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來中國農業走向哪里去?主流聲音一直以美國農業為模板,即搞規模化、工業化、化學化、生物技術化的懶人農業,用少量的人種地,犧牲單產和種植季節,并以較大的環境和人體健康代價,養活城市人口。但美國少地多,土地平整;中國人多地少,適合規模化經營的優質土地少,且就業壓力大,美國模式不適合中國國情。美國式的化學化農業也是不可持續的,人蟲大戰經歷了近一個世紀,但人類并沒有戰勝害蟲,害蟲越殺越多,天敵被誤殺,栽培物種多樣性下降,生態平衡被破壞,環境污染加劇。應用轉基因技術發明了抗草甘膦作物,殊不知這樣的作物也會吸收草甘膦,其籽粒中殘留的草甘膦對人體有害。雜草具有防治水土流失、為天敵提供庇護場所的成套功能,合理的人工除草具有保墑、促進根系生產、增產的功效。生態農業可促進元素循環、恢復生態平衡,恢復栽培物種多樣性,具有環境保護、增加產量、促進耕地固碳、促進人群健康的多種功能,適合中國國情。弘毅生態農場利用9年實踐證明,生態農業可增產,不用化學方法滅殺害蟲反而蟲害不發生,這樣的產品在大城市有非常巨大的市場,可釋放城市人群的消費力量,用于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環境保護,促進城鄉和諧。生態農業是未來中國農業的主流方向,理應得到全社會的關注,政府的農業政策應向生態農業傾斜。
關鍵詞:生態農業,雜草,害蟲,生態平衡,家庭農場,生態農莊
一、美國的大農場不適合中國
今天,一提到農業,很多人必然想到美國,想到現代化的大型農場:一個農民耕作上千畝土地;用飛機噴灑農藥;用轉基因技術解決病蟲草害問題;在一個縣乃至一個州都種植單一的作物,然后通過長途運輸將所生產的農產品調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上述規模化、機械化、化學化、生物技術化的農業,被很多學者乃至決策者員奉為農業的最高境界,被冠以現代農業的美稱。殊不知,那種現代農業是不可持續的短視農業。如果中國放棄了自身農業優勢,一味學美國,長期下去是非常危險的。發展美國式現代農業能夠預見的后果必然是:農業生態環境持續出現退化,大量小農戶破產倒閉;越來越多的農民棄農經商、進城謀生;中國吃飯問題要靠國際市場滿足;社會將在食物鏈供應環節出現動蕩危機。
自古到今,農業是最基礎的產業,人類社會要想可持續發展下去,必須要滿足食物需求。歷史時期從事農業的人群,遠高于經商或其它產業人群。之所以現在用很少的勞動力,就能夠生產出許多人吃的食物,主要得益于科技進步。然而,由于一些基本原理嚴重違背了生態學規律,現代農業不可避免地導致農田生態系統退化,主要表現在地力下降、環境污染、超級雜草、超級害蟲出現、蜜蜂消失、生物多樣性下降、食品營養不均衡、食品受到污染等等。
為什么會出現上述農業生態問題呢?這是因為,農業的特點注定了人類要付出辛勤的勞動,農業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才導致其穩定性。如用除草劑替代人工鋤草,其后果就是促進雜草進化。為消滅雜草,就需要噴灑更多更毒的除草劑,這樣作物就會受到影響;為保護作物搞轉基因,作物保住了,但噴灑除草劑的數量和劑量都增加了,最終導致超級雜草出現。害蟲防控也一樣,在農業生態系統中,有害蟲,也有益蟲,還有益鳥。大量農藥不僅滅殺了害蟲,還誤殺了益鳥益蟲。更嚴重的是,害蟲也對農藥產生了頑強的抵抗力,這是因為物種繁衍是一切生物最根本的規律,害蟲不會輕易放棄其生存權。為了繼續替代昂貴的人工,就需要將抗蟲基因轉移到作物體內,繼續噴灑農藥,內外夾擊害蟲,導致超級害蟲出現。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讓動物們提前發育,但這樣的代價是,食品中抗生素、重金屬、激素含量升高,消費者為此要付出健康之代價。
現代農業與資本結合密切,最終綁架了農業,還綁架了政府。沒有政府的高額補貼,現代農業是沒有能力生存下去的。看看美國的例子就知道,美國農場主收入中的40%來自政府補貼。美國用中國耕地的193%,才生產了相當于中國52%的糧食,而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動用了多于中國農民近十倍的政策補貼。從這些數據來看,美國的現代農業還有那些優勢呢?
