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十四五”時期,隨著脫貧攻堅的全面完成,我國農村的重點工作就是鄉村振興。洞庭湖區是武漢城市群和長株潭城市群的腹地,研究洞庭湖區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如何實現洞庭湖區鄉村振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體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總要求對我們制定“十四五”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要按照20字總要求,規劃好洞庭湖區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
一、產業興旺
鄉村“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也是我國經濟建設的核心。洞庭湖區雖然是“魚米之鄉”,是農村相對富裕之地。但與城市比,湖區農村經濟發展落后,資源分布極不均勻,農民經濟收入相對較低,青壯年勞動力背井離鄉外出務工,農村只留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村子往往演變成“空心村”,要想發展起來,談何容易?
要實現農業產業興旺,必須要有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比較效益從哪里來?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農產品尤其是糧食不僅是食品資源,更是戰略資源,要在價格上切實保護農產品生產者的利益,提高農產品生產者的積極性,不能任由國際農產品價格的沖擊打擊農產品生產者的積極性。如果農民抗不住國際價格的沖擊,不愿意種糧,那么從長遠看,我們就會被別人卡脖子,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戰國時齊魯之爭并最終導致魯國滅亡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農產品收購尤其是糧食收購價格絕不能市場化,而是要讓種植戶切切實實看到利益,甚至要高于一般外出務工的收益,這樣才能提高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從而帶動以農產品為主的農業產業鏈的延伸。
洞庭湖區農村雖然相對貧困,但農業生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是平原地區,適合機械化耕種。湖區地方政府要轉變觀念,積極推進湖區農業的機械化、規模化生產。要通過組織手段、制度設計等手段,加快湖區農村的土地流轉和農業合作化進程,將土地集中連片耕種,對于撂荒的土地,要實行懲罰措施,以此促進農戶加入農業合作社,將土地交給耕種能手耕種,并通過機械化耕種實現規模效益。二是魚米之鄉。曾經的洞庭湖農村糧食自給自足,甚至要外調支援國家,農產品優良率高。因此,在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快農村良種培育和應用,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要少施農藥和化肥,推進農業生態化建設。要讓洞庭湖的生態農業、生態產品享譽全國,從而在全國農產品市場占據重要的地位。三是交通便利。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洞庭湖區已建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高鐵、高速公路、機場、水運等交通網絡建設在全國領先,有利于湖區發展生態旅游、觀光農業,有利于農產品流通。我們要注重利用湖光山色環境優勢和洞庭湖區農業比較優勢、交通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提升洞庭湖區產業品味。四是素質較高。洞庭湖區相對于湖南,屬于較發達地區,湖區農民文化素質較高,有利于農產品加工的轉型升級和生產經營的科技化、信息化,我們要注重培訓新型職業農民,使農民在從事第一產業的基礎上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如農產品儲運、農產品電商等,要加快發展根植于農業農村、由當地農民主辦、彰顯地域特色和鄉村價值的產業體系,為農民創造更多就業和增收機會,推動鄉村產業全面振興。
總之,我們要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通過產品、技術、制度、組織和管理創新,提高良種化、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標準化、制度化和組織化水平,推動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農產品加工轉型升級。只有這樣,才能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讓農民在家門口工作就會有比打工獲得更高的收入。也只有洞庭湖區農村產業興旺,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現在農村存在的社會問題,從而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生態宜居
鄉村“生態宜居”是我國生態建設的重點,是農村農民的夢想,同時也是每個國人的夢想。生態環境是宜居的根本,只有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才會得到保障。我們要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洞庭湖區農村主要污染源是生活垃圾污染和農藥化肥的面源污染。對于生活垃圾,雖然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農村垃圾有了集中堆放和處理的場地,但由于農民生活習慣的慣性,農村生活垃圾亂扔亂丟現象仍很普遍。溝渠、湖邊垃圾隨處可見、習以為常。對于農村生活垃圾的治理,除了加強教育和加大違規處罰力度外,還要安排專人清理居住地周邊環境,如溝渠、湖邊等容易看到垃圾的地方。要繼續推進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加大衛生鄉鎮創建工作力度。只有營造一個清潔、干凈的生活環境,才能促使人們逐步改變生活習慣,從而主動保護環境,按規處理垃圾。
對于農藥化肥等面源污染問題,要加強監管和教育:首先要督促農產品生產者少用或不用農藥化肥,盡管使用自然手段(如農作物互生、共生生態,保護害蟲天敵等)保護農作物,減量控制農藥化肥。要通過生態農業生產、生態農產品價格的提高來抵消因減少農藥化肥導致農產品減產的損失。同時要引導農民正確認識過量施用農藥化肥的生態影響和健康影響。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富饒美麗,我們要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治污的同時加快特色鄉村建設,要科學規劃村莊建筑布局,大力提升農房設計水平,突出鄉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點。加快推進通村組道路、入戶道路建設,基本解決村內道路泥濘、村民出行不便等問題。全面推進鄉村綠化,建設具有鄉村特色的綠化景觀。完善村莊公共照明設施。整治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消除私搭亂建、亂堆亂放。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區集中連片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綜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風貌,促進村莊形態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
洞庭湖區是魚米之鄉,我們要在魚米等農產品上做文章,多做生態農業和農產品生態深加工文章,農產品深加工少用化學品,樹立生態品牌。對于蘆葦造紙等污染類企業,堅決關停并轉,盡可能減少污染源,還農村一片潔凈的藍天,一片自然的綠水青山,一片優質的生態休閑生活環境,鄉村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形地勢,我們要在提倡保留鄉土氣息、保存鄉村風貌、保護鄉村生態系統、治理鄉村環境污染的情況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人們安居樂業的理想。
三、鄉風文明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我們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以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載體,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建設鄰里守望、誠信重禮、勤儉節約的文明鄉村。
洞庭湖區鄉風文明建設既包括促進鄉村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事業發展,改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傳承遵規守約、尊老愛幼、鄰里互助、誠實守信等鄉村良好風俗,努力實現鄉村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還包括充分借鑒國內外鄉村文明的優秀成果,實現鄉風文明與時俱進。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隨著農村人口“空心化”,農村并村的影響,農村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事業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進步緩慢。因此,建議在洞庭湖地區,市縣學校、醫療都公共服務單位,在職務升遷、職稱晉升時,要求晉升者要有三年以上農村工作經歷,鼓勵教師、醫生深入農村基層,服務廣大農民。農村除了農家書屋外,鼓勵富裕的農民創辦農民圖書館(可參加石門縣逸邇閣模式),豐富農民精神生活。
