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信息集成與動態模擬實驗室主任劉治彥
近年來,我國新城新區建設快速推進,取得顯著成效,但也存在盲目擴張規模、“空城”“鬼城”頻現等突出問題。如何理解和發揮新城新區在我國城鎮化、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如何解決突出問題、促進新城新區科學發展?日前,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走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信息集成與動態模擬實驗室主任劉治彥研究員。
記者:如何看待新城新區在我國城鎮化、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劉治彥:改革開放以來,從創建經濟特區到建設國家級新區,我國設立了眾多新城和各級各類產業園區,這為經濟保持30多年的快速增長和國家創新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據統計,東部新區創造的生產總值占所在區域的30%以上;中西部新區雖然成立較晚,但也呈現較快發展勢頭。從全國情況看,國家級高新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對全國GDP的貢獻率達27%以上;從產業層次看,新區大多選擇發展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產業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企業利潤率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
城鎮發展的新空間。一些新城新區建設注重拓展新空間、提高承載力,優化空間結構、完善城市功能,較好地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形象;注重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綠色生態設計,有效緩解了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病”。
協調發展的新載體。國家級新區覆蓋東、中、西部和南、北各大發展板塊,為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新載體。一些新城新區形成了完整的城鎮體系和“以城帶鎮、以鎮帶村”新格局,促進了城鄉協調發展。
創新發展的新平臺。一些新城新區采取“大部制”綜合管理模式,提高了政府管理效能。它們還在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招商引資等方面探索出不少新模式新舉措,促使創新要素自由組合、創新活力競相迸發。
記者:推進新城新區建設應著重解決哪些突出問題?
劉治彥:新城新區在快速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與隱憂。當前,應著重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防止出現“空城”“鬼城”。目前,全國縣級以上新城新區有3000多個,遍及各省、市、區,而且半數以上的省份縣級及以上新城新區達100多個甚至200多個。一些新城新區盲目設立,導致人氣商氣不足,淪為“空城”“鬼城”。
防止土地資源閑置浪費。半數以上省份至少有一個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新城新區,有的甚至占地達3000多平方公里。據統計,全國新城新區總面積近4萬平方公里,而人口不足4000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000人,是國家建設用地人口密度標準的1/10,土地資源被大量占用和低效利用。
防止加劇地方財政風險。新城新區多以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方式舉債建設,土地財政是其主要融資途徑。然而,近些年多數市、縣級城市房地產形勢不容樂觀。一些地方政府仍然盲目舉債建設新城新區,造成大量資金沉淀,財政風險加劇。
記者:應如何解決這些突出問題,進一步提高新城新區建設的質量和效益?
劉治彥:當前,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優化空間發展格局。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格局,整合各級各類新城新區。國家級新區以及高新區、經開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自貿區的發展應體現國家發展戰略目標,成為重要經濟增長點。省、市、縣級各類園區應科學評估、準確定位、統一布局,依法取締“僵尸園區”。同時,應依據新城新區資源稟賦與市場環境,明晰發展定位,選準主導產業,優化產業結構,評估發展潛力,確立發展規模。
促進產城融合發展。根據市場半徑與企業關聯性,促進不同類型企業在園區內有機配置,確立合理的相隔、相鄰、相聚關系,節省運輸時間和交易成本。應系統分析產業、就業人口、贍養人口、城市與環境承載力之間的動態關系,推進城市發展“多規合一”。同時,發揮職住混合布局與塊狀分類布局各自優勢,實現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推進新型城鎮建設。打造智慧、人文、綠色的新型城鎮,推動城市發展轉型升級。注重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文化發展,把學校、科研機構建設作為基礎性工作來抓,推進產學研結合,大力發展以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智慧產業;建設智能化基礎設施和管理服務網絡體系,打造以智能工廠、家庭為基礎,智慧園區、社區為依托,智慧監測與管理為保障的智慧城區;注重傳承地方優秀文化,建設具有人文特色的新城新區;推廣使用新能源,發展循環經濟,打造天藍、水清、地綠的人居環境。
探索改革發展新模式。新城新區是改革的試驗區、創新的前沿高地。應培育開拓創新、先行先試的發展環境,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市場決定作用和社會監督作用;積極探索城市建設投融資、城鄉建設用地使用、城市管理體制機制等領域的新模式,為新城新區健康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中國鄉村發現轉自:人民日報 2016年05月15日 05 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