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推進水生態系統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作為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的濱水城市,四川省成都市有著悠久的治水歷史和治水文明。早在2270多年前建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就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的天府之國,也充分體現了成都“善待水、善治水”的優良傳統。
近年來,成都市將水生態系統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全面加強全市河流生態環境治理和水資源的科學保護利用,努力塑造人水和諧關系,初步走出了一條城市水生態系統良性循環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的發展道路。
成都市水生態系統建設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成都市歷屆黨委、政府都十分重視水生態系統建設,掀起了一輪又一輪治水熱潮,先后實施了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沙河綜合整治工程等一大批城鄉供水工程和江河治理工程,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不僅成功入選全國第一批45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之一,而且還建立了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指標體系。
然而,成都水生態系統建設也存在以下難題:一是用水方面存在區域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質型缺水和配置性缺水。二是江河防洪體系不完善,城市內澇日益凸顯,山洪地質災害頻發。三是隨著經濟社會和城市的發展,供水用水安全保障面臨風險和挑戰。四是水污染現象仍未徹底消除,水質不達標狀況尚未徹底改變。五是河道建設缺乏整體規劃,河道兩岸控制紅線劃分不明確。六是河道權責劃分不明確,存在多頭管理的現象。
國內外城市水生態系統建設范例
(一)新加坡。新加坡是水資源極度匱乏國家,通過開發多元水資源、制定并實施雨水收集、進口水源、海水淡化、再生水利用“四大水喉”多元化的水資源開發戰略,健全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水務一體化機制和“政府主導、社會企業參與”的投融資模式,實現了全國供水保障率100%、污水收集處理率100%、水質達標率100%,使得新加坡從受馬來西亞供水制約的島國轉變為國際矚目的環球水務樞紐。
(二)芝加哥。芝加哥河是美國芝加哥市的母親河,在芝加哥市的快速發展過程中,芝加哥河變為兩岸混凝土林立、河中垃圾、污水橫流的城市航道。1998年,芝加哥市發布了芝加哥河濱河帶發展規劃,制定了相應的規劃設計導則和建設標準,在治理芝加哥河過程中貫徹水生態系統理念,注重河流多功能的結合,將生態環境的改善與城市規劃建設、娛樂、生活等各方面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相互促進,既有利于推動河流治理工作的開展,又有利于探索建立城市水生態系統。
(三)上海。上海蘇州河是上海最重要的河流之一,但在上世紀70年代末全線遭受污染。80年代中期,上海市擬定了污水治理的總體戰略,連續實施了上海市污水治理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建設,并同步推進郊區污水廠網建設項目。在完成截污治污后,又展開生態護坡建設和綠化;同時,在保障防洪安全前提下,將水利工程建筑設計和城市景觀建設結合起來,建成了“上海之魚”、中央公園等景觀城市節點,重現了往日“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江南水鄉風貌。
成都市水生態系統建設的對策與思考
(一)建設目標及思路
加快提升成都城鄉水生態環境,全面、系統構建現代新型人水和諧關系,推動城市轉型升級,實現保護自然水源,優化千年水網,建設活水成都。
按照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共治原則,統籌兼顧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未來十年將投資1850億元重點結合沿岸產業布局、生態保護、環境治理、交通旅游等功能對流經中心城區的23條河流水系進行綜合治理。同時,堅持水生態系統規劃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三個圈層分布相協調,實施“一圈層梯度蓄水、增加水面,打造親水濱水空間;二圈層生態修復、河湖連通,筑牢城市防洪屏障;三圈層囤水蓄水、廊道建設,系統治理河流水系”梯次推進河流水系建設,突出河流水系的治理主線,合理安排治理措施。
(二)建設舉措
一是按照從水生態系統專項治理到綜合治理轉變、從局部治理到流域治理轉變的要求,構建五大體系。
1.構建防洪除澇體系。在中心城區推行海綿城市建設,在山區大力加強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同時加強暴雨洪水預報預警及決策支持系統等非工程措施,使全域的江河洪水、城市內澇、山洪地質災害得到有效控制和解決,全市主要江河堤防建設治理長度占應治理長度比例由現在的32.4%提高到2020年的40%以及2025年的45%。
2.構建供水安全體系。在現有供用水格局基礎上開源節流并舉、開發保護并重,通過水源工程建設增加供水能力、優化供水結構,采取綜合措施強化節約用水,實施高標準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增加全市江河河道生態基流,將本地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從現在的21%提升到2020年的25%和2025年的28%,過境水資源利用率從現狀的24%提高到35%,中心城區供水規模達到278萬噸/天,萬元GDP用水量降低至25m3,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8,用水總量控制在紅線范圍內,形成安全、高效、可持續的多水源供水格局。
3.構建水環境治理體系。首先,以“全線截污,水質明顯改善”為目標,實施“源頭截污、過程阻斷、末端治理”的全過程水環境治理,由污染治理向生態修復轉變,逐步實現金馬河、錦江、沱江三大出境斷面水質達標。其次,按照“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要求,分階段改善河道水質、逐步恢復河流水生態,力爭到2025年全市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進一步提高到75%。第三,推進面源污染綜合治理。通過大力推廣種養循環生態農業,采取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農業耕作方式,加強防治畜禽養殖污染,對沿河農家樂實施綜合整治等措施,加速推進面源污染治理。
4.構建水生態修復體系。構建宜居宜業的優美水生態景觀,通過廣辟水源、科學調度、河湖連通,構建“內部大循環、外部大聯通”的城市水系,建設河流廊道、河湖濕地,修復水生態,四季水長流,力爭到2025年成都市主要河流生態基流保障程度由現狀的40%提高到80%,環城生態區內湖泊河道水系面積比例由現狀的8.8%提升到21%,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到60%,實現水活河暢、水凈岸綠的美麗水網。
5.構建水景觀提升體系。遵循“立足生態、突出形態、彰顯文態、兼顧業態”的理念,依托生態廊道和生態斑塊構建景觀廊道和景觀節點,有機融入蜀水城市文化元素,構筑碧水藍天、山水相連、城水相融的山地休閑、田園風光和城鎮生態宜居景觀,力爭2025年建成57個濱水城鎮景觀節點,建設濱河綠道1000公里,城區段河道綠化普及率達85%以上。
二是抓好重點示范。2016-2018年加快實施“五河一庫一提升”(即金馬河、錦江、清水河、沱江、湔江示范段綜合整治,李家巖水庫建設,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提升)重點示范項目,引領全市水生態系統建設全面發展。
三是加強統籌保障。強化組織領導,強化協調配合,強化資金保障。按照屬地化和“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市級相關部門、相關區(市、縣)和市屬國有企業等單位為責任主體、工作主體和實施主體。一方面,積極爭取中央、省級水利建設資金,落實市級、縣級財政投資;另一方面,創新融資模式,優化資源配置,推行PPP等融資模式籌集社會資金、民營資本參與綜合治理的部分建設。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政府副市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6年05月2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