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黃自懷:我要脫貧是脫貧攻堅成功的關鍵

[ 作者:黃自懷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1-16 錄入:實習編輯 ]

幾位教師朋友在一起閑聊,說到對孩子學習的激勵措施時,有的認為“金錢懸賞”很好,說給學生承好諾,考上多少給1元,多少又給2元,開始效果還不錯,但后來似乎就“失效”了;另有一位教師說,他從來不給學生任何“金錢”承諾,對成績好的或進步大的發張獎狀,平時多進行學習目的教育,讓孩子們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并持之以恒地抓,結果不錯,孩子們的學習勁頭越來越高,“差生”的轉化也相當明顯。

聽罷這一“教育理念”,不禁對當前的脫貧攻堅產生了些許的想法。特別是近日來一位貧困縣縣委書記“吐槽”扶貧中基層干部受到委屈的文章,雖在網上褒貶不一,但那種覺得政策好就靠政策養著,有點不如意的事就去找政府“鬧”;對來家里幫扶的干部很麻木,認為干部比自己更著急,自己不脫貧干部難交賬;“我是窮人我怕誰”“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誰”的心態,絕不是那個縣才有,只是其他地方沒有這樣“曝光”罷了。仔細想來,這與那種給學生搞“金錢懸賞”的行為是何等的相似!

“考得好就給錢”的激勵機制之所以只在短期有效,是因為老師給的那點錢在物欲橫流的今天轉眼就會失去吸引力,與其“刻苦學習”去掙那點“毛票”,不如就“節約”點時間玩耍。這就像當前的一些扶貧那樣,大家都指望著政府的“撥款”,當錢到手后不是考慮如何創業,而是直接消費,甚至還抱怨政府給得太少,基本生活都還“不夠”。于是就出現了那位縣委書記吐槽的狀況。究其原因,就像學生那樣,如果老師給的錢能讓他“揮霍”一陣,可能多管幾天用,但也畢竟不會“長效”;扶貧也一樣,如果一下子給他許多錢,讓他成為“富翁”,也只能多管幾天罷了,最終依然“返貧”,政府的滿腔熱情就打水漂了。

與之相反,那位能夠成功地將學生被動的“要我學”意識轉化為“我要學”的老師,是從思想根源上解決問題,正確的學習目的會讓人生變得精彩,有了“未來”作目標,學習的動力就會源源不斷;同樣的道理,我們的脫貧攻堅,如果要實現真正的“脫貧”,有時候精神層面比單純的物質給予更重要。就拿以前那些“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來說,其物質“資本”幾乎為零,但精神“資本”相當富有,于是便有了不竭的動力。基于這樣的理念,倘若能讓貧困人員從“要我脫貧”的畸形思維中走出來,樹立起“我要脫貧”的觀念,再輔之以政府的扶持,才具有脫貧的動力,扶貧工作才能取得實質性的勝利。

近日,《人民日報》刊載評論《脫貧攻堅不能只是干部“獨角戲”》,文中談到,精神上的貧困,往往比物質上的貧困更可怕。并指出,制度建設要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消除“等”“靠”“要”的消極心理,激發出脫貧攻堅“內生動力”。這就讓扶貧干部們的擔子更重,責任更大。采用什么方法來實施“精神扶貧”,就像教育部門的“教育學”“心理學”一樣,是一門深奧的學問,需要廣大黨員干部去思考、去探索。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把一顆心融入群眾,困難就不再是困難。

“勤能補拙,儉以養德”,這是恒古不變的真理。面對國家的一系列惠民政策,除了領導干部要深入學習,掌握方法,融情與民之外,每一位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也要帶著希望之心,帶著感恩之情上路。決不能把政府扶持的那點資金當作現成的“魚”立即吃掉,而要用國家的扶持來編織起能夠捕魚的“網”,學會捕魚的方法,以“勤”換“魚”,以“儉”養“魚”。總之,如同“差生轉化”一般,讓群眾牢固樹立“我要脫貧”的信心并為之勤勉付出是“脫貧攻堅”取得全面成功的關鍵,千萬忽視不得!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爱婷婷色婷婷丁香五月 | 亚洲欧洲视频在线播放 | 尤物在线官方网站 | 在线亚洲观看精品过产 | 在线网站亚洲观看 | 亚洲限制级资源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