息化和自動化,將提高農業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生產比重,并降低農業產業化的勞動密集型比重,從而改造傳統的高能耗、高物耗、低效能的農業生產結構方式。二是精準農業改變農民知識結構。基于精準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農民務必提高新型農業生產技能,從而優化了農民的傳統農業知識結構,科技素質底下的農民將被淘汰。在這個知識結構改變過程中,農業勞動力的就業結構也被優化,將減少密集型農業生產勞動。三是精準農業可以大幅提升經濟效益。精準農業以物聯網為基礎,依據農田每一操作單元的具體資源條件,精準的調整各類土壤與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的優化利用各項農業投入,進而獲取單位面積上的最佳農業產量和經濟效益。四是精準農業可實現社會發展的“兩型”目標。精準農業把科技貫穿整個農業生產過程,農業經濟增長對人造資本投入的依賴將逐漸降低,而日益依賴人力資本的投入,這有利于降低傳統農業增長模式帶來的環境損害,并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
3洞庭湖區精準農業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設施農業是資金、技術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利用人工建造的設施,實現依附于自然的傳統農業生產向現代工廠化農業和環境安全型農業生產轉型,并實現農產品的反季生產和銷售,滿足了市場多層次、多元化消費需求。設施農業較為接近精準農業。2012年統計數據表明,益陽設施農業用地面積5.6萬畝,產值達1.6億元。[4]總體上,洞庭湖區精準農業依然處于引進、試驗和示范階段,“精準”程度并不高。一是設施簡陋,操作很難達到精準。洞庭湖區以塑料暖棚為主體的設施農業規模并不大,以益陽市為例,該市設施農業處于發展初期,農業用地面積僅占測土配方施肥面積的8‰,農業產值僅占農業總產值的5‰,設施農業對農業總量的影響力是相當低的,此外,農業設施技術含量不高,光溫調控能力差,尤其是計算機管理配套嚴重缺乏,嚴格的說,還不是精準耕作。二是專用肥料開發之后。洞庭湖區大力開展測土配方施肥,但肥料品種主要是大田生產肥料,高品位的有機肥、復合肥少,影響配方施肥的精確度。三是管理水平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適宜于洞庭湖區農業生產的3S技術服務體系尚未有效建立,計算機管理配套非常少,遠遠達不到精準農業準確性和及時性的技術要求。
4洞庭湖區精準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洞庭湖洞庭湖區精準農業發展的基礎良好。一是農業生產結構不斷優化。由于優質稻基地縣、優質稻示范帶建設大力推進,優質稻面積不斷增加,以常德市為例,2012年,全市早中稻公有優質稻面積225.2萬畝,比上年增加13.8萬畝。二是基礎設施逐漸夯實。洞庭湖區機耕面積和有效灌溉面積分別由2000年的651.88千公頃和895.08千公頃遞增至2012年的2220.15公頃和1068.29公頃;農業機械總動力由2000年的779.6萬千瓦遞增至2012年的1539.17萬千瓦。[5]三是土地流轉快速發展。2013年,洞庭湖區耕地流轉面積為410.21萬畝,流轉占比為26.21%,比湖南省耕地流轉占比高出4.6個百分點。[6-9]當前,環洞庭湖區應敏銳把握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和“兩型社會”建設的“雙重”歷史發展機遇,抓住關鍵點,加快推動精準農業發展,將洞庭湖區的農業發展優勢轉化經濟強勢,以推進秀美富饒的大湖經濟區建設、實現區域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4.1精準把握洞庭湖區精致農業發展態勢,分段推進精準農業擴展
洞庭湖區精致農業發展將極大提升區域農業發展質量。[10]但鑒于洞庭湖區小農經濟占主導成分的農業發展現狀,洞庭湖區精準農業發展應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引進、試驗和示范階段。總體來看,現階段洞庭湖區精準農業處于發展初期,仍需要著力培育、推廣,應選擇農業生產技術、金融等資源稟賦較好的農業生產者為鼓勵、引導對象,支持其引進必要的裝備和技術,建立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的示范點試驗示范點,如不同地域特色農業精準種植、特色精準養殖、精確加工示范基地和樣本,開展優勢產業帶優質特色農產品精確種養技術體系的研究、集成和示范,研究開發可以用于生產的優質農作物精確種養信息處理技術系統。