讓越來越少的人養活驕奢淫逸的現代人,且農場主還要自身享受,沒有政府補貼他們就不種地,要吃飯就必須看農場主的臉色。在以資本驅動的現代農業模式下,糧食安全越來越被少數人控制,甚至波及到糧食曾自給自足的中國。美國發展現代農業,除了要依靠政府補貼,還將環境代價轉移到他國,如化肥、農藥、農膜等高污染的行業是在中國生產的。在美國本土,搞轉基因那樣的懶人農業,已造成了農藥、化肥居高不下,并出現了超級雜草、超級害蟲,基因污染,蜜蜂也因此面臨滅絕危險。目前,美國人搞的現代農業,已不是滿足自身需求,為農民利益考慮的農業,而是賠錢還在干。美國人為什么賠錢種地來養活中國人呢?其中深層的問題難道不值得我們認真反思嗎?
為了調查美國的家庭大農場模式,中國科學院于2014年10月組團到美國芝加哥、奧克拉荷馬、加利福尼亞等地考察,筆者有幸參加了上述活動。美國的家庭大農場模式最大可達1萬英畝(6萬畝),管理者只有一個家庭,但由于嚴重缺乏勞動力,只有種植與收獲時才雇傭民工(主要是墨西哥人)。在現場,筆者看到現代化的收獲設備,傳輸帶直接到了農田,但是由于粗放管理,還有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青椒沒有收獲上來。同樣的問題還出現在西紅柿、土豆收獲方面,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可見,美國式的“無人農業”是有很大問題的,根本不適應土地嚴重缺乏的中國。
中美兩國國情不同,美國地多人少,美國的土地好,適合大規模集約化經營,中國的土地差,那些處于山區丘陵的耕地不能進行規模化經營;美國從事農業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只能發展所謂的現代農業;我國人多地少,有悠久的農業歷史,適合發展生態農業。生態農業將對現代農業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撥亂反正”:
一是化肥用量減少。生態農業強調元素循環,僅將被城市消費者帶走的營養通過化肥、綠肥或生物菌肥的方式彌補。大量研究正式,發展生態農業,化肥用量在現有基礎上減少一半并不影響產量。
二是農藥大大減少。生態農業對害蟲防控以預防為主,不是待害蟲爆發后靠化學物質滅殺,強調生態平衡。在生態農業模式下,農藥就相當于滅火器,僅出現火災時才派上用場。根據我們的前期研究,農藥用量可在現有基礎上減少70-80%而基本不影響產量。因發展生態農業而關閉一半的化肥廠和70%以上的農藥廠,對生態環境保護和溫室氣體減排的意義是十分巨大的。
三是消除農膜污染。前期使用農膜可提高地表溫度、濕度兼有擬制雜草作用,但后期農膜是有害的。全球變暖后,生長季節延長了,完全可以不使用農膜。生態農業可根據作物生長習性,在不使用農膜前提下,保證產量與質量雙盈,從源頭杜絕二噁英等致癌物質向環境釋放。
四是消除轉基因技術的負面影響。生態農業不采取與自然對抗的辦法而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生產力,保護生態平衡,杜絕基因污染,保護消費者健康。
五是生態農業及其下游產業帶動更多的就業,吸引更多的農民在家鄉,轉變為農業職業工人,就地城鎮化,將城鎮建設成為有生氣的養人之地。這對滿足13億人食品的持續安全供應,促進城鄉和諧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具備發展生態農業的有利條件,如再加上適度的合作化,搞就地城鎮化,將大量人口穩定在廣大的鄉村或城鎮,則對國家食物供應、環境保護、社會穩定功莫大焉。建議國家在全國不同生態類型地區建立生態農業示范區,作為對照,同時建立現代農業包括生物技術的示范區,從而篩選符合中國特殊的農業模式,用中國人的智慧解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
二、生態農業不會餓死人
中國糧食生產面臨著國內種糧積極性下降與糧食進口的雙重壓力。一方面有關部門宣布糧食十一連增,一方面進口的數量也出現了十一連增。有識之士忽悠重視糧食保障的安全性,要像重視軍事那樣重視糧食生產,不能為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面對國內外嚴酷的農業生產形勢,我們必須有自己清醒的認識。
針對生態農業,很多人懷疑其可操作性,總是以種種理由阻礙其技術推廣,其深層的原因值得分析。我們在山東弘毅生態農場的科學實驗,完全證明搞生態農業,不僅不會減少產量,還提高的質量,保護的生態環境。但就是這樣成功的試驗,我們還是受到來自利益集團的指責。他們攻擊我們的科學試驗存在漏洞,被戴上落后的帽子。他們說什么是用燈誘、網捕等恢復生態平衡是“土辦法”;那么多“973”、“863”課題資助“生物農藥”立項,到頭來換回老祖宗那套老掉牙的辦法,是科技退步;除非用防蟲網把作物全部罩起來,否則農田必然變成害蟲取食的“樂園”;不讓農民打農藥、不施化肥,是祖宗十八代沒有任何科學知識都知道如何做的事,連農民都瞧不起。最后,他們竟然攻擊我們只關心申請項目、拿經費、發論文,不關心科研成果變成農民豐產的利器,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
