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糧食問題試圖僅關注供求或者僅靠某一項政策是解決不了的,基本面的問題必須要面對,否則紛繁復雜的糧食問題就很難理清。
糧食問題不是簡單的供求問題。要不要生產那么多糧食?要不要收儲那么多的糧食?要不要利用國際市場?農產品之間的市場替代如何應對?不同農產品的經營主體如何培育?隨著糧食問題的顯化,這類討論會不斷升溫。在我看來,回答這些問題要回到糧食的基本面。糧食問題試圖僅關注供求或者僅靠某一項政策是解決不了的,這些基本面的問題必須要面對,否則紛繁復雜的糧食問題就很難理清。
糧食問題的基本面有哪些
糧食問題的基本面涉及到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資源稟賦。我國是一個人均耕地僅1.4畝(不及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二分之一)、耕地質量不高的人口大國。加入WTO之后,我國的糧食價格和供求都納入了國際的范疇,資源稟賦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將越來越明顯。我國一定比例的糧食供給客觀上要依賴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因此,我們最終要按照我們的比較優勢選擇農產品的生產,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第二,糧食生產進入成本上升通道。與前些年討論生產資料價格上升原因導致的糧食生產成本上升不同,我國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上升開始對糧食生產已產生顯著影響:近些年我國的土地成本受農用和非農用的雙重擠壓,加上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后帶動耕地流轉、使得地租顯化;同時,農業與其他產業在爭奪勞動力方面處于比較劣勢,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也是結構變革的基本面問題。
第三,農戶分化、農民的異質化程度提高。純農戶、純非農戶、以農業為主非農為輔的兼業農戶、以非農業收入為主農業為輔的兼業農戶大概各占25%左右,這與之前農民均質化程度很高不同,農民根據收益的選擇空間增加,這給國家的糧食生產帶來了新的挑戰。
第四,農業生產的區域專業化、集中化程度大大提高。近年來我國的農業結構調整之后,通過政府、政策的引導,更多是通過市場的選擇,農業產業的區域越來越集中。
第五,價格機制。國家糧食收儲的增加和國家糧食最低保護價的實施,客觀上造成了庫存的增加和大量的糧食收購主體退出。糧食收購市場主體被收儲功能集中之后扭曲了糧食的價格信號,失真的價格信號對糧食生產的調節作用必然會降低。
農業結構調整與比較優勢
伴隨著經濟發展的日益開放,我國糧食市場與國際糧食市場的聯系日益緊密,糧食生產受資源稟賦的影響將更加明顯,綜合權衡哪些該放、哪些該保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我國主要農產品中的小麥、玉米在國際上不具有比較優勢,可以適當考慮國際市場的平衡。主糧生產可以考慮自己生產和國際平衡相結合的策略。
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走日韓那樣的高補貼的糧食生產模式,是否行得通?我認為主糧自給率可以適當靈活控制,這是現實可行的。比如我們周邊的糧食調劑的空間比較大,泰國、老撾、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的種子革命帶來生產能力的提高可以為我所用,這樣可以降低一些水稻的自給率,減緩我國的資源壓力。再比如我們對優質小麥的需求上升趨勢很明顯,同時對低品質的小麥需求是下降的,那么應該在小麥的生產結構上積極做一些調整,低品質小麥的產能應該逐漸退出。這些退出的農業產能可以做有比較優勢、經濟附加值高的品種,例如無公害蔬菜、水果、糧食和高附加值的作物,以及一些對土地有保護作用的產品。這樣既可以滿足民眾多樣化的需求、農民收入也比較高,又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一定的空間,也不會對我們的糧食安全造成沖擊。
再如玉米中飼料用糧占有很大的比例,那么我們是該進口玉米飼料在國內養殖,還是直接進口畜產品?我的主張是直接進口畜產品,這樣可以直接利用國際資源,而我們的企業走出去相比我們直接進口畜產品,具有更多更高的收益。我國的養殖業近些年的變化是養殖散戶已經退出,種養型的兼業小農模式已經基本不存在了,但是我們規模化的養殖業與國際相比較并不具有比較優勢,同時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也很大。因此,國家可以鼓勵中國的企業走出去收購一些國際的養殖企業,目前是收購國際養殖企業的好機會,例如雙匯在國外的收購就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尊重我們的資源稟賦特點,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變化在促進農產品替代方面的作用會越來越強,對區域特色明顯的、安全健康的產品需求會迅速增加,未來在不同區域的農業多樣性會增加,有特色的產品會越來越多,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山區、熱帶地區等適合高附加值農產品生產的地方,農業生產主體和社會資本將會逐漸介入,農業經營主體的多樣化,股份制、合作制等經營方式也將日益多樣化,但純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的變化不會太大。但是對于大宗農產品的生產還要以農戶為主,以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為主。國家應該尊重、順應市場規律,促進這種變化和選擇。
同時,由于我國的資源稟賦約束,農業的規模經濟相比西方那樣的大型農場不占優勢,未來包括糧食生產在內的農產品生產規模是靠區域集中化程度來提高規模經濟。區域市場規模的增加和市場集聚化程度的提高,不是靠土地的規模經濟,而是靠范圍經濟。地方政府在培育主導產業的時候要尊重區域特點,需要尊重區域的自主選擇,這里面應該重視企業的作用。具有市場一線開拓經驗的企業家對促進一個地方的農產品區域集中化程度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了不少這樣的例子。政府要做好服務,培植地方的主導產業。
總之,糧食的去庫存、降低儲備,增加、培育糧食經營的市場主體、促進主體多樣化,改變現在國家收儲過于集中的問題,形成競爭的局面,恢復價格機制的作用應是今后糧食政策的著力點。
農業企業如何“走出去”
在我國養殖企業走出去方面,國家的外匯配額政策需要為農業和養殖業企業做適當傾斜,加大外匯配額。還要有意識地組織企業利用國際資本市場。另外,國家之間的政策疏通也有很多工作要做,還有走出去的企業對國際和其他國家的法律的了解都非常欠缺,這些方面政府應該多做工作。
糧食的進口是不可逆轉的,因此也是個不可回避的趨勢,這需要國家層面的戰略考量。關于農業走出去方面,應注重未來在國際上的農業戰略儲備。我認為在發達國家例如在南美、歐洲、美國、澳洲、新西蘭等國應以兼并、收購為主,提高我們在資源緊缺農產品方面的生產能力。
同時,對“一帶一路”周邊國家、非洲、南美及其周邊的土地資源的利用需要戰略思維,現在是很多國企在做,但卻引來一些猜忌,效果并不如人意。我認為我們的農業企業走出去、搞技術輸出,應該注重本地化的生產,注重與當地的文化結合,要利用當地低成本勞動力、培育人力資本,這也是在與投資國建立利益分享互惠機制,這些需要花功夫去做。急功近利地地圈地必然是不可靠的供求關系,低成本占地不會有好的效果和可持續發展的前景,我們非洲很多農業項目搞不好都與此有關。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2016年01月2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