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不是為了一時摘帽,找準產業、對準人頭,要讓貧困戶真正參與其中,干得了、干得起、長受益(人民網—人民日報2016.11.21)
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時,工作人員應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去做,從實際出發,深入到基層一線調查研究,走村串戶,廣泛征求群眾的意見與建議,避免“窮人帽子富人戴“。嚴格按照要求,按標準、按程序規范操作,準確掌握貧困人口的數量、分布、狀況。通過入戶調查、群眾評議、公示監督、等舉措,透明公開,把識別權交給基層群眾,讓群眾按他們自己的“標準”識別誰是窮人,堅決杜絕扶“富人”和“派糖”現象的發生。別在辦公室里瞎指揮、亂彈琴、喊口號。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沒有經過群眾意愿的扶貧不是真扶貧。扶貧沒有固定人數,涉及到的貧困人員全部納入脫貧攻堅戰范圍內,一個都不能少。扶貧工作也不能一步到位,短時期脫貧只能說是治病樹表面的黃葉子,沒有全身治療,樹根病源還依舊無損,久之,扶貧工作會讓黨和政府的形象在群眾中大打折扣。
因此,精準扶貧工作從實際出發,尊重群眾意愿的同時,還需講究科學施策,有效應對,把刀刃放在關鍵部位,讓各項扶貧政策落地生根。基層群眾的等、靠、要思想還比較嚴重,這就要求基層干部、幫扶單位積極幫助群眾抓“活”思想觀念,不斷在群眾宣傳現代文化理念,組織觀看先進地區脫貧致富宣傳片,挖掘當地特色產業逐步發展起來,跟隨有關部門單位要做實措施,做好政策的對接工作,而且各項措施政策要有針對性和有效性,促使貧困村、貧困戶真真正正得到實惠。
精準扶貧非“拔苗助長”,需要職能部門多打一些實功,少放一些空炮;多一些人性化服務,少一些呆滯化條令;多一些科學扶貧,少一些數據致貧,掌握每一戶對象,把好每一個環節,強化每一項措施,監督每一個對接,使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與全體人民共同走上小康之路。
推進精準扶貧,加大幫扶力度,是緩解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的一場攻堅戰。筆者認為牢牢把握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服務精準扶貧新方向,采取多種措施,找準農村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的切入點和結合點,切實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才能真正做到“真扶貧,扶真貧”。
一是做好組織引領,致富看“標桿”。以黨員便于參與活動、黨組織有利于作用發揮為原則,結合區域規模、產業布局、黨員人數等特點,采取黨小組建在農村產業鏈上、黨員示范崗建在致富項目上的模式,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引領農村產業發展中的核心作用,打造強弱互助、聯戶幫帶的致富紐帶,有效提升黨組織服務發展的能力。
二是支持能人帶動,脫貧有“幫帶”。堅持將配強農村基層班子作為加快農村基層經濟發展的關鍵,通過整合優惠政策,在大中專畢業生、外出創業成功人士中,動員選派政治素養強、發展能力強的本土人才到貧困村掛職或者任職,同時鼓勵其牽頭組建農村基層經濟發展專業合作社、創辦農業技術基地、領辦各類經濟實體,著力構建新型經營模式,帶動貧困群眾致富增收,穩定實現脫貧目標。
三是夯實結對幫扶,群眾得“實惠”。將貧困村基層黨組織進行整頓轉化,選好派強“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采取走訪慰問困難群眾,分析掌握致貧原因的方法,做到精準扶貧。同時對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大學生村官、村“兩委”干部和幫扶責任人的履職承諾和基本信息在公示欄中進行公示,明確工作任務、扶貧措施、完成時限、責任主體。
作者單位:北川羌自治縣片口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