其實,正如“搞生態農業會餓死人”,“不打農藥會顆粒無收”一樣,上述言論多數為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不實之詞。
第一,作物不打農藥就顆粒無收嗎?我們做過不用任何處理的生態農業實驗,包括極端實驗,即不用化肥、農藥甚至不用有機肥,在這樣的環境下莊稼競爭不過雜草,但并非顆粒無收,害蟲不是主要矛盾而是雜草。當然,這是生態學的極端實驗,我們真正的目的是通過不用農藥不用化肥改用有機肥,不殺害蟲改用生態平衡的辦法恢復生態與養分平衡,已將低產田變成了高產田。
我們做過這樣的實驗:即使不用農藥、化肥(也不補充有機肥)、農膜、轉基因,產量的變化,并不是像有些專家說的那樣“顆粒無收”,而是減產30%左右。在河南安陽,我們有1萬畝的大面積有機農業推廣田。我們不用有害技術滅殺生物多樣性,恢復已經嚴重退化的土地,保障食品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健康,這樣的做法是可持續的。
生態農業這么好,“973”、“863”為什么不立項資助?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生態學的辦法是將復雜問題簡單化,這樣的成果如果推廣開來,許多環節將賺不到錢,農藥商、化肥商、農膜商、轉基因公司、醫院、制藥廠、醫院、火葬場、墓地經營者、科學基金使用者和管理者,我們的科研思路要斷送那么多人的財路,不被立項是可想而知的。許多人在實驗室里提高作物產量,他們拿到了巨額研究資金,我們在農村用環保的方法提高產量和質量得不到資金,該被諷刺的不應當是我們這些“手無寸鐵”的學者。
第三,至于用防蟲網將農田罩起來,更是一種對生態學常識的無知。農田是人類改變自然生態系統而來的,在人類開辟農田之前,昆蟲早就在那里了,有多少種害蟲,相應地也就有多少種益蟲,同時還有許多益鳥,現在人類給某些次級消費者安上“害”的罪名,用大量農藥乃至轉基因技術對其滅殺,逼迫害蟲進化,同時滅殺大量的益蟲與益鳥,農田環境能不越來越惡化嗎?恢復生態平衡,請那些能夠吃害蟲的天敵回來,而不是引進它們其中的某個基因,同時用物理+生物的辦法,對害蟲種群進行低密度控制,是事半功倍的辦法。用防蟲網驅除害蟲是很笨的,我們從未考慮過用這樣的辦法。
第四,關于生態農業的科技含量問題。國家的確在農業上花了大量的錢,農業科技工作者也作了各種努力,農業大學培養了大量人才,但嚴酷的現實是:搞植保的都去賣農藥,搞育種的都去賣種子,搞土壤營養的都去賣化肥,搞園藝栽培的都去賣農膜,或者學農畢業后到大公司去賣轉基因儀器、試劑,要么待業在家;農業大學教授們要么開公司,要么與公司聯手,都去賺農業的錢了。中央對農業投入近來有逐步增長趨勢,每年國撥經費1萬億元,地方匹配經費1.5萬億元,但這些錢都用在了化肥、農藥、種子、農膜的各項補貼上,用在了轉基因研究上。如果將同樣的錢用于發展生態農業,國人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氣,喝的水肯定要好得多,國民身體也會更健康。
第五,很多學者只關心申請項目、拿經費、發論文,又有誰關心科研成果變成農民豐產的利器?這些指責顯然扣不到我們頭上,筆者正是痛恨該教授指出的那些現象,才帶領課題組搞生態農業科學研究。即使國家用有限的財力集中資助農村急需人才的培養,這依然解決不了問題。國家的大量投資經費要有合理的用途才行。
三、不使用農藥中國肯定會出現饑荒嗎
2012年5月18日,農業部網站發布了這樣一則消息:農業部日前就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及安全問題進行解讀。文章指出,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耕地緊張的國家,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始終是農業生產的主要目標,而使用農藥控制病蟲草害從而減少糧食減產是必要的技術措施,如果不用農藥,中國肯定會出現饑荒。
農業部網站的文章指出,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有些老百姓會有“能不能不使用農藥”的疑問?其實世界使用農藥也就200多年的歷史,但在這期間農藥的使用量不斷增加,這是因為人口增長需要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以保障糧食的安全供給;同時現代農業的發展也越來越依賴農藥的使用。有研究指出,農作物病蟲草害引起的損失最多可達70%,通過正確使用農藥可以挽回40%左右的損失。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耕地緊張的國家,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始終是農業生產的主要目標,而使用農藥控制病蟲草害從而減少糧食減產是必要的技術措施,如果不用農藥,我國肯定會出現饑荒!
