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發展迅猛,成就巨大,基本滿足了城鄉居民畜產品消費需求。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中等收入群體的日益壯大以及大規模貧困人口的逐漸脫貧,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畜牧業發展的形勢和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畜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現為供需時空匹配差、養殖利潤下降、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價格波動異常。加快推進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解決畜牧業突出問題的關鍵舉措,成為推動我國畜牧業轉型升級的工作主線。發展農業,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三分之一左右,迫切需要探索新形勢下“科技+政策”雙輪驅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現路徑,加快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畜牧業現代化發展道路。
一、加快科技創新,打造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引擎
“十二五”以來,我國畜牧業生產經營進入加快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一方面,畜禽養殖規模化進程加快,散養戶加快退出,2015年畜禽養殖規模化比重達到54%;另一方面,我國畜牧業科技加快發展,目前畜牧業的科技貢獻率達到了50%左右,但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偏低。同時,養殖污染和生態環境問題越發受到重視,綠色發展正成為畜牧業轉型升級的新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快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是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必須要解決好。隨著勞動力、飼料和生態環境等各方面成本的快速上升,畜牧業成本地板不斷提高,當前我國生豬養殖成本比美國約高40%,每千克增重比歐美多消耗飼料約0.5千克。推進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畜牧業供給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必須緊緊依靠生物技術革命和信息技術革命,加快畜牧科技創新步伐,強化科技驅動作用。
1. 加快生物技術創新,提升畜牧業核心競爭力
很多人認為,畜牧業就是飼養畜禽,很土很沒技術含量,但實際上,畜牧業是生命工程技術創新的集聚地。當前生物技術中的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蛋白質工程等關鍵技術都在畜牧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針對我國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需要在以下幾個領域實現創新和突破。
一是優良品種培育。良種是畜禽發展的關鍵,其對畜牧業發展的貢獻率已經超過40%。近年來,我國畜禽良種國產化比例有所提升,但總體國產化水平仍然偏低,特別是部分核心種源依賴進口。需要加強以分子育種為重點的畜禽良種選育技術研究,如全基因組選擇、轉基因、胚胎工程、動物克隆、DNA標記輔助、RAPD、基因芯片等技術,充分利用我國地方品種的優良性狀,加快培育具有知識產權的畜禽新品種、新品系,提升我國畜禽良種核心競爭力。
二是動物疫病防治。疫病防控是畜牧業健康發展的前提,要加強DNA診斷技術、ELISA技術等動物疫病診斷技術研究,開展DNA克隆重組、基因工程等技術在動物疫苗研制中的應用研究,并推進獸用生物制藥研究,減少獸藥殘留,降低防治成本。
三是飼草料開發利用。我國草食畜牧業快速發展,優質飼草料匱乏逐漸成為制約我國畜牧業轉型升級的瓶頸,要積極開展優質牧草、青貯玉米的分子育種研究,培育適合我國區域特點的優質飼草料品種;加強生物飼料的研制與應用研究,特別是開展生物技術在飼料加工工藝中的應用研究,提高飼料的營養價值和利用效率。
四是畜禽糞污處理。畜禽養殖廢棄物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加強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普遍共識,但是當前缺乏成熟的可應用性技術,要加強微生物發酵技術在畜禽糞污資源化、能源化的應用研究和生物處理技術設備研發。
2. 加快信息技術創新,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
新世紀以來,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互聯網無處不在。信息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廣度和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為促進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式。
