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民獲得產業增值收益,本質是不同利益主體的共贏,要建立有效的利益聯結模式,強化相關政策扶持
在云南某貧困鄉,村民世代居住在深山中,與外界交流少,加上地塊破碎,莊稼產量不高,日子過得很清苦,很多年輕人娶不上媳婦。因為村里茶樹很多,為了改變“守著寶貝過窮日子”的窘境,當地瞄準了茶葉加工,引進了加工企業,但企業和農民之間只是停留在你買我賣,行情不好時,農民收入也看低,穩定增收效果不太理想。
同樣是希望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帶動農民致富,在北方的某小麥生產大縣,龍頭企業和農民簽訂了訂單合同,質量達標的小麥按照高于市場價10%左右收購,既解決了農民賣糧難,也讓優質優價得以實現。
做好“三農”工作,繞不開的話題就是如何促進農民增收。如今,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流動加快,農業產業發展迎來機遇。不少地方大力引進龍頭企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希望通過擴大經營規模,延長產業鏈條等方式,來提升產業增值效益,促進農民增收。但美好的藍圖與現實情況總有一定的差距,筆者在一些農村采訪時就發現,不少企業或合作社與農民的利益聯結并不緊密,產業做大了,收益增加了,但農民沒啥好處。一定程度上,農業產業鏈條高端的增值沒有給處于低端的農民帶來更多的利益回報。
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從新型經營主體角度看,目前不少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尚小,還未擺脫家庭小作坊式的生產經營模式;技術和裝備水平較差,加工層次依然停留在初級階段,盈利能力還很有限;產業加工鏈條較短,企業經營無法形成集群效應,對農戶的帶動力不強。從農民角度而言,可能大多依然滿足于能盡快把農產品脫手,賣上一個不錯的價格,缺乏參與到產業鏈更高層次的意識和動力。
讓農民共享增值收益,需要增強龍頭企業為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作用。應看到,不少企業對于帶動農民增收缺乏主觀動力,甚至把帶動農民增收,當作賠本買賣。實際上,作為產業鏈條上的兩個重要環節,農企和農民是天然的利益共同體,離開了農民提供質量穩定的原材料、悉心的生產管護,企業想獲得增值利潤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利益聯結模式,為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效益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也要強化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政策扶持,并與企業帶動農戶力度掛鉤,讓愿意支農幫農的企業得到更多實惠。
共享產業增值收益,也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如今,不少種地能人也投入到農業規模化和產業化經營的大潮中,探索出了土地托管、入股等各種利益聯結模式,帶動農民增加收入。他們與農村、農民的感情聯系更緊密,也愿意成為農民的致富帶頭人。未來,應該加大培養這些新型農民,激發他們的帶動作用。
實現農民共享增值收益,還應將其放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宏觀格局中。尋找比較效益更高的產業是破解難題的關鍵。要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自身特色,讓有效供給與需求實現精準對接。產業效益好了,鏈條上各環節增收才有保障。
總之,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當前,家庭經營收入還在農民收入構成中占據重要地位,必須通過創新增值收益共享模式,讓農民享受到產業增值成果,過上腰包鼓鼓的好日子。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