農業部指出,農藥對植物來說,猶如醫藥對人類一樣重要,且必不可少。但也可以通過一些措施減少農藥殘留,一是全面開展病蟲害綜合防治,減少農藥使用量;二是正確規范使用農藥,減少農藥殘留量;三是大力推廣生物農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不斷降低農藥殘留水平。農業部門一直在致力于開展這些工作。
上文強調了農藥的重要性,將其抬到與醫藥對于人類一樣重要的地位,甚至嚇唬不同意見者:“如果不用農藥,中國肯定會出現饑荒”。這不僅是為了為農產品超標尋找強硬的理由,甚至是為過度使用農藥開脫,客觀上將造成農藥的進一步泛濫。
農藥就會減產嗎,甚至不采用化學農業方法,病蟲草害會引起70%減產嗎?我們五年的實驗證明,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從2007年以來,我們在山東平邑建立的弘毅生態農場,一滴農藥沒用,一粒化肥沒用,也沒用覆蓋一片農膜,而將秸稈過腹并堆肥后還田;用物理+生物措施控制蟲害,結果將低產田(小麥玉米兩季600公斤/畝以下)變成了噸糧田(小麥玉米兩季1000公斤/畝以上)。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幾屆研究生馮素飛、烏云塔娜、李靜、李霄、博文靜、唐海龍、郭立月等研究生開展的連續多年的實驗,揭開了有機農業可增產這一迷底,即不用化肥農業的生態耕作方式能夠養活更多的人。
如果不用農藥,中國肯定就會出現饑荒”,正如當年他們反對生態農業的理由如出一轍——搞生態農業會餓死人。
我們不使用化肥后的產量變化:“2009-2010年玉米產量增加了4.05 ton/hm2,2010-2011年玉米產量保持穩定。2009-2011年小麥產量增加了2.57 t/hm2”。我們不使用農藥后蟲害的變化(一只誘蟲燈):2009-2011年,頻振式殺蟲燈日捕獲量顯著下降,年捕獲總量降低了85.9%,日均捕獲量從0.45kg下降到0.04kg,降低了10倍。其中金龜甲類捕獲量下降較為顯著,總捕獲量從31.87kg下降至1.28kg,蛾類捕獲量變化不顯著。
不打農藥,一只誘蟲燈收獲的害蟲生物量下降了10倍。不打農藥,害蟲為什么不能成災了呢?這是因為:交配后雌蟲不能回到地里產卵,從蟲子的爺爺奶奶輩就開始計劃生育了,二,農田生態平衡建立起來了,益蟲益鳥多了,害蟲一出現,就會變成它們的食物。
我們也期望一種減產70%(不知道此數據從何得來)的情景,即除對土壤進行有機改良外,病蟲草害一概不管理,其產量作為農業增產的背景值,這樣來觀察糧食產量的變化。進行該實驗的研究生丁娜有些犯愁了,即使我們沒有大農藥施用化肥和人工或化學除草,可小麥的長勢依然沒有想象的那樣差,雜草根本就不多。我們甚至懷疑,被農學家和農業官員信奉了幾十年的所謂現代農業理論基礎是不是出現了問題。
還是回到上面的話題,如果繼續打農藥、施加化肥,甚至轉基因,依然出現了饑荒,那會是什么原因引起呢?據筆者的觀察,造成中國糧食產量下降的真正原因,一是農民種糧積極性嚴重下降,谷賤傷農;二是地力嚴重下降,化學農業和環境污染造成了耕地質量下降;三是進口糧食尤其轉基因糧食與豆類更壓制了農民種糧積極性。我們將糧食安全太輕易地交給了人家;我們太輕信現代農業技術的威力,蔑視自然生態平衡,小看了物種的力量。
四、害蟲為什么越殺越多
目前,農田里的害蟲經過大量農藥的洗禮,甚至動用了轉基因這樣的高科技技術,為什么害蟲不減少反而越來越兇呢?在農村調查時,我常聽到農民抱怨的話就是,施加了那么多的農藥,蟲子都藥不死,甚至他們都替城里人擔心的了,“城里人真撐藥啊”,那意思分明是,他們施加那么多的農藥,種出來的東西不能吃了。其實,農民的擔心是實實在在發生的,看看醫院的火爆場面,就知道城里人先吃完農民施加到食物中的莊稼藥(農藥和除草劑)、養殖動物們吃的獸藥(還有激素),不得不在吃醫院里提供的人藥(人工合成的西藥或者用種植莊稼的辦法生產出來的中草藥)。面對日益增多的害蟲,農民們希望科學家研究出來更毒的農藥,且這樣的藥還很便宜,蟲子們聞到就死。這樣的農藥,一些不良科學家不正在拼命研究嗎?全國農業大學搞植保的都去賣農藥,就說明我們這樣的擔憂不是空穴來風。
