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進區是江蘇省農村改革試驗區,承擔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7項改革重擔;同時,也是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承擔土地流轉管理等5項改革重任。近年來,武進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江蘇省關于深化農村改革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以改革促發展、保和諧、惠民生的理念,扎實推進農村改革試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先后榮膺“中國市轄區綜合實力百強”第三名,實現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區“三連冠”。我們主要體會是:
一、深化農村改革必須把握促進科學發展的大方向
把握正確方向是推進農村改革的重要前提。為了正確把握改革方向,武進區組織開展“改革為了誰、改革依靠誰”的大討論,一致認為:深化農村改革必須突出科學發展的主題,只有這樣才能通過深化改革,促進區域又好又快發展,讓人民群眾更多地共享改革與發展成果。為此,在實踐中,武進區堅持“三大導向”:一是堅持問題導向。針對城鄉“二元結構”長期困擾的突出問題,武進區圍繞城鄉一體機制體制創新,組織專題研究,編制了城鄉一體化規劃,明確“三步走、四為主、五大原則、六個一體化”的總體發展思路,出臺了城鄉一體化三年行動綱要,確立了八大工程56項重點任務;制訂了全國首個縣級城鄉發展一體化指標監測體系,目前綜合得分超過95分;打響“城鄉一體”等“四大戰役”,城鄉一體前兩步戰略目標如期實現,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1.89:1。二是堅持目標導向。圍繞打造“生態宜居幸福區”,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歸屬感和自豪感,武進區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探索推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補償制度,大力開展生態創建,成功創建成為全國生態區,所有鎮全部創成全國環境優美鎮、國家衛生鎮。武進區始終堅持和諧發展這一主題,加快改善民生民本,“十二五”期間,民生保障累計投入資金230億元,養老、醫療、失業三大險覆蓋率達98.8%,自來水、天然氣、農村公交實現村村通,公眾安全感穩定在93%以上。三是堅持政策導向。在農村改革試驗涉及政策研究、制度設計等過程中,武進區始終堅持不觸犯法律法規、不侵犯人民群眾利益這兩條底線,同時,充分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尊重群眾意愿,政策上更多地向基層、向群眾傾斜,使人民群眾真正成為政策的支持者、受益人。
二、深化農村改革必須立足維護農民利益的出發點
武進區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三大權益,大膽探索實踐。一是明晰土地承包經營權。按照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總體思路,全面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目前全區完善承包合同75000戶,完成率達70%,今年將全面完成確權登記頒證任務。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土地流轉管理改革試驗,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關于印發武進區農村土地經營權價值評估辦法(試行)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措施,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全區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70%。創新開展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建立抵押貸款風險共擔機制,累計已發放經營權抵押貸款31筆、貸款總額近2500萬元。二是改革宅基地使用權。在保障農戶依法取得的宅基地用益物權基礎上,探索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民住房保障對象確定辦法、農村宅基地審批和管理、農民新建房屋審批和管理等機制,試行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償退出機制,探索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的有效途徑,2015年農房財產權抵押貸款實現零的突破。三是完善集體收入分配權。切實加強村級經濟發展平臺建設,積極探索抱團發展,加快落實經濟一般村物業幫扶,努力把“蛋糕做大”,2015年全區259個村(含涉農社區)集體收入總額為7.7億元,所有村集體年收入都達到120萬元以上,村均集體年收入達到297萬元。在此基礎上,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監督和收益分配制度,努力把“蛋糕分好”,“十二五”期間全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累計分紅7.9億元,在辦理被征地農民生活保障后戶均分紅累計仍達5961元。
三、深化農村改革必須抓住牽一發動全身的牛鼻子