要制定政策鼓勵在體制內退休或者辦過企業的鄉賢回鄉定居,并通過鄉賢文化提升鄉風文明水平。要制訂鄉規民約,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鼓勵尊老愛幼、互幫互助、誠實守信等鄉村良好風俗。要完善鄉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推動村健身設施全覆蓋,融洽農村鄰里關系。
要統一規劃農村民居建設,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結合,尤其是移置城市先進的文明生活方式,提升農村整體文明生活水平。要持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農民精神風貌,有針對性地加強農村群眾性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對農村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應對解讀,合理引導社會預期。健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農村社會心態。要廣泛開展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重視發揮社區教育作用,做好家庭教育,傳承良好家風家訓。
要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深入挖掘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要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傳承傳統建筑文化,使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融入鄉村建設與維護。支持農村地區優秀戲曲曲藝、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傳承發展。要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要實施鄉村經濟社會變遷物證征藏工程,鼓勵鄉村史志修編。要按照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現鄉村兩級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提升服務效能。要完善農村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公共服務覆蓋體系,推進數字廣播電視戶戶通,實施公共數字文化工程,積極發揮新媒體作用,使農民群眾能便捷獲取優質數字文化資源。
鄉風文明是潛移默化的,因此不能企求一蹴而就,而是要制訂規劃,逐步實施,并逐步轉變農民生活觀念,縮小城鄉生活差別,提升鄉風文明水平。
四、治理有效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就是治理有效,治理的效果越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就越好。因此,要深刻理解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現鄉村治理的現代化。
鄉村治理的現代化標準就是堅持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健全和創新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強化法律權威地位,以德治滋養法治、涵養自治,讓德治貫穿鄉村治理全過程。
要加強農村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完善農村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規范村民委員會等自治組織選舉辦法,健全民主決策程序。依托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等,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創新村民議事形式,完善議事決策主體和程序,落實群眾知情權和決策權。全面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健全務實管用的村務監督機制,推行村級事務陽光工程。充分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在農村基層治理中的獨特功能,弘揚公序良俗。繼續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工作。加強基層紀委監委對村民委員會的聯系和指導。要深入開展“法律進鄉村”宣傳教育活動,提高農民法治素養,引導湖區干部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增強基層干部法治觀念、法治為民意識,要加強鄉村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建立健全鄉村調解、縣市仲裁、司法保障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處機制。健全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深化農村基層組織依法治理。要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創新,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建立道德激勵約束機制,引導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實現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干群融洽。積極發揮新鄉賢作用。深入推進移風易俗,開展專項文明行動,遏制大操大辦、相互攀比、“天價彩禮”、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加強無神論宣傳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動。深化農村殯葬改革。要健全農村公共安全體系,持續開展農村安全隱患治理。探索以網格化管理為抓手,推動基層服務和管理精細化精準化,逐步形成完善的鄉村便民服務體系。要深入開展農村基層減負工作,集中清理對村級組織考核評比多、創建達標多、檢查督查多等突出問題。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凈化鄉村民風,將鄉村建成民風淳樸、自治力強、社會和諧的平安村。
鄉鎮干部、村支兩委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在堅持人民性的前提下,有效協調農戶利益與集體利益、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確保農戶利益不受到損害,同時又要積極保障村級集體利益,保障種植大戶、加工大戶的個人利益,在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有前提下提高治理能力,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真正實現湖區鄉村振興。
五、生活富裕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要用農民生活富裕程度來評價。鄉村能不能真正振興,必須以農民生活富裕來衡量。
因此,湖區各地方政府必須因地制宜制定好本地經濟發展計劃,在保障種植大戶、加工大戶、能人經濟的同時,促使村級集體經濟能夠同步實現穩步增長。要在集體經濟增長的同時,積極扶持那些能力差、生活困難的貧困農戶,或者讓這些農戶參與到集體經濟中來,占有一定的股份,確保困難農戶也能隨著經濟增長實現收入的較快增長。從而逐步縮小同村經濟收入差距,實現同村人共同富裕。要利用現代科技、現代網絡積極實現農村與城市的商品交流、生活交流,不斷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縮小農村與城市的生活差距,讓廣大的農民群眾和全國人民一起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向著共同富裕目標穩步前進。要進一步健全農村醫療新農合制度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讓普通村民能夠看得起病,養得起家人。要移風易俗,在不鋪張浪費、不隨彩禮、不堅持農村陋習的前提下,讓普通村民能夠建得起房、娶得起妻,買得起車,有錢過年,從而實現農村的真正富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關乎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局。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有利于增進農民福祉,讓億萬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匯聚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磅礴力量。
作者簡介:吳紀寧,湖南省社科聯《湖南社會科學》主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紅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