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鎖定聚焦“三農”工作,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始終堅持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突出彰顯了黨中央重農固本、惠農安民的治國智慧。
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被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標題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首見于2015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016年以來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被密集提及,如今在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被首次寫入標題,這意味著中央高層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視程度進一步加大,其重要性也進一步提升。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整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一環,也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思路的重大轉變。其核心要義可以用“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改革”來概括。
值得關注的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結構調整,不是簡單多種少種、品種替代或尋求壓力釋放、總量平衡,而是涵蓋范圍廣、觸及層次深的一場全方位變革。具體包括:從主要解決供給不足向更注重質量、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轉變;從主要著力于單維結構(生產結構)向更注重多維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經營結構等)轉變;從主要著眼于生產力范疇向更注重兼顧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協同發展轉變,著力推動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激活農業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等。
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也邁入新的歷史階段。伴隨著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我國農業供求總量矛盾得到改善,但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向結構性矛盾轉變,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則在供給側,突出表現為結構性、體制性矛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是黨中央綜合研判世界經濟態勢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科學判斷和重大決策。
一方面,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和積極探索,我國“三農”形勢持續向好,為整體經濟穩中求進奠定了厚實基礎,但同時面臨的新舊矛盾與困難仍然很突出: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不高,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乏力,要素配置不合理,體制機制不順,資源環境壓力大,成本“地板”與價格“天花板”的雙重擠壓,成本補貼“黃線”逼近與資源環境“紅燈”亮起的雙重約束等,都迫切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
另一方面,我國農業發展站在實現戰略跨越的新起點上,內外部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從內部來看,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糧棉油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充足,既提供了物質保障也增添了庫存高企的壓力;消費結構升級,需求潛力飽滿待放,既提供了引導動力也加大了轉型壓力。從外部來看,內外市場深度融合,“一帶一路”戰略深入實施,既提供了廣闊空間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新階段實現戰略跨越的必然要求。
三、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途徑在于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改革、重點在改革,成敗也看改革。《意見》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也就是說,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用改革的辦法從供給側入手,在體制機制創新上發力,從根子上解決矛盾和問題。而改革的核心在于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既涉及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經營結構、區域結構的調整,也涉及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和效率提升;既是一次廣泛的生產力調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產關系變革。因此,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通過體制機制變革破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推動農業產品結構調優、生產方式調綠、產業體系調新,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當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財政支農投入使用機制、農村金融產品創新、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與農村創業創新機制等一系列關鍵性改革。這些改革雖然涉及的領域不同、側重點各異,但基本的改革邏輯都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無形之手”與政府“有形之手”協同發力,矯正供需結構錯配和要素配置扭曲,解決有效供給不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問題,依托體制機制創新釋放的活力紅利,為改革注入全新動力和動能,使供需在更高水平實現新的均衡。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的許多新舉措,將為進一步盤活資源、激活要素,注入發展新動力,釋放發展新動能,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重要作用。(作者系中共廣東省委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