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劉孝全:新鄉村建設十大模式分析

[ 作者:劉孝全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4-26 錄入:19 ]

一場“新下鄉”運動開始出現,毫無疑問,這也將是一場“新造富”運動,是下一個隱隱欲現的財富“風口”。大風起兮,四方豪杰紛紛奔向風口安營扎寨,總結起來,大致可梳理出以下十種模式。

一個顯而易見的歷史大勢已經呈現在我們眼前——那就是占國土面積90%以上的偏遠鄉村必將迎來巨變——無論是主動求變,還是被動地被改變。由此帶來的是有史以來最深刻的一次社會變革,這場變革意義深遠,將會長達三十年甚至更久,也將穿越波蕩起伏的世界經濟周期,并由此持續釋放出數倍于現有GDP總量的經濟潛力。

目前,在黨和國家的推動下,這個趨勢已經逐漸明朗為中國崛起的新國策。從上而下,越來越多的各種力量,正在加速投身其中,一場“新下鄉”運動開始出現,同時,毫無疑問,這也將是一場“新造富”運動,是下一個隱隱欲現的財富“風口”。大風起兮,四方豪杰聞風而動,紛紛奔向風口安營扎寨,以期將來執牛耳者問鼎中原。總結起來,大致可梳理出以下十路人馬,每路英豪,皆有本色,各顯神通。

模式一的“中央軍”:以政府為主導的扶貧模式

核心特征表現為:一是目的在于消除貧困;二是投入上以加大國家財政為條件;三是手段為政府自上而下推動,以上級考核為控制手段;四是時間有明顯的節點要求,即在2020年之前;五是人員上以各級干部為主體。

總體而言,這種模式相當于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主力正規軍。優勢是:旗幟高大上,隊伍兵強馬壯,糧草充足。缺點是投入超大,效益較弱,周期很短,能否從根本上真正解決“貧窮”難題,還有待歷史的檢驗。

模式二的“新貴軍”:以馬云為代表的“電商”模式

核心特征表現為:一是效果上更有利于農民“花錢”,在幫助農民增收上沒拿出有效措施;二是規模上覆蓋面廣大,“村淘”已經遍布上萬個村莊;三是手段上技術先進,充分與信息化、互聯網相結合;四是人員上隊伍廣泛,整合能力強,囊括了包括農民、店主、服務商和政府。

總體而言,這種“電商”新貴模式,因為模式新,整合力強,平臺支撐足,流量不小,受到了不少巨頭的歡迎,例如中國郵政也借助廣泛地網點優勢布局了“村郵”。但是,未能從源頭上有效地幫助農民實現增收,相反還可能是“花錢”大于“賺錢”,而且整個服務體系還需要地方政府明里暗里地補貼,最終受益最大的還是“電商”。

值得提醒的是:如果這種模式不能進行及時調整,把功夫做到深處,最終將會很快在群雄逐鹿中,從“新貴”淪為“雞肋”。

模式三的“豪強軍”:以綠城為代表的地產模式

核心特征表現為:一是利潤主要來自房地產開發;二是投入上屬于典型的資本密集型,資本投入巨大,動輒都是幾十億幾百億;三是內容上與傳統地產開發相比,增加了些文化概念以及審美設計;四是在運作上,多數離不開政府的參與甚至是主導,近些年多數采取PPP的方式;五是成效上,帶動地方發展的效果比較直接,尤其是在表面視覺效果上往往十分驚人。

作為傳統房地產進軍新農村領域的升級版,這種“豪強”模式,因其十分可觀的利潤,深得開發商和地方政府的歡心。但是,由于房地產過高的利潤對其它產業所形成的擠壓以及房地產業所賴以生存的其他產業基礎未必牢固,造成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這種“豪強”模式,可能會“豪強”一時,難以“豪強”一世。

模式四的“輕騎軍”:以風投為代表的互聯網+模式

核心特征表現為:一是模式上表現為密切結合互聯網、物聯網發展的趨勢,主要集中于農產品線上線下的銷售和服務;二是投入主要來源于資本市場,這種互聯網+農業的概念,受到一些投資人的青睞,走天使、A輪、B輪路線;三是運作上,因為互聯網的優勢,能精準實現供需的直接對接,部分甚至還混合供需邊界,融合直銷手段;四是從業者基本上高大上的跨界居多。

以互聯網+的方式,借助資本的力量,跨界進入新農村建設的這種模式,堪稱新農村建設領域的“輕騎軍”,異軍突起,風頭十足,目前也出現了一些初有成效的案例,甚至吸引了不少海外高層次歸國人員的創業投入。但是,這種模式的致命難題在于:整個農產品的利潤率其實從根本上是難以滿足資本市場高額回報的成本和需求。可以預見的是:在接下來三至五年中,會倒下一大批農產品電商平臺。

