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土地都是農民的命根子。而城鎮化和非農產業的發展,為農民提供了新的發展道路。為此,黨中央就探索開展宅基地、土地承包經營權以及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的有償退出試點做出了明確安排。四川省內江市作為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試點地區,先行進行了嘗試。不過幾個月工夫,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龍門鎮龍門村村委會門前的風景大變樣,原本零碎的農田經過整理改造,變成了數個標準化的魚塘。這片原本由52戶農民承包經營的土地共55畝,現在承包經營權又回到了村集體。
改變源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試點的落地。2014年底,內江市市中區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深化農村改革試點縣區,承擔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等多項改革任務。一年多來,龍門鎮龍門村率先破冰,在退出條件、模式、標準等方面取得突破,共有52戶農民長期退出(至第二輪承包期限即2029年)55畝土地承包經營權,1戶永久退出5.38畝土地承包經營權。
一退三保政策打動進城村民
陳林是九龍村村民中的佼佼者。上世紀90年代初,他便進城闖蕩,一步一個腳印在城市中扎下根來,如今已經在成都城區購置了多套房產。幾年前,陳林把年邁的父母親接到了城里享清福,老家的地也就撂荒了。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原則上只有離開土地能很好生活的村民才能永久退出承包權。”九龍鎮副鎮長何建表示,根據這一標準,試點方案為永久退出設置了前提條件,要求退出人有穩定收入、有固定住所、不再依靠土地為生。
雖然已經不在地里“刨食”,但一開始村里打電話溝通土地經營權退出事宜時,陳林一家卻都反對。“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對土地有很深的感情,總覺得不舍得。”陳林說。
不過,在村支書羅家元專門進城登門拜訪后,陳林改變了主意。“按照村里‘一退三保’的政策,退出土地承包權,并不影響選舉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陳林表示,雖然有不舍,但羅書記說得對,與其將地撂荒不如退回集體,我們能得到補償,土地也能發揮價值。
去年11月,陳林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協議上簽下了名字。自此,陳家把村上那片被撂荒多年的5畝承包地退還給了集體。
52戶村民長期退出集中土地發展產業
在陳林之后,龍門村11組的52戶村民也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回了村集體。與前者永久退出不同的是,他們的退出時間以第二輪承包期限(即2029年)為界,被稱作長期退出。
為何會有長期退出的嘗試?羅家元說,這是受到了村里引進的藤椒種植項目的啟發。原來,由于大量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龍門村2800畝耕地撂荒的就有近千畝,留守的老人婦女仍然以種植水稻玉米等傳統作物為主,種地基本不賺錢。為改變村子面貌,2014年底,村兩委班子通過努力引進了800畝藤椒種植項目,大量撂荒的山地種上了藤椒,農民不僅有了土地流轉費,而且還能在地里務工掙錢。
然而,不到兩年時間,業主與村民的矛盾卻時有發生。“一些村民不滿工錢結算從計時改為計件,要求業主把地退回來,村兩委也感到很頭疼。”羅家元認為,如果村民將土地承包權退回集體,就沒有了毀約的根據,村集體與業主之間的土地流轉關系將更加穩定,有利于引進業主發展產業或是發展集體經濟。
經過考察,地勢平緩、緊鄰新村聚集點和村委會的55畝土地被選中。“通過承包經營權退出,可以將這片地變分散為集中,引進業主或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然而,首次摸底,涉及52戶承包農戶中,就有10戶明確表示反對。
“一開始,村民存在誤解,認為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就是退還土地。因此即使撂荒,也不愿意退給村集體。”羅家元說,了解情況后,村里便組織專門的工作小組挨家挨戶宣傳政策,告訴村民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僅有補償款,還能幫助村里發展集體經濟。
漸漸地,村民疑慮少了,最終取得了共識。如今,退回集體的55畝土地已經大變樣,經過項目改造,原來分散零碎的農地變成了標準化魚塘,不少意向業主正與村里接洽磋商。
充分協商確保農民權益
有償退出的補償標準究竟應該是多少?首吃螃蟹的龍門村沒有可借鑒的經驗,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村兩委提出按照大春兩季糧食生產利潤和現有土地流轉價格為參考價格,經過多次協商,最終確定“永久退出按每畝每年1000元,補償30年計算;長期退出按每畝每年850元,補償14年計算”,一次性付清。
11組村民郭澤光這次退回了3分地,拿到了近4000元補償款。“目前周邊水田的地租價格約為600~700元/畝,850元已經考慮到了未來可能的溢價。補償款雖然不算多,但業主來發展產業,我們的日子才好過。“郭澤光說,去年夫妻倆就在藤椒基地務工,兩口子掙了近1萬元,比起以前強多了。此外,根據協商,在土地長期退出期內,國家糧食補貼等惠農政策繼續由退出農戶享受。
按照補償標準,龍門村共需兌付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補償資金80余萬元。“村集體無力支付,這筆錢大部分來自區里財政的改革專項經費,以籌借的形式支付給龍門村,借款到期后還得返還,如果退出規模繼續擴大,補償資金來源是現實問題。”內江市市中區統籌城鄉工作委員會負責人表示,在當前集體經濟力量薄弱的情況下深入推進改革,還需要金融機構的配套支持。
考慮到現實資金壓力,何建表示,為更好的推進試點工作,龍門鎮正在思考改一次付清為分期支付方式,或是先引進實力業主落實資金主要來源再組織有意愿村民退出承包經營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東方城鄉報 2016年07月26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