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貧困村調研,一位老鄉如此評價村第一書記:“人家城里的干部就是不一樣,講起政策來都是‘一二三’,一套一套的!”乍一聽像表揚,仔細體會,話里有話。(2016年7月9日人民網-人民日報)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物質條件的迅速改善,一些黨員干部到基層調研不再是騎著自行車,戴著草帽,邊走邊同群眾聊天的情景了,而是坐著空調轎車,前呼后擁跟上一群人,有人提包包,有人“打前站”,有記者跟上照相,在群眾面前官話、套話連篇,一場調研下來,聽不著群眾真心話,看不到基層真實情況,如此調研,尤如盲人摸象,既勞民傷財,又敗壞了黨群關系、干群關系。
群眾語言是人民群眾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創造出的通俗易懂、言簡意賅、樸實無華的語言,這些語言因為來源于生活,往往生動活潑、以小見大,給人以親近感,讓人聽得懂、記得住、信得過。黨員干部學會運用“群眾語言”,既是聽民聲、訪民情、知民意、解民憂的基本功,也是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必不可少的法寶。
毛澤東同志曾說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想問題從群眾出發就好辦”。要使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落到實處,黨群眾關系、干群關系融洽,社會和諧穩定,就要深入到基層去,做好群眾工作,就要放下官架子,走群眾路線,學會運用“群眾語言”,同群眾打成一片,做群眾的貼心人,從在風雪交加的夜晚去看望雙目失明五保老人的焦裕祿,到手機里儲存著2000多個普通群眾的電話號碼的原北川縣副縣長蘭輝,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然而,怎樣才能靈活自如地運用“群眾語言”呢?筆者認為,一是要加強干部作風建設。好的工作作風是踐行群眾路線的根本,只有真心實意地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對群眾有真感情,才能得到群眾信任。二是要勤學善思,練好“群眾語言”的“基本功”。“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功夫到了位,不論走到哪里,都受群眾歡迎,都能融入到群眾之中去,迅速打開工作局面。三是要學會運用群眾語言去動員群眾。宣講上級政策精神不能“都是‘一二三’,一套一套的”,故作高深狀,而要把大道理用群眾喜聞樂見的鄉土語言表達出來,讓群眾聽起來明白、親切,將上級精神變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高燈鎮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