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被寄予去庫存眾望的農民工隊伍,購買力和購房欲望又究竟如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布局2016年經濟工作時稱,通過推進以滿足新市民為出發點的住房制度改革,擴大有效需求,作為去庫存的一個方向。新市民是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城市下崗人員和兼職的異地在校大學生等群體的集合。為鼓勵農民工進城購房,已經有超過50個城市發布了專門針對農民工進城購房的補貼優惠政策,其中主要為三四線城市。
這支被寄予去庫存眾望的農民工隊伍,購買力和購房欲望又究竟如何?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5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 2015年中國農民工總量為2.77億人,在務工地買房的農民工占比為1.3%,比重上升了0.3%。同時,鄉外從業回家居住、租房比例均上漲了0.7個百分點,占比分別為14%、37%。
而在中國社科院此前發布的《中西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處境與對策》一書中也顯示:66.1%的農民工到了一定年齡就會回鄉。
不過,農民工到底能否承擔得起買房的經濟壓力呢?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2015年農民工人均月收入3072元,雖然比上年增加208元,增長7.2%,但是增速卻回落了2.6個百分點,尤其是農民工密集的制造業、建筑業,農民工月均收入增速分別比上年回落6.7、4.4個百分點。
中國農民工的平均年齡是38.6歲,以此來算,他們中大多數人的孩子都是初高中的年紀。對于他們來講,比買房子更重要的,是每個月給子女的生活費、學費和老人的贍養費。
農民工外出意愿的降低,使得近年來農民外出務工人數持續下降,出現了一種“逆城鎮化”的現象。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結果,2012年~2015年農民工總量增速分別比上年回落0.5、1.5、0.5和0.6個百分點。
跨省流動減少
54.1%農民工返鄉就業
數據顯示,農民工跨省流動數量在減少,相比去省外打工,更多農民工喜歡在本省內流動或者返鄉就業。
國家統計局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外出農民工為16884萬人,比上年增加63萬人,增長0.4%,這是2009年以來的最低增速。而2010年外出農民工新增數量高達802萬人,增速5%,2015年已不到彼時的1/10。其中,2015年跨省流動農民工7745萬人,占比45.9%,比上年減少122萬人,下降1.5%。這是2010年以來跨省農民工數量首次出現減少。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當年跨省農民工數量也曾出現過下降。
分區域看,2015年,東部地區外出農民工17.3%跨省流動,比上年下降1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外出農民工61.1%跨省流動,下降1.7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外出農民工53.5%跨省流動,下降0.4個百分點。
外出農民工中,54.1%的人選擇在省內流動。相比外出農民工增速的下降,本地農民工增速在增加。2015年,本地農民工10863萬人,比上年增加289萬人,增長2.7%。本地農民工占農民工總量的39.2%,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
中國社科院農業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當前農民工愿意回鄉工作,表明城鄉差距、沿海內地區域差距在縮小。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結果,2015年,在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月均收入分別為3213、2918、2964元,中部、西部地區農民工月收入與東部沿海相差不到300元。“現在,農民在家鄉不只是有務工收入,而且還有宅基地、承包地等收益。農民的宅基地和承包地如果可以一次性轉讓獲得補償,還可以進城買房?!崩顕楸硎?。
外出農民工增速的下降,使得整個農民工總量增速放緩。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數據,2015年農民工總量為27747萬人,比上年增加352萬人,增長1.3%。這是2009年以來的最低增速。2011年以來農民工總量增速就在持續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農民工總量增速分別比上年回落0.5、1.5、0.5和0.6個百分點。