第二階段,在積累一定經驗之后,選擇洞庭湖區水土資源豐富的區域,將試驗示范工作向小型農戶、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推廣。在洞庭湖區,單個的農戶依然處于農業生產的主體地位。以益陽市為例,承租3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達1.37萬戶,其種植面積占糧食總面積的30%,還有70%的是小農生產。[11]基于此,一方面要總結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發展精準農業的做法和經驗,另一方面要著重探索小型農戶發展精準農業的方法和支持措施。第三階段,在前期試驗示范基礎上,以試驗示范經營主體為核心,在部分地區形成實用化和產業化,逐漸形成有湖區特色的“精準農業模式”。
4.2利用洞庭湖區“兩型”洼地優勢,推動農業先進科技要素集聚
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均是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區域內高端農業園區發展形勢好。武漢城市圈內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充分采用板塊和集群發展模式,著力發展生物育種、動物疫苗、生物飼料添加劑與微生態制劑產業,提高生物農業企業集群的聚集效應。長株潭城市群區域內隆平高科技園由原來單一的傳統農業產業園區發展成為以新材料、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兼顧發展的綜合性產業園區。環洞庭湖區三市是長株潭“3+5”城市群的組成部分,湖北荊州市對接武漢城市圈,洞庭湖區是橋接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的聯系紐帶,可以實現兩大城市群農業高端要素最大程度的交匯。因此,洞庭湖區要積極開展內聯外引,在省內,積極引入隆平高科技園的技術和產品,為湖區精準農業發展注入“營養”,實現隆平高科技園技術優勢、總部經濟優勢和洞庭湖區資源優勢無縫對接;在省外,結合內聯成果,從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引入生物疫苗、生物育種、生物肥料等精品技術和產品。
4.3選準洞庭湖區精準農業項目,為全面實施精準農業提供科學基礎
農業發達的國家的農田灌溉用水的效率達到50%-70%,化肥利用率接近60%。[12]洞庭湖區的農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和化肥利用率分別為45%和30%-40%,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13]因此,洞庭湖區應更多的開展節水、節肥、節藥的試驗研究和推廣,根據田間土壤養分的結構和變異,精準施水、施肥、施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4.4強化洞庭湖區農業信息化建設,推動農業信息要素向生產環節集聚
充分利用洞庭湖區已有的規劃資料、農田水利規劃資料、湖區林業規劃資料、土地普查資料、地塊航拍資料、衛星遙感數據、農作物病蟲害資料、農產品種養資料、農機田間作業資料和湖區衛星資料等數據,建立以農業地理信息為平臺的洞庭湖區農業生產管理數據庫。重點強化適合洞庭湖區的變量噴藥機、變量施肥播種機、變量灌溉設備等軟件系統的研制和建設,推動精準農業信息技術的“著陸”發展。
4.5強化洞庭湖區農業保障體系建設,為精準農業發展增添潤滑劑
精準農業,具外部性、弱質性的特點。因此,洞庭湖區應著重從以下三個層面逐步建立、健全適合湖區的精準農業發展的支撐保障體系。一是建立健全精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形成科技指導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精準農業發展機制,實現湖區資源優勢與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信息技術有機結合,依靠科技“裂變”,化自然資源優勢為經濟強勢。二是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洞庭湖區應盡快形成以精準農業發展為導向的、設計科學、結構合理、機制完善、運行高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完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有機農產品和綠色食品質量標準體系、認證體系、檢測檢驗體系、信息服務體系,打造品牌農業,發展農業品牌。三是加快建設精準農業人才培養體系。精準農業的理論和實踐在我省也是才起步,掌握操作精準農業技術設備和相關知識的人才依然缺乏,因此,洞庭湖區發展精致農業就要重視提高農業生產者的整體素質,打造農村適用人才培養載體,整合陽光工程等農村適用人才素質提升工程的培訓資源,優化精準農業人才教育培訓方式,培養掌握精準農業生產技術的鄉土專家、生產經營型人才和懂市場、會經營的農村技能服務型人才,為精準農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4.6強化洞庭湖區精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精準農業
