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傳統整合力量被不斷削弱、農村社區內部分化越來越嚴重,但實踐調研中的發現卻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經由輿論表達到規范呈現、規范遵守再達到秩序維系的恒常機制會在農村地區較長時期發揮作用。
“除了最忙碌的季節外,我們在每個中國村莊都能見到成群的男人聚集在小廟這樣的鄉村公共場所,冬天在太陽下,夏天在蔭涼里,坐在幾根樹段上交談。即使在隆冬時節,他們也會擠在一起,以求溫暖和親密,他們整天地聊呀聊,直到吃飯時才散去。從前、現在和以后的天氣狀況、集市行情、小道消息,尤其是最新官司的細節,都構成了這類無休無止閑談的經和緯。”這是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在描寫中國鄉村生活時記錄下來的一段很為平常的場景。這個場景給我們的直觀印象就是:村民經常在閑聊。在我們多年的農村調查當中,也隨處可見類似的場景,村民就村莊范圍內的人和事會發表不同的意見,進而形成了村莊的輿論。那么,是否如明恩溥透露出來的意思那樣,村民的輿論表達就只是打發時間、漫無目的的閑聊呢?
在對河北省郄家莊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村莊輿論的表達其實有著一定的目的,主要表現為利益訴求和社區規范的呈現。其中,社區規范內容包括社會規范,也包括符合當地社區情理的社區規范。規范呈現的內容很多,本文主要呈現郄家莊“過事兒”(當地村民的用語,主要指紅白喜事的承辦)的規范以及對于男人“樣兒”、女人“樣兒”的行為期待。
村中“過事兒”的規范
中國是禮儀之邦,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強調“禮”?;榧奘侨藗兩鐣畹闹匾M成部分,它不單關乎當事人的個人幸福,對整個家族來說也具有重大意義。自古以來,結婚就有著眾多的“禮”。而在農村地區,結婚辦事兒一直保留了很多傳統上的禮節。因此,村中某家的嫁娶也會變成村莊的一件大事,具體婚禮的操辦自然也成了村民議論的內容。
孫某是村里比較好管閑事、有些小聰明的人,他兒子的婚禮,用他的話說就是“一天清”。對此,他頗為得意:“現在農村結婚好多天呢,我們家就一天。有的人說我弄的可好了,但只是說好,卻不跟著我走,怕人們笑話。我家的過事兒是郄家莊第一個大膽創新的,我就喜歡創新?!?
鄉土社會一般強調不為人先,不為人后,做人就得循規蹈矩。費孝通曾說過,這種社會用不上常態曲線,而是一個模子里印出來的一套?,F在村中出現了孫某這樣一個不“循規蹈矩”的人,村民們并沒有贊賞或肯定這種“創新精神”,而是像孫某自己預期的那樣笑話他不懂“禮”。村民們認為孫某打著“節約”的旗號“一天清”,將兩天的宴請變成一天;讓老人兒退居二線成為顧問,且顧問的待遇也從兩盒煙降到一盒煙,這些行為是在圖便宜、逃避對幫忙賓客的宴請。因此,他的“創新”在村民看來就等同于自私自利。村民的輿論呈現出農村或至少在郄家莊結婚過事兒的一種禮節和規范。這種包含了評判標準的禮節與規范成為一定社區中農民群體共享的集體意識,也是一種“圈子意識”。在這種“圈子意識”的影響下,循規蹈矩的村民被認為是鄉村生活中代表正統和主流文化的人。
對男人“樣兒”、女人“樣兒”的期待
在村民看來,辦事兒得遵循一定的規范,做人也是要有一定“樣兒”的。當然,因為性別的差異以及社會對男性、女性在社會角色方面的期待,男人和女人的“樣兒”自然是不同的。
史某原是郄家的兒媳婦,很有能力,不僅在村里擔任過支書,還算是縣城周邊有名的企業家。對這樣一個成功的女強人,村民是如何評價的呢?“這個人吧,也不錯。不過太個人主義,就是太張狂。再怎么說也是個女人,家庭也破裂了。她覺得自己太厲害,特別是當了一年書記,這是最不好的。她當支書時第一天開會,說窮是可恥的。從那會兒就對她反感?!?
張某是劉家的兒媳婦,為人很厲害。她公公是退休教師,每月工資有一千多塊,她經常因沒有分到太多錢與公婆大動干戈,甚至把公公頭部打傷。雖然家庭內部的矛盾很難說清,但對于這個人,村民還是有些議論:“要工作沒工作,其實都能干,(可)什么也不干。這樣的兒媳婦實在太夸張,穿的、吃的要好的,今天非把明天的錢花了?!?
在上文中,我們已經了解到了孫某的 “創新”精神。雖然大家對他這點不滿意,但并不妨礙村里長輩們對他的評價,比如,郄家上院的五叔就曾這么說:“他這屬于改革開放后的一個典型吧。原先他跟著這村二朝他們去做點營生了,后邊開始種點花椒樹,種點蘋果樹。蓋上了房子,過得挺不賴。他這都是正路。這個人改邪歸正了。他這是通過自己勞動創造財富?!?
五叔這里提到孫某的“改邪歸正”,那么什么是“邪”,什么才是“正”呢?從五叔列舉的事例來看,到處晃蕩、沒個正經營生不算正,而通過辛勤踏實的勞動創造財富,就會以很“正”的形象得到大家的認可。孫某或可被看成男性“樣兒”的體現:辛勤踏實、勞動致富。而村民對史某和張某的評價則顯示出女性該有的“樣兒”:勤勞、樸素、節儉、會持家、溫柔善良、為人處事得體、低調等。也許這樣的“樣兒”按照當前具有現代社會特征的城市社區標準來看,會顯得過于守舊,但這些標準既然在郄家莊這樣的農村社區存在并獲得大部分人認可,是村莊當中符合社區情理的規范,大家都得接受這樣的規范。符合規范的人就會獲得輿論的支持,反之,則會被村民“說三道四”。
在當下農村,道德的力量、輿論的譴責成為農村社會生活中最常使用的武器。雖然這種譴責未必會直接有效,但是在一個基本上還是“熟人社會”的農村社區里,它會將觸犯社會及社區規范的人打入村莊“道德分層”的最底層,中國人一貫的“家族主義取向”、“關系取向”和“他人取向”使大部分村民在乎自己以及家庭和家族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規范的遵守成為大家保住“臉面”、力求擺脫“道德分層”中較低位置的必要條件,由此促進社區秩序的維系。
雖然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傳統整合力量被不斷削弱、農村社區內部分化越來越嚴重,但實踐調研中的發現卻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經由輿論表達到規范呈現、規范遵守再達到秩序維系的恒常機制會在農村地區較長時期發揮作用??梢哉f,這種自下而上的秩序維系機制構成農村社區具有一定實效的治理方式。它不僅將農民自身的主體性體現出來,還將具有一定持續性,應得到農村社區治理工作的重視。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03-0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