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在貴陽舉行,《貴州省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條例(草案)》首次提請審議。因為目前我國沒有傳統村落的專門保護法規,《條例(草案)》出臺后,該法有望成為全國首部專門針對傳統村落的保護法規。(10月3日《貴州都市報》)
傳統村落,原名古村落,即指民國以前建村。傳統村落是在長期的農耕文明傳承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凝結著歷史記憶,反映著文明進程,更是許多百姓心所系之的故土。中華泱泱大地,傳統村落不知幾許,它裝點著燦爛的中文文明,彰其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然而傳統村落現狀卻令人擔憂。2000年,中國自然村總數為363萬個,但至2010年已銳減為271萬個。10年內平均每天消失近百個村落,其中有多少銘刻歷史、具有文化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則無人知曉。
城市擴張、工業發展突飛猛進,大批農民入城務工,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空心化”現象嚴重;年輕一代被城市較為優越的新生活方式所吸引,越來越多人選擇在城市安居定居;政府大力推行城鎮化;新農村建設,“千村一面,萬村一面”……傳統村落的消失看似大勢所趨,可我們不能“望洋興嘆”。2012年由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啟動了中國傳統村落的調查,全國匯總的數字表明中國現存的具有傳統性質的村落近12000個。近些年三部門公示了一批又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把相關保護措施落實到實處,“切實留住人們的鄉愁”。如今傳統村落大省貴州把保護傳統村落提上立法議程,更是讓許多人振奮不已。
《條例(草案)》不僅擴大了貴州地方傳統村落的申報范圍,還規定傳統村落優先建基礎設施,破壞村落最高罰50萬。一旦該法出臺,傳統村落無疑有了強大的法律保障。如果執行順利,更多地方省市,乃至全國都將可能效仿貴州,讓傳統村落等來發展的“春天”。
在傳統村落岌岌可危亟待立法保障時,一批“假”古鎮卻混的風生水起。有媒體消息稱,國慶佳節期間,北京號稱“北方烏鎮”的“古北水鎮”招徠了大量游客,經濟效益顯著。一座“仿真”古城,人來人往,不知群眾消遣娛樂之余,可否感受到歷史風韻。旅游規劃如斯,本來無可厚非,但對待傳統村落我們決不草率,不能讓未來的我們、讓后代只能對著“仿真”牌唏噓不已。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講話中提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與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誠哉斯言,中國夢是繼往開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能忘了一批批承載歷史記憶的傳統村落,不能丟了中華文化的底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荊楚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