洞庭湖區精準農業發展既面臨著長期勞動密集型農業發展模式帶來的發展困境,也面臨著農業實現現代化所提出的資本+知識密集型發展路徑依賴需求。精準農業是涉及生物工程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等多學科的復合農業系統,其農業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由于變動成本中的數據獲取、處理費用以及固定成本中GPS裝置、計算機及軟件等硬件設施費用高昂,這就需要政府加大培育、發展精準農業的支持力度,制度就是推進洞庭湖區精準農業建設的關鍵抓手。一是要建立、健全精準農業發展導向的財政補貼、政府采購、稅收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二是建立精準農業產品有限準入制度,電網對于精準農業生產的電力給予一定時期、一定幅度的價格優惠優先收購,政府對精準農業產出產品的項目實行立項優先、財政補貼優先好、投資傾斜等優惠政策,政府建立采購清單,優先采購精準農業產品;三是圍繞精準農業產業發展,建立利于激發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部門以及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的政策體系。
注釋:
①定位精準,即精確的確定施肥、殺蟲、灌溉的地點;定時精準,即精確的確定施肥、殺蟲、灌溉、除草、播種等各種農藝措施實施時間;定量精準,即精確的確定肥、藥、水、種子等物質投入的數量。
②洞庭湖區湖南部分土地面積占全省面積的15%。
參考文獻:
[1]劉金銅,陳謀詢,蔡虹,等.我國精準農業的概念、內涵及理論體系的初步構建[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1,17(3):180-182.
[2]聶兵.我國精準農業實施的路徑及方向選擇[J].海峽科學,2008,21(9):20-22.
[3]武軍,謝英麗,安丙儉.我國精準農業的研究現狀與發展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13,45(9):118-121.
[4]益陽市統計局.2012年全市農業經濟形勢分析與2013年展望[EB\OL].http://www.iytj.gov.cn/admin/news_view.asp?newsid=5266.2013-03-05.
[5]王文強.湖南農村發展報告(2013)[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139-141.
[6]國家統計局湖南調查總隊.湖南耕地流轉穩步推進規范有序發展任重道遠[EB\OL].http://www.hndc.gov.cn/hndc/fxyj/gdbg/201308/t20130813_29045.html.2013-08-13.
[7]楊波.常德農村耕地流轉面積達到了65.9萬畝[EB\OL].http://hn.rednet.cn/c/2013/08/29/3129061.htm.2013-08-29.
[8]岳陽市農村土地流轉發展勢頭良好[EB\OL].http://www.tuliu.com/news/readTnBRRk1tSU8.html.2014-06-13.
[9]益陽市統計局農調隊.四大舉措助推益陽農村土地流轉[EB\OL].http://www.iytj.gov.cn/shownews.aspx?id=3725.2014-01-09.
[10]馬彥平.精準農業將是農業未來發展方向[J].農民日報,2013-12-16(6).
[11]益陽市統計局農調隊.2013年益陽農業經濟形勢分析[EB\OL].http://www.iytj.gov.cn/shownews.aspx?id=3918.2014-04-02.
[12]郭麗琴,丁靈平.中國不到世界10%的耕地,耗掉全球化肥總量1/3[N].第一財經日報,2013-03-14.
[13]聶兵.我國精準農業實施的路徑及其方向選擇[J].海峽科學,2008,8:20-22.
作者簡介:鄺奕軒,博士,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理事,主要從事農業經濟、資源與環境經濟研究。
來源:第二屆隆平國際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