那么,我們不禁要問:“農田里為什么出現這么多的害蟲呢?”這是我們破壞了生態平衡造成的直接后果。科學網網友康秀峰的文章分析的非常有道理。他說,目前病蟲害如此之多的根源在于:一是私有化分田單干后,原公社植保人員解散了,無人去進行植保;二是大量捕捉青蛙,稻田不再養魚,大量捕捉蛇類、鳥類使生物鏈中斷;三是農村健壯勞力因為無收入被逼外出打工以養家糊口,年老體弱的父輩袓輩在家種田。所以,春忙翻田時既無力割青以肥田,也無體力挑有機肥到田里。栽禾插秧后本來一轉青就要耘田,現無力耘田只能花錢買除草劑除草;四是田內既施放除草劑,還要隔三差五噴施農藥,故而稻田內魚不能放養了,青蛙、鳥類、魚和其他益蟲全給毒死或它處生存,因而蟲害頻發。
蟲害多了必然要再花錢買農藥。這就給農藥、除草劑、化肥生產企業帶來了巨大利潤。這里,筆者從生態學的原理以及自己的實踐出發,再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第一,害蟲在農藥、轉基因等技術面前,是越治越多的。在山東農村,農民最切身的體會就是,他們打了那么多的農藥,蟲子照樣泛濫。藥越用越毒,蟲越治越多。自2007年起,筆者帶領自己的研究團隊,租用40畝耕地,開展生態農業試驗示范研究。我們全面停止了農藥、除草劑、化肥、農膜、添加劑,不使用轉基因技術,驗證生態學在維持農業產量、提高經濟效益中的作用。短短3個年頭,生態學的強大威力就顯現了出來。在山東弘毅生態農場,由于采取嚴格的農田生態保護措施,農場的生物多樣性大大提高:燕子、蜻蜓、青蛙、蚯蚓等小動物都回來了;這里的蔬菜、水果再不用擔心受到昆蟲危害;黃瓜、西紅柿、芹菜、茄子、大蔥等蔬菜接近常規產量;過去嚴重影響玉米成苗的地老虎成蟲已被脈沖誘蟲燈制服了,最多的時候,每只燈每晚可捕獲各種害蟲達9斤。
第二,農藥販子和轉基因研發者不希望看到我們這樣的成果。當我將我們的做法跟一個農藥販子講時,他非常煩躁,并反復講,他們的農藥如何如何有效,并如何如何沒有毒副作用。在這個問題上,轉基因鼓吹者同樣不希望看到用生態平衡的辦法解決他們認為是大問題的問題,因為他們將收不到專利費,賣不動他們的專用除草劑和專用農藥。
第三,正如電腦軟件公司在研發殺毒軟件的同時也研發新病毒一樣,利益相關者總希望將簡單問題搞復雜了,才有錢賺。在醫院里,過去花一二元就能治好的病,現在要花一二百元。是病嚴重了?還是藥效降低了?其實是醫生搞的鬼。有一次,筆者同一個當醫生的親戚聊天,她告訴筆者,藥物從外面進來,到患者手里,價位可以翻十倍。只有和醫生熟悉,并有特別好的關系,醫生才給你開幾塊錢就能夠見效的青霉素。
第四,轉基因對害蟲的控制作用,肯定不如“物種控制物種”的作用大、成本低。有益微生物、益蟲和益鳥以及各種小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節肢動物等)在農田生態系統中起的作用是很大的,但現在農藥和轉基因將這個簡單問題復雜化了。人們樂意花費巨額資金、費九牛二虎之力尋找一個基因片段,將這個片段通過非常復雜的辦法轉入目標物種,卻不愿意恢復、保護并利用現有的物種。這個問題的瓶頸是利益。
第五,轉基因抗蟲,只在前幾年有效,以后的表現還不如普通品種,看轉基因棉花的下場就知道。對主要害蟲控制了,次要害蟲就會出現,還得依賴農藥,且需要更多的農藥,還有更毒的專用除草劑。如果再通過轉更多的基因進去,那只能是“按了葫蘆起了瓢”。
第六,害蟲雜草也是生命,只有人類才給他們冠以“雜”和“害”的惡名。搞轉基因的人沒有考慮它們的生存,粗暴干涉自然,造成了自己的敵人越來越多。直到徹底打亂生態平衡,人類被淘汰出局以后,那些害蟲和雜草也不會被消滅。因此,關鍵的關鍵是尋找生態平衡的辦法,而不是粗暴干涉和滅殺的辦法,來管理農田生態系統。