農村改革綜合性強,必須做好整體謀劃,找準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牛鼻子”,才能獲取農村改革的最大效應。當前武進區正處于城鎮化加速推進期,武進區聚集難點、熱點、重點問題,精準發力,精準施策。一是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武進區全面推進農村集體股份合作制改革,在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全面核實農村集體資產基礎上,以行政村為單位將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農戶,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更多權能,到2015年底,全區累計已有237個村(含涉農社區)完成改革任務,占全區行政村(含涉農社區)總數的92%,量化集體凈資產49.7億元,界定股東62.6萬人。根據“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目標,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保障農村產權依法自愿公開公正有序交易,目前武進區農村產權交易所和14個鎮級交易站全面建成并平穩運行,到今年3月累計成交農村產權交易項目276宗,成交金額1.16億元,平均溢價超過11%。二是健全農村公共服務平臺。公共服務配置不均衡是城鄉一體化和農村改革發展的最大短板。武進區著力加大政府財政投入,改革統一城鄉政策制度,加快推進均衡布局,全面構建公共服務共享平臺。全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工程扎實推進,學前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迅速,外來人口子女積分制入學工作有序開展,先后獲評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省學前教育改革示范區;衛生體制改革扎實推進,40%的鎮衛生院與三級醫院組建醫療聯合體,三級醫療衛生網絡基本健全;養老服務扶持政策逐步健全,優質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穩步推進,建成鎮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8家,農村社區(村)居家養老中心覆蓋率達95%以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加快推進,城市“15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里文化圈”逐步形成;城鄉體育事業全面發展,“10分鐘體育健身圈”實現城鄉100%覆蓋,武進區被命名為全省首批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三是創新和完善農村社會治理。全面開展社會管理創新省級綜合試點,率先成立社會管理服務中心,實現集中辦公“一體化”運作、接待群眾“一條龍”服務、解決問題“一竿子”到底。城鄉社區減負增效工作積極推進,網格化管理模式進一步深化,政社互動機制逐步建立,“一委一居一站一辦”建設達標率達到98%,被評為“江蘇省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區”。穩步發展社會組織,建立社會組織培育孵化中心,促進社會組織有序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到2015年底,全區共有社會組織2574家,其中農村社區類2214家,每萬人擁有登記的社會組織數已超過17家。村級“四有一責”建設活動全面開展,先后被評為全省村級“四有一責”建設示范區和全省村級“四有一責”先進區。
四、深化農村改革必須瞄準制度頂層設計的突破口
武進區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的要求,更加突出頂層設計,更加注重上下互動、橫向溝通,更加嚴格風險防控,確保農村各項改革落地生根、見到成效。一是注重整體謀劃。農村改革涉及面廣,農村各項改革相互之間又有內在的邏輯關聯,不能把改革“碎片化”,各唱各調、各喊各號,必須把農村改革作為一個整體來統籌謀劃實施。武進區緊扣承擔的農村改革試驗任務,聚焦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創新農村社會治理等農村改革試驗內容,深入分析改革遇到的核心問題和矛盾焦點,科學謀劃改革的步驟和政策,整體推進相關領域的配套改革,著力在農村土地流轉、宅基地改革、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農村金融服務、農村社會治理等關鍵節點上取得突破。二是有序組織推進。實現農村改革發展目標,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武進區高度重視農村改革工作,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和工作班子,由主要領導親自掛帥,為各項農村改革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各牽頭部門對試驗方案反復研究,科學設計改革的探索目標和預期成果,及時處置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對復雜敏感的改革任務,尤其是突破現行政策法律的試點試驗,嚴格履行報批程序,在取得授權后,堅持在審批的范圍內封閉運行。同時,建立健全任務推進、監測預警、風險防范、評估分析、宣傳上報等管理制度,做到職責清晰、工作規范。三是凝聚發展合力。農村改革發展能否取得成效,關鍵在地方、在基層。武進區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進,堅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工作方法,既重視頂層設計、通盤考慮,又充分尊重基層創造,為基層探索創新留出足夠的空間,放手讓基層干部、廣大農民群眾去試驗、去探索。同時,通過政策和財政杠桿,吸引和引導社會各界關心和支持農村改革發展。2013年以來,武進區以光彩事業為抓手,組織開展城鄉同心共建行動,引導社會各界參與小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公益事業建設、新農村提升工程、城鄉生態環境建設、現代高效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改革發展項目,到2015年共募集同心共建光彩資金2.4億元,實施共建項目300多個,得到廣大農村群眾的高度認可。
(作者系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委書記、武進高新區黨工委書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