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以來,在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支持下,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但過去一段時間,農業發展主要依靠拼資源來獲取足夠的產量,同時帶來環境污染問題,資源環境的紅燈已經向農業亮起。
中國農業環境問題概覽
本文主要聚焦與農業生產緊密相關的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工業和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導致的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主要涉及灌溉用水和耕地土壤質量。二是農業生產本身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一方面,種植業化學投入品的大量使用和吸收率不高。另一方面,畜禽養殖污染排放較大。
農業環境污染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多方面且深遠的。一是對農業持續生產能力的威脅。二是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三是環境污染和質量安全事件借助現代網絡媒體迅速傳播后,會進一步放大為消費者對農業生產行為甚至政府行為的不信任,這將惡化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環境。
初步梳理,目前我國在資源環境立法方面已經形成一套由超過40部法律和行政法規組成、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但是已有的法律法規主要關注城市和工業領域,較少關注到農業農村的資源和環境保護。2014年既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對于農業環境治理而言也具有里程碑意義?!缎笄菀幠pB殖污染防治條例》于2014年1月1日正式生效,這是農業污染治理領域第一個專門的國家性法規。此外,2014年修訂通過、2015年正式生效的《環境保護法》,新增了較多關于農業環境治理的內容,集中體現在第三十三、四十九、五十條。作為環境保護基本法,這些條款為農業環境治理體系建設提供了依據。
盡管過去多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均有涉及到農業環境治理問題,但2015年無疑是農業環境治理行動落實最為密集和迅速的一年。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專門強調加強農業生態治理,并且明確以實施兩個全國性規劃(《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和《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為抓手。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農業部出臺了《農業部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并迅速發布了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方案。當然,農業環境問題面廣、復雜,目前的行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新增污染,還遠遠不足以還歷史欠賬。
全面構建農業環境治理體系的建議
(一)營造有利于農業環境治理的話語體系
一是要加大研究和監測力度,重點圍繞“農業行為與面源排放”、“面源排放與環境質量惡化”兩組關系展開科學、定量研究,以在科學上說清楚農業行為對污染排放、乃至對環境質量的影響。二是切實重視科普宣傳,在相關科研計劃中(如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等),既要注重硬技術研發,也要注重環境效應、經濟效益、政策應用等軟科學研究,同時還應專門設置科普任務和經費,將科學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遞給各級環保、農業部門管理人員和社會公眾??破招麄饕谧鹬睾蛻每茖W規律的基礎上,既不片面夸大問題,又能充分引起共鳴,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形成更大合力。
(二)完善農業環境治理的政策體系
一是針對一些相關工作已經啟動多年的法律法規,要根據最新形勢變化,加緊完成制、修訂工作,主要是《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制定和《農藥管理條例》的修訂工作。二是貫徹落實新的《環境保護法》第33、49、50等相關條款的要求,將農業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內容,加大財政預算在農業環境治理方面的投入;完善《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的配套政策,盡快出臺細則或針對一些執行中疑問較多的條款做出權威解釋。三是針對一些呼聲比較高的法律法規制定工作,要啟動研究工作。例如《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條例》、《耕地質量保護條例》等。
(三)強化農業環境治理的隊伍體系
建議在中央層面,應當強化農業和環保兩個部門在農業農村環境保護方面的職能。其次,在部門層面,要強化農業農村環境管理機構,以履行其應有的職能,國家環境保護部門首先要加強對工業和城市環境治理,遏制污染向農業農村轉移,做好農村環境質量的監督和守護人。農業部則可設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協調部內各專業司局預防和減少農業生產環節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
(四)細化農業環境治理的行動體系
一是調整農業補貼方向,已有的農資綜合直補重點向有機肥、緩釋肥、低毒高效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等領域傾斜,加大對測土配方施肥的推廣力度。二是啟動農膜以舊換新補貼,可以率先在西北、新疆等缺水地區啟動示范。三是啟動秸稈還田補助。四是繼續加大和完善對規模養殖場沼氣建設、有機肥的補貼;引入市場機制,推行養殖小區糞污的第三方集中處理。五是建立農業生態補償基金,主要用于土壤質量保護工作,基金的來源可以考慮從土地出讓金中提取。
(作者單位: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年01月0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