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工作開展到今天,已經上升到脫貧攻堅的戰略高度在國家層面上來推動開展。那么在扶貧政策落到基層以后,針對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困難,怎樣來解決,筆者認為至少應該先做好以下三件事情:
一、扶貧必先扶志
從我們精準識別后的貧困群體來看,不是說全部,有那么一部分致貧的原因,除因災因學因病等致貧外,很多要不就是缺乏勞動力,要不就是自身在發展思想、發展思路上有問題,才會致貧的。從當下社會的發展程度來看,除卻前面所說的那些特殊原因,還留在貧困群體中的人員,要么就是發展思想不積極,要么就是發展無門路的,只要沒有特殊原因,勤學苦干、勤奮勞作、思想開放的,都基本上能夠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所以針對這一部分的貧困群眾,那么扶貧必須就得先扶志。
扶貧工作并不是我們今天才開展做,二三十年前,甚至更早就開展扶貧工作了,只是我們今天是提升到攻堅的高度上來推,從這么多年扶貧工作總結的經驗來看,很早我們就意識到“輸血式”扶貧治標不治本,必須變“輸血式”為“造血式”扶貧,才是長效之策,這也是我們以前比較普遍的提法,等同的意思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先扶志。
那么要解決這個問題,筆者粗淺的認為,首先,針對扶持貧困戶的一個主要做法,要進行思想疏導和思想引領,不能言必稱貧,處處說窮,或者說是因為貧困戶有這樣那樣的扶持政策,不但不爭取脫貧,反而一直要留在貧困群體中。相信很多基層干部在開展工作中,應該都遇到過部分貧困戶存在這種情況,對脫貧后的境況有疑慮、有擔心,不愿意承認脫貧。這就是我們基層干部需要入村入戶逐戶做工作,做政策解釋的地方——脫貧不脫政策。同時,要依托我們結對幫扶機制,讓我們的幫扶干部與貧困戶結對子,做朋友,真正帶動貧困群眾先從思想認識上脫貧,有不向貧困低頭的氣節和不畏困難問題的氣魄。然后,再手把手地把幫扶政策教給貧困群眾,面對面地幫助他們分析清楚,自己能夠結合自身的實際發展長處是什么。所以,在筆者看來,只要先有了這份戰勝貧困的斗志和想要發展的思想,脫貧就走出了第一步。
二、培訓重在精準
幫助我們這部分群眾思想脫貧以后,技能培訓脫貧也要跟上,要不然就變成了——光說不練假把式。技能培訓重在精準、務必精準,同時要細化,看貧困群眾本身的發展實際有什么長處,或者是適合、感興趣發展什么產業,一對一、一戶一策進行技能培訓。我們現在的扶貧培訓也是比較結合實際的,是種養殖或勞務輸出等方面的技能培訓,但是也還存在一些問題——還是不那么夠精準,當然也有我們程序上、工作方式上的問題,很多行政程序上的固化,讓我們摸底得來的培訓需求,有那么部分出入;同時,也還有貧困群眾自身意向變化大的問題,年初去摸底,他信誓旦旦地說一定要把養羊發展出規模,過了半年,再去回訪,他可能覺得羊不好賣了,又想養牛了。這也是下步筆者想談的,在產業扶貧上產業的選擇問題。對脫貧的技能培訓,一定要選準點,落到人頭,做就要做真正有用、實用、可用的技能培訓,而不是套一些技能框框,講一些無用之話。
三、產業依托市場
扶貧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產業扶貧,產業怎么選擇,選擇之后供銷平臺怎么搭建,發展模式怎么引導等等,在筆者看來,確確實實是我們當前扶貧工作面臨的大問題,也是我們最頭痛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了,我們脫貧的持續性就堪憂,就不是真脫貧。這個就要說到我們提倡和正在做的,依靠農村集體合作社來推動產業扶貧的政策模式。這個思路本身沒有問題,在經濟發展程度比較高的地區,這個集體合作社起到的作用,就相當于一個能適應市場規律的小型公司的形式在運轉;但是在那些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大,經濟發展基礎不那么高的地區,集體合作社又變成了大鍋飯的概念,合作社社員、理事會成員,他們不覺得這個合作社是他們自己的,小農思想還是有那么部分的根深蒂固,“等靠要”消極觀念還是存在。解決合作社運轉出現的問題,他們不從內部找原因、想辦法,就等著幫扶政策幫他們解決問題。比如合作社投入發展產業資金不足,他們不是考慮社員集資入股或是調整分紅比例,多預留點運轉資金,而是直接來要幫扶資金,這樣集體合作社本身的內生發展動力就不足。
那么再說供銷方面,農村集體合作社畢竟還不是很懂得市場規律和市場運作的公司,它對市場信息的采集度不夠,敏銳性不強,不能夠在供大于求的時候,減少該種產業的投入力度,發展另外一種,反之亦然。所以有時候并不是我們產業投入得越大,扶貧效果就越佳。如果違背市場規律的投入,反而適得其反了,所以產業發展的效果還是與市場信息的掌控有很大關系的。
對于經濟基礎不那么深厚的地區,產業扶貧的模式還是要走引進公司,帶動發展的路子。因為畢竟公司的起源、發展都是與市場息息相關的,公司的運轉也依托于市場規律,它有相對成熟的市場經驗,有完整的生產鏈條,有基礎雄厚的供銷平臺。通過引進公司,用公司的運作來帶動農村集體合作社的成熟,循序漸進的方式來開展產業扶貧比較可靠,畢竟脫貧攻堅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那么引進公司是一個方面,產業的選擇定位上也要慎之又慎,要因地制宜,依托貧困地區本身的自然條件、人文優勢、要素資源等,宜農則發展特色種養殖,宜旅則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業,宜工則發展工業、加工業……這兩個方面都做到了,那么才能實現產業規模化和扶貧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單位:貴州省劍河縣革東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