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我國著名的農業經濟學家黃祖輝教授在朋友圈里的一條評論說:“實際上,大多數發達國家農民的收入都要高于城市居民。什么時候農民收入高于城里人,相對貧困人口主要集聚在城里,而不是在農村,這個國家就差不多是現代化了,也就是說,這個國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已達到相當的階段了,不經過這樣的階段,現代化是不可能實現的。對比一下我們國家的現狀,我們還遠沒有達到這樣的階段,我們的窮人大多在農村,我們的農民收入還遠低于城里人,而我們的城市還沒有真正承擔起這樣的責任”。在黃老師看來,“工業化、城市化是現代化的基本途徑,也是解決貧困問題的基本途徑,而城市卻是這一過程的載體,因而責無旁貸,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是能僅靠農業解決貧困問題并實現現代化的”。顯然,黃老師道出了國家現代化的一個基本事實,這是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如果這一點是確定的,那么,我們國家農民收入高于市民的實現路徑究竟在哪里呢?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當前農民的收入主要來自哪里!無須凡事都要用“嚴謹的統計方法”,我來講講我弟弟的故事吧。我家排行最小的弟弟是個擁有高中學歷的農民,在農村也算是最高學歷了(在上世紀90年代,如果高中畢業能夠考上中專,就不會在農村當農民了)。高中畢業后回到村里,恰逢政府號召大家種桑養蠶,弟弟因為文化水平高被聘為養蠶技術指導員。不知什么原因(當然其實是知道的),那年代政府吆喝什么就失敗什么,養蠶業也就沒有成功,弟弟的技術指導員也因此而終止。在農村沒有出路,就隨大家去了廣東當農民工,從工場工人到服裝攤主,從家居裝修工到鞋業作坊主,他雇型和自雇型的農民工他樣樣都試過,最終還是沒能在城市留下來,只好在數年后又回到農村。畢竟弟弟是有文化的人,回到家里也不會就此認輸,于是開始養鵝養豬開飯店,想到什么就干什么,再加上始終耕種著承包的幾畝地,省吃儉用才在21世紀已經過了好幾年之后建起了自己的房子,即便農村的房子無法跟城里房子的價格相比,弟弟還是因此欠了不少錢,又經過數年努力收支才得以平衡。現在一家老小在農村勉強維持,弟弟的體重卻從未超過我,盡管在城里我已經屬于身材比較苗條的那一類!
應該說,弟弟是勤奮的,也是比較敢闖敢干的那種人,即便如此,收入仍不敢與城里人相比,如果有機會仍然想著去城里,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從弟弟的經歷看,我們農村人的收入不如城里人,可能有這么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城里容不下,家里擺不脫。這就是黃老師說的,我們的城市沒有擔當起責任,當農村人進入城市,不能像城里人一樣享受最基本的保障,生活成本增加了工資收入的開支,且還受到就業市場分層結構的歧視,只能在低端市場就業,導致農民進城仍然只能是農民,收入普遍低于城里人。而與此同時,由于離開的農民隨時可能回來,在家的農民也就沒有辦法獲得更多的土地以爭取更多的收入,所以,不管是進城的農民還是在家的農民都只能獲得低收入;二是返鄉兼業難,收入來源單一。最近幾年,由于青壯年勞動力都進城打工去了,在家種地缺勞動力,就用上了農業機械,得益于農業機械化水平的進步,弟弟回到農村后種幾畝地幾乎不費什么功夫,但大量的農閑時間,在農村周邊卻沒有兼業機會,只能隔三差五打零工,種那幾畝地的收成,扣除使用機械化成本已經所剩無幾,增收也就非常困難;三是種田沒特色,農業收成低。弟弟在家算是勤奮了,年年都種著那幾畝地,在我的家鄉,土地是肥沃的,但即便如此,由于在家種地家家一個樣,最多也只能在換個糧食品種上下點功夫。但是不管換什么樣的品種,種田的收成增加也只能是算術級數,不會是幾何級數,收入增長還得看老天的臉色!從弟弟的經歷看,目前中國農村人的收入要高于城里人真不太容易,所以農村仍然是貧困的主要聚集地。
農村人的收入怎樣才能高于城里人?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至少得有這幾條:一是真正減少農民。大量的農民進城之后融入工業化的大潮中,農民數量大大減少,在農村種地的農民就可以種上相對多的土地。關鍵是那些進城的農民不會再回來要地,在家種地的農民才有向土地要收入的決心。馬克思在資本論里說,在農業領域的土地契約中,種田的總想簽訂長期租約,地主總想簽訂短期租約,這是個很明顯的道理。如果種田的農民整天擔心哪天地主回來把土地拿走,對土地的投入就會打折扣,當然也就影響從土地上獲取長期穩定收入的可能性。二是農業機械化水平要高。由于農民減少了,要耕種原來那么多的土地,還要使收入不降低,就只能是使用機器替代勞動,才能在人減少的情況下對土地的耕作精細程度不降低。因此,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是農民減少后種田收入提高的技術條件。發達國家農業耕作已經完全實現機械化,很少人工勞作,人工的主要活動是學會使用各種農業機械。