如果要真的解決蟲害問題,應從改善自然生態著手,以施有機肥為主。紅花草、綠肥、豬糞、牛糞、雞糞、人糞等均為上等有機肥,可大幅減少化肥量,研究有機肥還田那才叫為農為國。其次稻田養魚放鴨,恢復水系的生物多樣性和蟲害的天敵,這均可大幅減少農藥使用,稻田草本少,稻田養草魚完全無草可生,還減少蟲害。再次稻田區內禁止建化工廠。還有許多措施均可達到減少蟲害的目的,并全面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農業生態環境就是土質越種越肥,無環境污染,無外來生物入侵。轉基因作物并不能從源頭杜絕環境污染,相反是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且不利于農業生態環境保護。
五、人類怎樣與雜草相處?
在農田生態系統中,雜草幾乎是農民最頭疼的。雜草頑強的生命力,讓農民防不勝防,年年鋤草,年年長草。人類與雜草斗爭的幾千年,至今沒有太好的辦法,直到發明了除草劑,人類暫時占了上風。然而,人類的發明草甘膦除草劑以及抗草甘膦轉基因作物的使用,在暫時每年終結了雜草連年危害后,卻因草甘膦在食物中殘留,最終可能會終結人類,關于這個話題,后文再講。除草幾乎占據了農田管理的一大半時間,也是農活中最辛苦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就是農活勞累最生動的寫照。
農田里有多少雜草呢,南方與北方明顯不同。以我們熟悉的北方為例,春季小麥田里播娘蒿、王不留、薺菜、獨行菜、小薊比較常見。由于小麥是頭年秋天播種的,越冬返青后小麥成了優勢種群,雜草暫時競爭不過小麥。但一旦不加管理,播娘蒿等就迅速增長,可以覆蓋整個小麥田。但是,畢竟春天雨水少,溫度低,雜草還不是最兇的。而夏季就不同了,北方農田雨季溫度高、光照強、水分好,這樣就給了那些機會主義者的雜草提供了大展身手的空間。即使向玉米那樣高稈的作物,其下還常見十幾種雜草,如馬唐、旱稗、馬齒莧、牛筋草、碎米莎草、鐵莧菜、醴腸、鴨跖草和青葙等。
雜草獲得這樣的惡名,估計是現代科學以后的事情。在古代農書上,人們對雜草并不是像今天被人深惡痛疾的。如對雜草的防治,古人竟然用“鋤禾”這樣的說法,禾是莊稼,怎么除掉呢?原來,鋤草的“鋤”與除草的“除”不同,前者是給莊稼地松土,兼切斷雜草地上不與地下部的聯系,同時切斷了土壤毛細管,起到控制雜草兼保墑的作用,這個的農活農民一年要干好多次。過去農民一旦鋤頭拿上了手,就一直到收獲,而今天農活則是噴霧器一旦背上了肩膀,就一直到收獲才停下來。除草劑除草只管滅殺雜草,不管土地的感覺,也不會關心除草劑對于人類食物鏈的污染,甚至噴灑除草劑這個農活本身就是很有健康風險的。除草劑的毒性很強,從空氣中幾十米飄過來的除草劑對那些敏感植物還有傷害作用,打除草劑那幾天,農民不敢開窗戶。
其實用生態除草措施控制雜草是解決雜草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人工拔草和鋤草都是古老的除草方法,至今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雜草防除方法。直根系的雜草甚至某些多年生雜草在雜草繁衍生長以前拔出,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國農村,相對于其他復雜、昂貴的除草措施,人工除草簡單實用,效果徹底,為廣大農民所接受。另外,有研究認為,保持農田一定的雜草生物多樣性,在控制害蟲、保護天敵、防止土壤侵蝕、維持生態系統功能等方面,發揮著一定的生態作用,因此有必要對雜草的生物多樣性給予適當保護。人工除草雖然是一種較環保的除草方式,但勞動力投入高;化學除草雖然成本較低,但容易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為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就必須采取合理的除草措施,使農田雜草既能得到控制,又能維持較高的生物多樣性,維持較高的經濟效益。
