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護紅線是我國環境保護的重要制度創新。被列為國家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試點省區后,我區近年來開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并取得顯著成效。為進一步鞏固和擴大生態環保工作成果,強化生態功能保障和環境質量安全,今年10月,我區審議通過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辦法(試行)》。這一辦法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關鍵步驟,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和身體健康等方面具有關鍵作用。為此,應從以下方面發力,加快構建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措施體系。
第一,做好法治監管。進一步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相關的政策及法律法規體系,健全生態保護行政執法體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對違反規定在生態紅線內進行違法建設的,由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理。建立健全政策與機制,推進科學民主決策,拓寬民眾監督渠道,鼓勵社會團體和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以政府為主導,調動各方積極因素,充分利用網絡、現代媒體、電視、報刊等,深入宣傳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增強全社會公眾參與的積極性,讓我們的子孫后代持續享受可持續性發展的紅利。
第二,做好準入監管。科學合理劃定主體功能區,自治區級的管理辦法出臺后,還需要所轄地市做好配套政策,抓好層層落實,各地市應綜合考慮流域上、中、下游之間的關系,區域間生態功能的互補作用,明確不同區域的生態主導功能,劃定四個區域,即“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區域。然后重點要強化“環境準入”制度,以生態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科學監測、合理評估和預警服務為手段,規范各類資源開發和經濟社會活動,防止造成新的人為生態破壞發生。堅持合理適度開發,以維護區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證生態過程連續性和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中心,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嚴禁新建有損于生態紅線保護的產業,大力發展與當地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特色產業和環境友好產業,從源頭控制生態退化,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和區域內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體現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保護自然、愛護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自然才會給人類最好的回報。
第三,做好經濟監管。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制度,對生態紅線區域內的貧困地區,要有經濟補償,讓保護者不吃虧,并獲得應有的收益。建議盡快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經濟補償辦法,深入開展綠色GDP和生態價值研究,將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制定配套的獎懲辦法,以此為基礎做好經濟監管,適度加大經濟監管負向激勵力度,確保真正落實生態紅線管理辦法的區域能夠獲得經濟補償,而沒有好好落實的區域得不到生態補償,甚至還要承擔征收高額的排污費和環保罰款。
此外,應強化綠色金融前沿研究,運用綠色金融手段保護生態,以多種方式撬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保產業,支持廣西生態環保事業更加蓬勃發展。
作者為廣西財經學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