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媒體報道,黑龍江省五常市不少農民進城買房,當地一家房地產公司統計,農民買房比例大概占到70%到80%。
在不少農民感嘆“增產難增收”的情況下,“五常農民進城買房”更像是一種打破宿命的逆襲。那么許多地方的農民做不到的事情,五常的稻農為何就做到了呢?
首先來說說五常大米的與眾不同。在消費文化多樣化的今天,一些消費者有了食用優質、高檔大米的需要;五常大米的卓爾不群,不僅得益于當地優越的土壤、氣候條件,也得益于對地理標識產品的保護,擦亮了“五常大米”這塊金字招牌;水稻生產全流程監控的可追溯體系,也讓五常大米“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清晰可見,從而增加了品牌的可信度。
一個知名的品牌是有含金量的,在市場交易中能夠產生溢價。所以在普通稻谷收購價每斤1.2元左右時,五常大米卻達到了2.5元一斤,有些高端的有機五常大米甚至賣到了4元到5元一斤,五常稻農每畝毛收入可以達到3000元以上。五常大米產業利潤率的提升,又推動了土地流轉、農業機械化和種植科技的提升,形成了一條良性運行的經濟鏈條。這也正是五常農民有資本進城買房的原因所在。
應該認識到,伴隨著市場化、商品化進程,當今的農民越來越多地進入或者被卷入到一個更加開放、流動、分工的社會化體系之中,與傳統封閉的小農經濟形態漸行漸遠。傳統種植業如果在改革創新中停滯不前,難免會遭遇市場的“滑鐵盧”——普通水稻產能過剩,市場需要的優質水稻卻供不應求。
這是一種尷尬的現實,也是一種糾結的處境,更是一場激烈的競爭。正是因為沒有充分進入、適應和融入市場,沒有實現產銷對接,農產品滯銷一次又一次上演。不少農民好不容易豐收了,卻又陷入到“愁銷路”的困境之中。
“五常農民進城買房”讓人羨慕,也讓人反思。大部分農民并不缺乏對“更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卻難以富裕起來。五常大米猶如一面鏡子,觀照出從傳統農民向職業農民轉型的必要和迫切。只有主動擁抱市場而不是被動適應市場,農民的生存生態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能夠進城買房的農民才會越來越多。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6年12月14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