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彭州市天彭街道檀木社區“農民夜校”授牌,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黃永博士開啟第一課,這意味著“農民夜校”在彭州市全面鋪開。“避免出現基層干部不愿組織、農民不愿參加等現象。”彭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郭小平說,當地明確堅持按需開課,提高“農民夜校”吸引力,實現常態化教育培訓,嚴防“開辦了事”“三分鐘熱度”。(12月1日《四川日報》)
看到“夜校”二字,不禁聯想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經普及的“農民夜校”。那時的“夜校”,主要任務是“掃盲”,同時也兼顧一些政治、科技常識。筆者至今還保留著一本上輩傳下來的“夜校”教材,都是些農村的常用字詞。可以說,當年的“夜校”對于促進農村文化的發展還是做出了不小的貢獻。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為了加強學習,提高覺悟,也紛紛舉辦起“夜校”或“講壇”,但有些地方的結果卻不容樂觀,或是搞形式主義,或是只有“三分鐘熱情”,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其實,新形勢下,特別是目前的脫貧攻堅中,老百姓要咨詢的問題,要明白的政策法規很多,特別是在一些偏遠的山區,沒有專門的“培訓”機構,也沒有系統的“培訓”內容,更沒有固定的“培訓”時間,很大程度制約了黨的方針政策的上傳下達、法律法規的宣傳學習、農業技術的指導傳播……為此,彭州以農民增收致富需求為導向,建立市、鎮、村三級“農民夜校”,開設4種不同類型的“農民夜校”,正是彌補了農村工作的這一空白。
“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宗旨,不管“三個代表”還是“科學發展觀”,不管“四風”的整頓還是踐行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最終的落腳點,就是要服務于民,有益于民。如何提升廣大農民朋友的思想素質和技術本領,如何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如何實現依法治鎮、治村,依法帶民,都是擺在基層干部面前的一道難題。
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各級政府,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就是要將“權力”透明化、公開化,要讓老百姓來依法編織這個“籠子”。這樣,讓法律法規走進百姓心中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彭州建立了師資庫,從領導干部、技術專家、學校教師、致富能人等人員中擇優聘請專兼職教師,并在每個村(涉農社區)從大學生村官、村級后備干部、優秀黨員中至少確定1名政治堅定、業務熟練、群眾信服的人員負責校務日常工作。這樣,將以前老百姓單獨的、被動的咨詢,變為群體的、主動的學習交流,真正體現了老百姓的“夜校”中的“主體”作用,通過多種形式,獲得精神和技術的雙重收益。
然而,這樣的“農民夜校”,不管你把它的作用吹得多么神奇偉大,關鍵還要看實際的“操作”。在現實中,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夜校”是辦起了,而且還布置得堂而皇之,但主要是用來寫“經驗總結”,迎接“上面”檢查的,名為“夜校”,實為“空校”,一年下來也沒有上過幾次課。這樣的“夜校”,就是是嚴重的形式主義的表現,欺上瞞下的表現,錯誤的“政績觀”的表現。
“夜校”這種集宣傳、教育、培訓為一體的模式,其實好組織,易操作,效果好,只要充分地、合理地、持之以恒地運用、用好,勢必會掀起群眾學法規、學技術、比創業的熱潮,有力促進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有效助力脫貧攻堅進程。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