針對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需要在以下幾個領域實現創新和突破。
一是畜牧物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讓萬物相聯,需要推進畜牧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領域的物聯網技術應用研究,開展畜產品質量安全領域的可追溯技術研究,重點開展小型化、低成本化的畜牧物聯網專用設備研發,實現人、機、物、牧一體化。
二是畜牧大數據技術。大數據讓人們的生產消費決策更具有可預測性,要利用數據清洗和融合等技術,廣泛采集歷史資料數據、實時監測數據,,構建畜牧業大數據中心;利用數據挖掘和模型等技術,分析畜牧生產、流通和消費數據之間的相關關系,開展大數據應用技術研究,提供畜牧業發展大數據解決方案。
三是畜牧云計算技術。云計算是實現信息技術市場化應用的關鍵,要積極開展畜牧業云設施、云存儲、云服務技術研究,開展養殖戶、合作社、畜牧企業按使用量付費模式研究,開展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優化技術研究,研究構建畜牧業云服務技術平臺,滿足畜牧市場主體對信息網絡、存儲、服務的少投入、即得性、便捷性、精準性需求。
四是畜牧智能裝備技術。設施裝備是基礎,要充分利用畜禽飼養管理、疫病防控、質量安全、資源利用、加工工藝等領域的現代信息技術創新研究成果,重點開展智能儀器設備研發,形成智能產品、實現閉環控制。
3. 加快畜牧科技集成創新,增強畜牧業科技創新能力
在分工日益專業化的新時代,集成創新是充分發揮各類創新技術,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針對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亟需將當前實用、成熟、效果顯著的單項技術進行組合配套、優化提升,使之產生“1+1>2”的集成效應。
一是“良種+良法”集成創新。針對不同品種、不同氣候條件、不同養殖設施,開展多樣化、差異化、標準化養殖方法的探索研究,形成“良種+良法”實用技術的“組合拳”,提升良種覆蓋率、良法覆蓋面。
二是“農藝+農機”集成創新。加強以機械適應性為導向的畜禽育種、飼草料栽培和養殖方式等的農藝技術研究,重點開展農機農藝結合緊密機型、動物資源品種和種植養殖方式研究;加強飼草料收獲、青貯氨化、動物運輸等裝備設施的農機技術研究,重點開展動物健康養殖、畜禽產品精深加工以及儲運保鮮等環節的設備研制;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研究,重點開展技術融合路線、融合模式、融合規范研究。
三是“高新+傳統”技術集成創新。要充分借鑒運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所取得的日新月異成果,嫁接、匹配、融合畜牧產業現有的、實用的傳統技術,探索研究技術集成的催化劑、融合劑,形成技術集成的機制、模式和路徑,重點開展傳統育種與分子育種、實用技術與高端技術、自主技術與引進技術的集成創新。
二、優化政策創設,激發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活力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畜牧業發展,先后出臺了生豬(牛羊)調出大縣獎勵、畜禽良種補貼、畜牧標準化規模養殖支持政策以及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糧改飼”補貼等一系列支持畜牧業發展的政策。但是當前畜牧業扶持政策存在小而散的問題,同一事項可能歸屬農業部、財政部、發展改革委等不同部門,迫切需要完善畜牧業發展的頂層政策設計,以整合項目資金力量為核心,以綠色發展為方向,加快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畜牧業扶持政策體系,不斷提升政策驅動效率,推動畜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水平、上臺階。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領畜牧業改革方向
政策導向、財政扶持是推動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保障措施,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整合現行畜牧政策。近年來,我國出臺了11項促進畜牧業發展的支持政策,取得良好效果,但需要進一步整合、優化、聚焦,調整資金分配比例、優化資金投入結構,重點扶持畜牧業發展關鍵領域和具有引導示范作用的新型經營主體,實現“好鋼用在刀刃上”,增強政策的針對性、投入的帶動性、效果的顯著性。
二是增加畜牧財政投入。相比于種植業,我國畜牧業的財政投入仍然偏低,要以加快畜牧業綠色發展為重點,爭取畜牧獸醫行業財政投入年度增加比例超過GDP增速的5個百分點以上,不斷擴大財政投入的增量;要積極探索PPP投資模式、 “一帶一路”合作模式等新機制,引導和聚集社會工商資本投入,不斷增強財政資金的帶動能力。