在我家鄉,對農業機械的使用僅僅限于收割機等少數幾類,而且主要功能是替代人力以減少耕作時間,運用農業機械做到精耕細作還遠沒有起步。對土地沒有實行精耕細作,當然不可能從土地獲取更多的收入。三是能夠在農村找到兼業機會。如果機械替代了人力對農田實行精耕細作,勞動力自然可以得到釋放,但這些農村勞動力又不能離開農村,因為土地的耕種畢竟還是要有人看管。這樣的情況下,在農村種地的農民如果在農閑時能夠找到兼業的機會獲取工資性收入,日子就比城里人好過。像我們的長三角地區,農民收入既來自田野也來自企業,收入自然增加;四是田要種得有特色。田種得精細除了耕作方法與過程的精細外,主要是對種田的產出要精打細算,因為最終的收入是靠產品賣出去才行。所以農民種田不是僅僅換作物品種,而是在產業差異上下功夫,所謂“一村一品”,特色經營,引進技術延伸產業鏈,甚至通過產業融合模糊農業的邊界,就是在產品價值增殖上功夫,讓人們愛買農產品,人們愛去農村玩,農民收入當然就會提高了。
相比之下,我們的農民收入要高于城里人,缺的是什么?很顯然,第一是農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減少,那些進城的農民工盡管不知道哪天才會回來,但由于城市融入難問題沒有解決,在家種田的農民總擔心有“胡漢山回來”的一天。人走了,田權還是拽在他手里,這就不能使在家種田的人安心。現在農村在土地確權,究竟是確誰的權,實在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第二是農業機械化水平低,農民使用機械的能力也低。我們的農業機械化水平,還沒有達到能夠讓老人都能輕車熟路駕馭的程度,而農村青壯年的外出,又的的確確使農村變成了老人農業,這個矛盾就使得我們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被勞動力技能的下降抵消了,種田收入仍然維持在傳統農業的低水平。第三是農村工業化水平低,在家種田的農民由機械化替代勞動節省出來的時間找不到增收的兼業機會。我們工業和農業在地域空間上是有嚴格區分的,在農村種田,在城里上班,是一種固化的格式,農村人要做非農行業就得進城去做,所以如果不離開農村,田里沒有活干就只好閑著打牌吹牛,哪有吹牛能夠吹出錢來的呢?第四就是種田只講種不講收。所以大家都種一樣的,你有我有大家有,豐收了價錢低,走不出“蛛網模型”的纏繞!
對于目前在家種地的農民兄弟來說,前面兩條靠他們是無法改變的,這得靠國家靠政府使出洪荒之力推進制度創新和農業技術變革。后面兩條倒是憑借自己的努力可以試一下的,比如,邊種地邊利用農村特色來創業,既解決沒有兼業機會問題,又解決種田沒有特色的問題,可謂一箭雙雕!最近弟弟又開始了他的新事業:前些年在縣城開早餐店,感覺是比單獨種田要好,可惜那店面租期已到不能繼續。他重返農村之后,總想著光種一點地是不行的,但不種地也是不行的,于是就在家里開起了用糧食釀家燒的營生!還別說,這對于我們家來說,是有條件做的事情:自我孩提時代起,在家每年過年用的酒就是母親親自釀制的,來我家喝過的人無不稱贊。弟弟在家隨著母親的時間最長,得到的教義自然最深,因此深諳釀酒的傳統工藝;我家住在山邊,后面的山上森林茂密,我高中畢業上大學前,在家挖了一口井,石頭山堅實難挖,后來我去學校后,家里請來師傅專業鉆井才搞定,那石頭縫里流出的甘泉,勝似礦泉水。弟弟把這二者進行了結合,也算是妙到極處,釀出來的家燒果真口味甘醇,余香繞舌!只不過眼下只能滿足四里八鄉,還不能達到一定規模。不過,自家的糧食也算是延長了產業鏈,后續如何還得看弟弟的經營招術。
不管弟弟能否通過這個辦法使自己的收入勝過城里人,但我覺得在當前的條件下,農民在農村創業,從農村環境出發打農村特色的主意,把許多被人們遺忘的農村絕活拿出來,將土地上的收獲變得更讓人們喜愛,或許是現在農民收入能夠實現與城里比肩的一個方向。今天在西安參加“中國創新與企業成長年會”,談及創新問題,大家改變了一個過去認為很正確的認識,那就是“創新就意味著技術變革”,因為這樣的認識,導致許多人認為在農村科技知識積累嚴重不足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創新的,因此也就不可能發展出新的產業!現在大家意識到,這樣的認識存在嚴重不足,創新除了技術革新,還應該包含更多的內涵。我又想起廣西某貧困縣種辣椒的例子,如果硬是要引進高科技企業來提取“辣椒素”,恐怕辣椒產業發展會很快枯萎,還是大家堅持剁辣椒醬,然后用新的營銷模式,才能使辣椒產業發展更貼近村民,也使辣椒產業發展獲得生機。因此,用今天專家的話來說,創新不唯技術,但必須能夠帶來增殖!把農村漸漸式微的傳統盤出來,輔之以文化的內涵,推向現代社會,或許是具有增殖功能并讓農民收入趕超的一種創新,不妨可以試試!當然,從整體上實現農民收入趕超城市收入,關鍵還是在農村產業的創新發展,但這個任務就不是單個農民可以憑自己的力量能夠實現的了。所以無論如何,我們得鼓勵支持那些為了改變農村面貌的先行者,你說呢?
(作者系江蘇大學教授、博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三農莊園(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