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農民工進城買套房到底有多難?要想成為城里人,真沒那么簡單!
導讀:讓農民進城買房,效果不理想。
房地產的一點風吹草動都牽動著國人的神經。如今,我國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壓力嚴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今年以來,地方政府紛紛出臺各類補貼政策,鼓勵農民進城買房實現去庫存,但效果并不理想。
那么,農民或者農民工進城買房有哪些顧慮?有買房意愿的農民工,為何沒能將愿望化為現實?中國鄉村之聲記者來到剛剛出臺農民工進城買房優惠政策的云南省曲靖市,探訪真實的房地產市場。
想在城里買房嗎?想!
27歲的農民工吳春海家住云南曲靖羅平縣,在曲靖市區從事外賣工作,能在曲靖市內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是他一直以來奮斗的目標和心愿。
吳春海:我進城來打工,就是想在這里買一個房子,把老人媳婦接進城里來,也不知道公積金到時候繳了多少錢,也是屬于杯水車薪。
跟大多數人一樣,農民工群體買一套住房更需要借助杠桿的力量貸款買房,而相比于利率高的商業貸款,公積金貸款顯然是農民工購房貸款的首選。6月24日,云南省曲靖市出臺政策,在曲靖市行政區域內,農民工和個體商戶,連續三個月正常繳存住房公積金,可以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很多跟吳春海有著同樣夢想的人,似乎看到了曙光,但很多農民工對公積金貸款的具體實施,也有著困惑。
吳春海:公積金我們要去哪里購買?還有就是我在的公司是個體企業,估計今后也不會幫我們交公積金,政府又沒有個體企業必須繳公積金的的強制規定。
想用住房公積金?難!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農民工若想通過公積金貸款買房,需要通過兩種方式認繳公積金。
第一種情況是通過就職所在的企業繳納。但農民工普遍就職的都是私企或裝修公司這樣的小企業,這些公司本身繳納的積極性就不高。
曲靖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副主任賈麗:企業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為農民工繳公積金,這項開支還比較大。另外,在目前經濟壓力較大的環境下,企業效益普遍是不佳的,那么企業主為農民工繳公積金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
另一種情況是農民工自行繳納公積金。但是很多人對此并不積極,在曲靖從事公路路基混泥土攪拌工作的李娟告訴記者,隨著工程的完工,她又將與其他工友去一個高速公路的修建工地繼續工作,工作流動性強,也是他們無法繳納公積金的原因之一。
李娟:老家有房子,現在租了住就可以。公積金好是好,不過工期一個月結束后我們就要去外地做了。
買完房子還有啥?憂!
除了公積金繳納的技術性問題,很多人也都在考慮,進城買房后是否能享受子女就學等一系列公共服務。對此,曲靖市房地產管理局局長余先輝表示,農民工進城后,可根據自愿考慮戶籍問題,保留農村戶籍的,依然可以享受到農村的宅基地、承包地等政策待遇,同時享受購房者所在片區的子女就學問題。
可以說,對有意愿在城里買房的農民工,政府出臺的進城貸款政策是好的。但是對于辛辛苦苦一輩子的農民工來說,進城買房可能用掉一輩子的積蓄,也是決定今后幾代人生存方式的大事。余先輝也表示,后續的配套公共服務政策會逐一完善和建立,對農民工對房地產市場了解欠缺的短板也會盡力補足。
余先輝:農民進城是一個很系統的一個工程,它涉及到各個部門。子女的問題、戶籍的問題、醫療保險等等,這些相關的部門肯定會做出一定的研究。我們這要專門成立一個咨詢窗口,讓農民知道,我們在買房子的時候,要注意一些什么東西。不能讓農民買房,買了以后后悔,一定要保障農民進城買房以后要物有所值。
對于利用公積金貸款成功買房的農民工群體來說,曲靖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副主任賈麗也希望農民工群體能對后續的貸款積極如期的償還,來保障政策的良性運轉。
賈麗:對這個群體的貸款,相對我們行政事業單位的職工而言,可能管理難度比較大。如果他愿意來繳交,貸款以后,萬一有一些情況不能正常繳交,那我這個貸款追繳的難度是非常大的。而且他的流動性很強。
曲靖市房地產管理局局長余先輝也表示,后續會采取一系列措施,配合相關政策的執行。
余先輝:我們也要跟公積金做一些配合。比如說農民買房以后,首先是作為自住,是不是在房產辦理的時候,將房產證按照公積金的要求做相關的抵押。我覺得這是解決不還款的一個途徑,當然也還有其它辦法,以后可能會做深入研究。
追問:如何讓農民進城不再是“海市蜃樓”?
其實不光是曲靖,許多地區都出臺了針對農民工的不同的買房補貼政策,吸引農民到城鎮購買住房。比如,安徽省對鼓勵農民進城購房落戶,對自愿將宅基地退還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縣政府按每畝不低于5萬元給予獎勵。
這些政策,一方面可以去庫存,又可以為農民進城創造條件,解決農民最難解決的住房問題,應該說意義是非常大的。但我們也看到,農民通過買房進入城市,有相當一部分還沒有成為真正的城里人,會出現完全失業或在非正式部門就業,如流動攤販、流動工人等。失業在微觀上影響進城農民全家的生計,宏觀來看,也會給城市運行帶來巨大的管理成本,如治安問題及社會保障壓力。
既然進城買了房,得讓農民工真能成為“城里人”
中國鄉村之聲評論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國祥認為,要從幾方面入手,真正讓實現農民向市民化身份的轉變,讓城市穩定、和諧。
李國祥認為:
越是小城市、小城鎮,由于產業不發達,缺乏就業機會,一部分農民找不到穩定的就業,自找就業門路,成為非正式的就業人員。如果從長時間來看,這種非穩定就業、非正式就業,對進城買房的農民真正的成為城里人來說,還存在很多不利的影響。
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需要當地經濟發展,通過產業轉移或招商引資,把當地的產業能夠發展起來。另一個方面,讓更多的農民進城,如果城里的人口規模發展壯大了,那么當地的服務業、地方產業的發展需求也會產生,這樣給農民在城里面找到一份穩定的就業,形成一個比較有利的條件,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
同時,對于一部分就業能力不強的農民,也需要通過培訓提高技能。一方面讓他們可以具備創業、就業的能力和條件,同時政府還可以采取一些更為優惠的政策。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怎么讓農民能夠在城里創業,這個可以作為政策的重點。這樣,農民自然能在城里買到住房,應該來說就具備了一定的經濟能力,也有心進城。
我們一定要把農民的積極性保護好,為農民在城里能夠創業、就業,能夠獲得穩定的就業收入,給他們提供一個合理的社會保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公眾號 中國鄉村之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