三是強化政策運行過程控制。要狠抓政策落實,對政策實施的全過程進行跟蹤與控制,打好“組合拳”,確保扶持政策有實效。實施前,要做好風險評估,明晰風險因子和關鍵控制點,建立風險防控機制,研判實施預效果;在實施中,要做好監測預警,做到實時監測、及時預警,構建糾偏調整機制;在實施后,要做好績效評估,總結經驗、查找不足,建立效果反饋完善機制,提高政策實施的精準性。
2. 瞄準政策扶持領域,抓住畜牧業改革關鍵
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區域布局、種植結構、動物養殖、產品加工、市場消費等方面,要集中有限的財政資金,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抓住改革的關鍵點、選準改革的突破口,帶動畜牧業全面、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重點扶持規模養殖與糞污資源有效利用。以環境容量為紅線,鼓勵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標準化養殖、資源化利用的總體思路,理清適宜養殖區和禁止養殖區界限,推動畜禽養殖向資源更豐富、環境容量大的區域轉移,主動調增規模養殖比重、調減分散養殖數量,提高養殖布局與資源環境的匹配程度。以規模養殖戶為重點,鼓勵各類市場經營主體開展畜禽糞污以及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達到環保要求。
二是重點扶持青貯玉米與優質飼草產業發展。以“加快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為目標,支持草山草坡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以“糧改飼”試點和“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結構調整為契機,按照氣候適宜型、種養結合型、生態保護型、種地養地結合型、有保有壓型和產加導向型等技術路徑,鼓勵主動調減籽粒玉米種植面積、擴大青貯玉米與優質飼草生產規模。
三是重點扶持質量安全與產品溯源體系建設。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種抓,一方面要強化畜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培養畜產品生產者恪守法律、嚴格用藥、誠實信用的基本素質,將確保質量安全內化為自覺行動,特別是要加快推進畜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研建全國統一的畜產品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及相關追溯管理技術標準,鼓勵畜禽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建立企業內部運行的追溯系統,增強公眾畜產品消費信心;另一方面,要加強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認真落實動物防疫、產地檢疫、屠宰檢疫、獸藥飼料及添加劑規范使用等規定,強化檢疫監督責任,加大處罰力度,提升智慧監管能力。
四是重點扶持高新技術和實用技術研發應用。政策扶持既要瞄準前沿高新技術,也要著眼當前實用技術,推進農科教、產學研大聯合、大協作。在高新技術創新研發方面,要鼓勵現代生物技術在良種繁育、動物疫病防治、生物飼料開發和畜禽糞污處理中的創新研發,支持先進信息技術在畜牧業生產經營信息獲取、分析和服務中的應用研究;在實用技術推廣應用方面,要鼓勵養殖場戶采用成熟的實用技術,鼓勵實用技術集成組裝,總結凝練成熟推廣模式,提高我國畜牧科技成果轉化率。
3. 明確政策扶持對象,提高畜牧業改革效率
只有進一步明確政策扶持重點和主攻方向,明晰政策扶持基本路徑和方式方法,確定政策扶持客體,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精準投入、事半功倍。
一是確定扶持環節。針對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領域,政策扶持要進一步瞄準到優質飼草料生產、標準化規模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質量監管與溯源、技術創新運用等具體環節,通過投入導向的牽引作用,放大財政資金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驅動效應。
二是拓寬扶持方式。綜合利用補貼、貼息、擔保、保險等財政扶持手段,構筑畜牧業新型政策工具組合,在融資、稅收、用地、用水、用電等方面予以政策優惠,實施精準扶持。
三是明確扶持客體。圍繞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扶持重點,以構建新型種養關系為核心,重點扶持養殖大戶、飼草料種植大戶、家庭牧場、牧業合作社、畜牧產業化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以及畜禽廢棄物處理、飼草料機械收割、動物防疫、秸稈氨化等社會化服務組織,帶動“糧改飼”和農牧結合,調動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參與主體的積極性。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成員 副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網絡信息》2017年第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