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繁榮有我們的功勞/卻沒能留下我們的腳步/我們只是無奈的打工一族。”
全國兩會期間,廣東一位農民工代表以一首不輕松的小詩,講述外來務工人員的酸甜苦辣,引起廣泛共鳴。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寬城鎮落戶條件,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代表委員們認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要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推動城鎮化更注重質量、更加均衡,真正讓農民工從“流動”到“留下”。
不宜不切實際地過快推進,
決不能“把農民趕上樓去”
“推進城鎮化,千萬不能‘搞運動’、玩形式主義,把農民趕到樓上去。”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化學工程第四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德輝說,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遵循規律、順勢而為,不能急于求成、一哄而上。如果為了城鎮化而城鎮化,不切實際地過快推進,必將給城市發展帶來許多負面影響,比如就業壓力、公共資源短缺等問題。
劉德輝建議,城市發展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規模要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農民進城了,地就沒了,這就要把他們原來當農民的各類支農補助轉化為城市的公共服務還給他們,讓他們真正‘進得來、住得下,有就業、活得好’。”
新生代農民工希望,
進城就業后能融入城市發展
城鎮化不意味著各路人員一窩蜂涌進大城市。在全國人大代表、湖南邦盛凱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國忠看來,新型城鎮化要更加注重發展中小城市、小城鎮。
劉國忠認為,加快小城鎮發展,關鍵是產業支撐,有就業機會就能讓農民工自愿留下。“很多農民工寧愿蝸居在大城市,也不愿意回家鄉發展,一個主要原因是回去找不到合適工作。一些技術工人即使回去了,最后還是流回了大城市。”
“沒有產業支撐,新型城鎮化就是一句空話。”劉國忠建議,中小城鎮必須注重發展二、三產業,積極引進一線城市外遷的企業,創造足夠多的就業機會,讓農民工在家門口就能創業、就業,做到掙錢顧家兩不誤。
“新生代農民工和老一代農民工的訴求不同:老一代農民工是進城就業掙錢后回家發展,新生代農民工希望進城就業后能融入城市發展;老一代農民工要求改善勞動條件,新生代農民工則要求分享城市發展成果。”全國人大代表、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吳正有說,要認真分析新型城鎮化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滿足農民工的發展期待,通過產業帶動、制度保障,真正讓農民工共享發展成果。
讓農民工享受改革發展,
尤其是城市發展的成果
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戶籍制度改革是突破口。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山河智能基礎裝備事業部推廣專員張曉慶說,長期以來,養老、醫療、教育等政府公共服務附著在戶籍上,造成城鄉不統一。農民工進城成本大,難以融入城市生活。推進農民工市民化,要加快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政策,進一步放開落戶條件。提高居住證的“含金量”,保證外來人口能夠公平享受到城市各項基本公共服務,進而享受改革發展尤其是城市發展的成果。
作為農民工群體的一員,張曉慶特別談到了高齡農民工的養老問題。“年齡大沒人要,辦個假身份證把年齡寫小一點;為了顯年輕,先把滿頭白發染黑再去找活兒。”張曉慶說,高齡農民工的生活狀態令人心酸,他們為城市建設作出了貢獻,晚年生活也應該得到保障。
張曉慶說,高齡農民工養老問題目前已經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實際問題,對于高齡農民工無法安穩退休養老的狀況,社會不能無動于衷。如果說,農民工權益保障是一個公共服務問題,那么高齡農民工權益保障則是一種底線保障,包括企業、政府在內的有關方面該承擔起自身的責任,建議通過發放津貼、提高養老金,鼓勵市場化養老服務供應商進入農村等方式重點解決高齡農民工養老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湖南省委副主委、兒童文學作家湯素蘭長期關注教育。她認為,新型城鎮化離不開教育資源的合理、均衡配置,要根據城鎮化進程,合理設立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聚集地區的幼兒園、小學等,讓農民工的孩子在城里上得起學、上得好學。
(湖南日報北京3月12日電)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