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劉兆麟:新農村建設的湖北路徑與實踐

[ 作者:劉兆麟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1-11 錄入:王惠敏 ]

2006年以來,湖北省有計劃、分步驟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逐步形成了以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鄂州等城鄉一體化試點、脫貧奔小康試點縣、88個新農村建設試點鄉鎮、竹房城鎮帶試點、荊門“中國農谷”試驗區、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以及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等為代表的多個層面的新農村建設試點,形成了全方位、多層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格局,構建了統籌整合資金、合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長效機制。

新農村建設的有益探索

湖北省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促進“四化同步”的理念,不斷轉換新方式、探索新路徑、建立新機制、創造新模式,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堅持規劃引領,突出產業支撐。堅持把規劃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先導和基礎工程來抓,加大規劃編制力度,加強規劃執行落地,著力規范村、鎮建設秩序,真正做到沒有規劃不搞建設。全省多個層面的新農村建設試點,都聘請國內有資質的規劃設計單位編制了總體規劃、控制性規劃、建設詳規及專項規劃,實現了“多規”合一、有機銜接,控規詳規全域覆蓋。在規劃的指引下,各地堅持以富民為本,把產業支撐放在突出位置,著力推進主導產業加快發展。各地新農村建設試點分別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做足鄉村旅游、特色種養、休閑體驗等產業文章,既盤活了農業農村資源,也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堅持全域覆蓋,群眾普遍受益。針對湖北農村幅員廣闊、農業人口尤其貧困人口較多、農民收入水平較低、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亟待改善的實際,省里分別選擇在平原、山區、丘陵、城郊、貧困縣市、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等不同區域開展新農村建設試點,實現因地制宜、共同發展。全省8個層面省級新農村建設試點,覆蓋了全省60%的鄉鎮,加上各市州、縣分層開展的各類試點,形成了全方位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格局。

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城鄉統籌。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提升農民幸福指數,做到發展為了農民、發展依靠農民、發展成果惠及農民,確保“物的新農村”與“人的新農村”齊頭并進、相互協調。新農村建設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過程中,始終把提升農民的精神區位、道德素養、文明意識作為重要內容,通過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不斷激發農民參與、支持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與此同時,積極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社會事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短板,實施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養老、醫療救助等提升工程,不斷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堅持高位推進,強化政策激勵。省委、省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加強領導,強力推進,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指導推動仙洪試驗區、鄂州等城鄉一體化試點、大別山革命老區、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全省每年召開高規格的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現場會,形成了推動全省新農村建設的濃厚氛圍。省直相關部門結合自身實際,加大對新農村建設試點的支持力度,形成了“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強大合力。

堅持改革創新,增強發展動力。為破解建設和發展難題,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向改革要紅利,以改革促發展,鼓勵各地大膽創新、勇于實踐。全省圍繞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四化同步”,積極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農村集體產權確權、金融體制創新、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的改革,極大地激發了農村的活力,為新農村建設注入了動力。

新農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全省各個層面新農村建設試點按照“3年明顯變化、5~7年大變化”的目標,克難攻堅,砥礪前行,取得了顯著成效。

提升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湖北省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首要任務。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提升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目前,全省農業機械綜合作業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田有效灌溉率均超過55%。農業基礎設施支撐能力的增強,為農業抵御自然災害、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促進了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始終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農內增收、務工增收、政策增收、財產性轉移增收等多種途徑,實現農民增收 “十一連快”。從2011年起,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進入千元級增長階段,連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2014年突破萬元大關,首超全國平均水平,居全國第10位。2015年全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4元;2016年上半年實現5423元,同比增長9.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

改善了農村社會面貌。堅持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重大民生工程來抓,大力推進農村水、電、路、氣、房等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連續幾年通過開展“挖萬塘”、“潔萬家”、“通客車”等“三萬”活動,加強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省鄉鎮、村公路通暢率分別達到100%、99.85%;農村飲水安全普及率超過82%;改造農村危房54.67萬戶,解決了280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廣大農村有序推進垃圾處理、污水治理、衛生改廁、村道硬化、村莊綠化等建設,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農民的幸福指數。

縮小了城鄉發展差距。通過推進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逐步構成了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農村教育條件明顯改善,城鄉義務教育實現均衡發展;“新農合”參合率、養老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9.7%、99.6%;分級診療得到全面實施,大病統籌全面推行,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有效改善;農村低保應保盡保,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保障兜底的功能進一步顯現。

維護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新農村建設帶動了農村基層組織和干部隊伍建設的強化,推動了基層民主進程和精神文明建設。各地注重加強鄉風文明建設,重視鄉土文化、傳統文明禮儀的傳承與培育,建設了一大批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活動場所,提升了農民群眾的精神文明意識。各級新農村建設工作隊在駐村幫扶中,注重深入基層,用實際行動贏得了農民群眾的依賴和擁護,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促進了農村和諧穩定。

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幾點啟示

必須以產業發展為基礎。培育發展產業是新農村建設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保障。要將新農村建設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在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注重發揮各地資源優勢,逐步做大做強現代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農村新型產業、特色產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為新農村建設夯實基礎。

必須以綠色發展為方向。綠水青山與經濟社會發展要共生共存。生態建設的程度和環境保護的力度,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質量和水平。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走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之路,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程,從清潔鄉村、美化家園、厚植綠色、優化環境等基礎工作入手,走出一條投入少、見效快、可復制、能推廣的新路子。

必須以改善民生為根本。堅持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的理念,不斷補齊城鄉公共服務均衡發展的短腿,促進公共事業、社會治理、社會服務向農村延伸,極大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實現農民辦事不出村、服務到家門的目標,讓廣大農民真正得到實惠。

必須以厚植文化為靈魂。農村文化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農民幾千年智慧的結晶。保護、傳承和利用好農村文化,保留鄉村獨特人文景觀和田園風貌有著重要意義。要注重鄉村生態環境和文化遺存的保護、開發和利用,不斷挖掘農村文化內涵,厚植文化底蘊,彰顯地域特色,提升新農村建設的內涵。

作者系湖北省委副秘書長、省委財經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香蕉久久精品 |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在线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字幕 | 特黄特色三级在线看国产 | 久久精品福利中文字幕 | 伊人久久五月丁香综合中文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