傳統的人工鋤草方式,畢竟隨著大量農民工進城,勞動力的短缺,而逐漸減少了,在美國這種古老的技術恐怕徹底消失了。在中國只有五十歲以上的老農民還會鋤草。現在使用的是什么技術呢,就是除草劑。大量除草劑使用,且不論環境效益,雜草是沒有被控制的,相反,雜草年年用藥,年年發生,甚至在美國使用了抗除草劑的轉基因技術后,農田里出現了超級雜草。
為什么農田里雜草難以防治,甚至除草劑除出了“超級雜草”?這是與雜草的生態習性有關的。農田雜草大都是一年生植物,它們屬于機會主義者,一有空間就去占領,它們對養分需求不挑地段,無論是貧瘠的荒地還是肥沃的耕地,即便是人類不斷踩踏的田埂上,只要有機會就繁殖,結大量的種子,并通過多種方式散播到土壤了。那些埋葬在土壤里的種子,一般很難除掉,除草劑對它們毫無辦法,即使用火燒,地上部燒光了,但種子還地下還能保留。這就是古人為什么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道理。
生態除草僅斬草除根還不夠,還要從種子上控制,就是待雜草結實后人工去除。生態除草怎么做呢?一是要控制種源,不使其結果實,在成熟前后治理;二以草治草,如人工播種有肥效左右的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占據雜草的生態位;三是秸稈覆蓋,利用秸稈中的生化物質對雜草實施抑制;四是人工拔草喂牛羊,但前提是農田里不能有農藥,更不能有除草劑。沒有農藥和除草劑的鮮草,那些食草動物們如牛、羊、驢、兔、鵝、甚至豬是非常喜歡的。“老牛吃嫩草”講得就是這個道理。小時候山東農田里雜草很少,哪些雜草哪里去了?竟然是我們這些孩子加上部分婦女控制住了。小時侯我們放學后,背上筐就去拔草或刨草,1000畝地里的雜草還不夠生產隊40頭牛填飽肚子的,再加上青壯勞動力反復鋤草,在人民公社期間,根本沒有聽說過雜草危害這樣的事情。
那么現在就讓我們看看人類偷懶,用轉基因高科技解決雜草帶來的嚴重問題吧。自1994年美國采用轉基因技術、發明了抗草甘膦除草劑作物以后,美國農田里草甘膦用量大量增長,但由此誘發了雜草與人類對抗的惡性后果,超級雜草在轉基因農田里不斷出現,數量從1996年的2種增加到2010年的18種。
2013年6月8日美國《食物與化學毒理學》公布泰國科學家驚人實驗結果,與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玉米、油菜捆綁使用的草甘膦除草劑農達中的活性成分草甘膦,具有雌激素作用,而且在一萬億分之一超低微量濃度范圍促進乳房癌細胞增殖。泰國科學家的該項研究,有助于解釋,法國科學家不久前做過的長期喂養極微量草甘膦除草劑與轉基因玉米研究中,發現巨大的乳房腫瘤的致癌機制。該項發現打破了過去認為“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量低于某濃度水平無害”的過時認識,揭示了草甘膦這樣的有毒有害物質,恰恰在過去難于想象一萬億分之一超低微量范圍,具有很強內分泌干擾、性激素干擾作用。
市場上暢銷的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油、玉米油、油菜籽油;含轉基因大豆蛋白與轉基因大豆油的國內外知名品牌嬰幼兒配方、孕婦營養食品;轉基因豆制品、豆漿粉等,添加轉基因大豆蛋白的火腿腸、香腸、餃子等一系列冷凍食品、面包以及兒童喜愛的蛋糕、餅干;用轉基因油炸的食品、轉基因豆漿、喂養轉基因大豆、玉米家禽、家畜的肉等食品,皆可能讓一萬億分之一超低微量濃度,其殘留的草甘膦進入人類腸道、通過腸壁血液循環系統進入體內所有器官,進入孕婦體內的胎兒,種下“母細胞瘤”的種子!這就是前面我們提到了人類在沒有終結雜草之前,雜草就能終結人類的道理。雜草通過其頑強的抗性,可能借助于人類發明的轉基因技術提前終結人類。