農民工偏愛大城市?流向縣城以下小城鎮不到10%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對下一步農民工加快轉為城市市民做了部署,預計未來5年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其中2016年要加快覆蓋未落戶的城鎮常住人口,發展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容納更多的農民工就近就業創業,讓他們掙錢顧家兩不誤。而《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5》顯示,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為56.1%。根據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要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寬城鎮落戶條件。
然而,現實則是相比小城市和城鎮,農民工更愿意流向大中城市。
國家統計局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外出農民工中,流入地級以上城市的農民工11190萬人,占外出農民工總量的66.3%,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其中,8.6%流入直轄市,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22.6%流入省會城市,提高0.2個百分點;35.1%流入地級市,提高0.9個百分點??缡×鲃愚r民工80%流入地級以上大中城市,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省內流動農民工54.6%流入地級以上大中城市,提高0.7個百分點。
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徐林在4月19日《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5》發布會上表示,大城市吸引了大部分農民工,中國農民工的流向,真正在縣城以下的小城鎮的比例不到10%?!拔覀兿M袊囊恍┲行〕鞘心軌虬l展起來,也希望農民工能夠到這些中小城市去,因為中小城市的生活成本相比特大城市、大城市更低一些。”
但是現實則完全相反。徐林認為,大城市、特大城市聚集資源、聚集要素的效率更高,要素配置具有馬太效應,總是往效率更高的地方配置。中小城市,特別是小城鎮,發展的機會、就業的機會都少得多,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經濟規律決定的。
“政府通過公共資源的配置來盡力改變中小城市和大城市間的差距,特別是在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比如說教育水平、醫療水平,使得中小城市的宜居程度更好,這樣能夠增強吸引力,更多企業也愿意布局到中小城市。中小城市有了產業支撐,它的規模和吸納人口會不斷地增加。”徐林表示。
獨立租房、購房比重上升
已在務工地購房及未來打算在務工地購房的農民工數量在增多。
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數據,2015年外出農民工中,在務工地自購住房的農民工比例為1.3%,提高0.3個百分點;獨立租賃居住的占18.9%,提高0.4個百分點;鄉外從業回家居住的占14%,提高0.7個百分點。在單位宿舍居住的占28.7%,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在工地工棚居住的占11.1%,下降0.6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4月29日發布的關于外來農民工在滬購房意愿調查顯示,近四成受訪外來農民工有城市購房意愿,其中近一半打算在上海購房。由于受訪農民工均在上海工作,有購房意愿的農民工首選上海(占45.4%),其余分別為縣城或建制鎮(占27.7%)、省會城市或副省級城市(14.1%,廣州除外)、地級市(10.5%)、重慶(2.3%)。
此次專項調查受訪對象來自上海16個區縣578位外來農民工,他們平均累計在滬居住時間為8.7年,其中居住時間10年及以上的占38.6%.他們的居住方式以租房為主,占72.8%;居住在工棚或集體宿舍的占21.1%,自購住房的僅占5.4%,其他占0.7%。
調查顯示,計劃在上海購房的外來農民工,購房類型首選價值較低的小戶型。據調查,有在本市購房意愿的外來農民工近六成選擇價值在百萬元以下的中小戶型(60至90平方米)。而且,外來農民工在上海購房計劃多為4年及以上的長期計劃,占61%;1年內計劃購房的僅占5%。由于上海房價高企,購房需要資金積累,且對外地戶籍購房有繳納社保年限要求,因此多數外來農民工在滬購房需要較長時間籌劃。
據悉,這些在上海有購房意愿的農民工家庭平均年收入約9萬元;家庭戶均人口為2.6人,家庭結構較完整;平均累計在滬居住時間為10.8年,時間較長;戶主平均年齡為35歲,處于年富力強的收入上升期。
而中國社會科學院對于中西部農民工的調查報告則顯示,一半左右農民工不愿進城。這項“中西部農民向城鎮轉移意愿分布”調查數據顯示,“很想”占11.83%,比較想占21.73%,“一般”占17.45%,“不太想”占24.82%,“完全不想”占24.13%。
另外,農民工不愿外出打工的前5位因素分別是:年紀大了(20.63%)、父母子女無人照顧(18.12%)、缺少技能(15.94%)、農活離不開(10.03%)、對城市不熟悉(8.93%)。其中,年紀大了而返鄉是農民工市民化未完成的表現;父母子女無人照顧等問題都與城鄉分隔的戶籍制度有一定的關系;缺少技能、對城市不熟悉也和農村教育落后有著相當大的關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房地產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