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dualistic economy)曾在經濟改革初期提供了發展的動力,卻也日漸成為阻礙當前經濟發展的障礙。首先,中國農村不穩定的土地產權對于農業的資源配置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其次,政府對于人口流動的限制也不可避免地妨礙了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調整。
來自世界銀行的Klaus Deininger 及其他三位作者認為,中國當前不完善的土地和戶籍制度正造成資源使用效率的巨大損失。作者們利用自2008年起在四川省成都市實施的“城鄉一體化”(rural-urban integration)實驗,研究了穩定地權(enhance tenure security)和降低戶籍壁壘(relaxhukourestrictions)對資源配置和資源利用效率的影響。
作者們采用中國國家統計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采集的三百余個農戶固定觀察點數據作為分析的基礎。他們對比了“城鄉一體化”政策完成的前后(2005-06年和 2011-12年),成都市及其周邊地區農戶消費、土地使用和生產投入等方面的情況。為了從時間趨勢(time trend)中準確地識別出“城鄉一體化”的效應,作者們選擇了三個隸屬于成都市的縣和四個緊鄰它們、但不屬于成都市的縣來進行對比分析(見頁首圖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國家統計局在“城鄉一體化”實施后更換了樣本農戶,作者們無法直接追蹤該政策對于同一個農戶的效應。換言之,這四年的信息形成了兩個不同的面板數據組(two panel datasets)。因此,他們利用了三重差分法(triple-difference approach)從不同的農戶中識別出政策效應。
具體而言,三重差分法在二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基礎上,加入了表示某一農戶所在面板數據組(2005-06的改革前組,或2011-12的改革后組)的啞變量(dummy variable)。首先,作者們在同一個面板數據組內取一度差分(first difference)來消除時間恒定變量(time-invariant variables)的影響。然后,作者加入面板組別啞變量來分析一系列控制變量和政策啞變量如何影響享受了“城鄉一體化”政策的實驗組(treated group)和對照組(control group)農戶的消費、土地使用和生產投入等。
作者們發現,從2008到2012年,“城鄉一體化”為成都市的農戶,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農戶,帶來了高達7.7%的消費增長。受益于生產資料投入的增加、種植結構的優化、以及土地流轉的加速進行,成都市各縣的農業產出率和農業利潤率都顯著地提高。此外,年輕人(十六歲到四十歲)開始重返農業領域,而稍長者(四十歲到六十歲)則繼續流向非農領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經好文章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