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資金本是貧困群眾的“救命錢”,然而一些基層干部卻在這些資金上動手腳。記者日前從云南省檢察院獲悉,今年1~4月,云南檢察機關共立案偵查職務犯罪案件595件719人,其中發生在惠民扶貧領域涉嫌職務犯罪的多達389人,占職務犯罪的一半以上。“蒼蠅”是扶貧的“攔路虎”。“蒼蠅”雖小,但啃食的是群眾的獲得感。筆者認為,護衛扶貧惠農資金走好“最后一公里”,需要精準監督、精準打擊、精準預防,三管齊下。
精準監督,扎緊扶貧惠農資金的“籬笆” 。“任何有權力的人,都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邊界的地方為止。”事實上,扶貧資金也有邊界。遺憾的是,由于監督不到位,“高壓線”沒有通電,“邊界”被隨意踐踏。那些越過“底線”的人不但沒能及時查處,反而過的有聲有色,又進一步形成“破窗效應”。以至于出現更多“蒼蠅”。
精準打擊,向扶貧領域職務犯罪“叫板” 。各級檢察機關要從基層和群眾最痛恨、最關心、最深切和反映強烈的問題入手。讓人民群眾真正看到效果、增強獲得感。對干部形成威懾力。各級檢察機關可以“由上至下”開展偵查,先從“上層”了解查詢惠農政策、農業補貼、扶貧項目和改革措施的政策、資金調撥分配等具體情況,從相關政策落實和兌現嚴重不符中發現問題,順藤摸瓜,往“下層”延伸偵查,如此才能發現問題,及時有效打擊。
精準預防宣傳,讓扶貧惠農政策家喻戶曉 。由于扶貧資金相關信息不對稱,特別是群眾對應享有的權益知道少,在項目申報、審核、審批、檢查、驗收、資金發放等環節不知情。大多數是由“一把手”操辦,很容易瞞天過海,或者形成窩案。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群眾最有發言權。預防扶貧腐敗,要充分發揮群眾的力量。就像鄒城市編發的《惠農政策一點通》、夏津縣創建的“陽光惠農補貼服務平臺”,把各類惠民政策及時送到每一名基層群眾身邊。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扶貧領域腐敗還會那么容易瞞天過海嗎?
總之,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扶貧惠農資金要想用走好“最后一公里”,用到“刀刃”上,必須要精準監督、精準打擊、精準預防相結合。如此,才能堵住“漏洞”、斬斷“黑手”、消滅“蛀蟲”,才能打贏脫貧攻堅戰。
作者單位:四川綿陽平武龍安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