六、未來的生態農業模式:生態農莊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掌握了改造自然的強大武器,農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農業以無機能的大量投入為標志,并使用上千上萬的化學合成物質;生命科學的尖端成果如轉基因技術也“入侵”農業。當前,大農藥、大化肥、除草劑、添加劑、農膜、轉基因是現代農業的“六大要素”。然而,人類開發的上述技術在提高了一定的糧食產量后,帶來了一系列問題:耕地、地下水和空氣被污染,食品安全受到嚴重影響,“六要素”變成現代農業的“六大害”。更嚴重的是,由于農業生產的少量利潤被“六要素”瓜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嚴重受挫,紛紛進城去打工,農業成為最不受歡迎的產業。
農業生產最尊崇生態學原理,古人所說的“六畜興旺、五谷豐登”,恰說明農業生產不能離開了植物、動物、微生物與人類之間的密切配合。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農業,將上述被“六要素”奪走的利潤追回來并還給農民,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土地升值,情景會怎么樣呢?有人肯定說這是癡人說夢,但是,如果我們用足了生態學原理,充分調動了人的主動能動性,并不是不能實現的。實際上,據筆者調查,上世紀80年代山東局部地區的小麥畝產就超過500公斤了,那個時候只有一點氨水而已,“六害”遠沒有今天這樣肆虐。下面,我們就以一個1000人、250戶、人均耕地1畝的山東中等農村,來設計一個生態農莊,設計一個生態農莊,讓其中的各項元素充分循環起來。其核心是利用生態學原理,增加生物多樣性,告別農業“六大害”,以健康的食品贏得市場。
現在,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看,生態農莊告別“六要素”后,經過生態循環,效益提高了多少呢?由于遠離了危害食品安全的“六要素”,并減少了化石能源使用,其產品質量大大提高。價格方面,我們就按翻一倍計算,上述產業中(毛收入),初級生產為105萬元,次級生產238萬元,有機果蔬500萬元,庭院經濟125萬元,第三產業300萬元,這樣全生態農莊的毛收入就可愈千萬元。因為生產資料基本依靠農業生態系統自身提供,投入的僅為勞動力和部分機械能,生產成本大大下降,我們就按投入占毛收入的三分之一計算,該生態農莊也可實現年均700萬元的純利潤。
目前這1000畝地能夠掙多少錢呢?在現代農業模式下,山東農民種植三季(小麥或大蒜、西瓜、玉米),辛辛苦苦不說,純收入不足1000元/畝,全部1000畝耕地也就收入百萬元左右。這還是年景好的時候,遇到市場行情不好,入不敷出。生態學的辦法實現了“一大于六”(一個生態技術大于六個現代技術),且六七倍地提高效益,試想什么樣的單一技術能有生態學這樣的威力呢?全國農業哪怕僅5%的農莊實現了有機種養,產品優質能夠優價,依靠城里人的自覺消費,就可為國家解決諸如環境污染、鄉村能源、糧食安全、農民就業等等一系列復雜的社會、經濟與環境問題。
希望有關部門認真研究一下生態農業模式,將涉農資金向生態農業傾斜;打造生態農莊,帶動農民就業,在健康的環境下生產安全的食品;釋放城市人群的消費潛力,讓城市主動參與到鄉村環境保護和國家糧食安全的行動上來;從源頭減少乃至告別農藥、除草劑和地膜等有害物質的使用,實現食物安全優質、零農殘;改善鄉村生態環境,讓優質勞動力留在鄉村,減緩城市壓力,促進城鄉和諧發展。
本文見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編《居安思危:中國糧食安全的憂思與出路》,pp158-174,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iv+300
(作者: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從事植物生態學研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科學網 蔣高明的博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