模式五的“江湖軍”:以莫干山為代表的鄉村休閑模式

核心特征表現為:一是在主要價值上,這種模式的特點在于充分挖掘了鄉村的歷史文化以及審美等非物質價值,明顯區別于傳統三農的物質價值;二是在產品形式上,主要以鄉村休閑、旅游業為抓手,主要發源地為浙江,典型代表為莫干山精品民宿。更早期的萌芽是創意農業;三是風格上,以現代設計表現突出藝術美感,主題和風格目前主要集中于鄉野自然氣息和歷史底蘊等方面;四是消費者和從業者均具有自發的文化小資特質,并由此帶動部分中產和“屌絲”階層的跟風。

以藝術設計賦予或發展傳統鄉村的審美價值,樸樸實實的鄉村一下具備了不一樣的藝術氣息和“江湖”意境,因此這種模式堪稱新農村建設中的“江湖軍”,名副其實地創造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美麗鄉村”。但是,到目前為止,這種模式還停留在所謂的藝術審美層面,并未真正深入到每個鄉村文化的核心。因此,表現出了清一色的相同風格,在早期的時候,還較為新鮮。但是,當全國各地都搞起“美麗鄉村”、“精品民宿”時,基本上也就是千鎮、千村、千店一面了,迅速進入同質化的競爭“紅海”。另一方面,由于此類模式的消費水平都不低,因此,受地域限制較為明顯,之所以能起源于浙江,與江浙富裕的消費支撐不無關系,這也就是為什么廣大中西部難以復制“莫干山”模式的原因所在。

模式六的“先鋒軍”:以博鰲、烏鎮為代表的特色產業模式

核心特征表現為:一是內容上,這種模式的最大特色在于以注入特色產業為發端,有時候這種產業甚至是一種“無中生有”的新產業,例如“心靈藝術”產業;二是效果上,不僅會拉動新農村的經濟發展,更多的是帶動農民素質、社會文化、基層治理結構的提升;三是人員上,不僅會整合企業、政府、從業者和居民,而且還會吸引新的人員就業,甚至創造出新的職業門類;四是在競爭力上,因為其特色往往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準確地說,這種新農村建設更多時候是開辟全新的“藍海”。因此,短期內基本上沒有直接的競爭對手,同時也往往無法復制。五是發展前景上,這種模式的確具備讓特色小鎮躋身國際平臺的可能性,典型代表為博鰲、烏鎮。

這種通過往農村注入全新特色產業的發展模式,其理念根源在于打破時空重新布局經濟要素的創新思維,與傳統的房地產開發的“豪強”模式相比,這種模式由于抓住了“重組有價值的人類活動”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生長點,從而為能房地產、旅游業等其它產業創造價值源頭。設計得當,這種模式的確能快速實現一個地區的跨越式發展,因此堪稱新農村建設領域的“先鋒軍”,也應該是我國新農村建設最值得鼓勵的模式。

目前,這種模式被概括為“特色小鎮”模式,但是,由于對“特色”來源的理解五花八門,造成一窩蜂的“特色小鎮”正在演變成巨大的投入風險,可預見的是在接下來不久的將來,“鬼城”現象有可能會從二三四線城市蔓延到五六七線鄉鎮,為此主流黨媒還專門發文提出了嚴厲的警示。其風險的根源在于三:一是特色太空,二是產業太假,三是格局太低。破解之道也在三:一是要能穿越表面,真正進入本地特色的底層——文化的精髓。這方面頗有啟發的代表案例是:一個分享精神可以長出一個星巴克這樣的跨國企業;二是要能真正抓住人性的需求,才能打通產業最終的前景——所有的產業能否具備長久的增長力,核心取決于她最終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人性的需求。三是要具備國際視野。

三點都能做到,這就是“新故鄉”提出的“特色產業”的升級版——主題經濟模式。例如:安徽桐城,即適合結合本地特色打造“文學產業主題經濟區”,更典型的代表,就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推的“雄安新區”。因此,這種模式應該是區域發展歷程中的一個新起點。但是,由于真正的特色將會越來越難挖掘,因此,誰先覺醒,誰就會率先搶占新一輪的制高點。例如:同樣借助自然性感元素打造“國際時尚性感文化主題經濟區”,廣東韶關、江西龍虎山、福建冠豸山三地均有類似機會,最終誰能崛起整合其它地區資源,完全取決于誰先行動。同樣的道理,對于湖北恩施、廣西巴馬、海南文昌、云南普洱來說,“國際抗癌產業主題經濟區”,最終花落誰家,也完全看誰先行動起來。

模式七的“小分隊”:以專業互助為代表的合作社模式

主要特征表現為:一是在組織形式上,是圍繞農業相關領域而展開的村民互助合作,例如:農產品或服務;二是在主要貢獻上,既可以增強相關小農經濟的抗風險能力,也能提升產量、提升質量、增強效率,從而增進效益,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合作互作培養農民的自組織能力和水平,為農民向市場經濟主體轉變提供過度;三是參與者往往由市場訂單為龍頭組成本地、本村以及相近的領域的生產者為主;四是從狀態上看,這種“小分隊”,內部結構松散而靈活,但是存在時間悠久,而且范圍廣泛,今后很長時間仍然是我國新農村建設領域內的主要模式。

專業合作社的模式,盡管規模小、結構松散,但是適應面廣,而且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和機構正在主動介入,推動農村互助合作模式的拓展。例如:姜柏林先生推動的農村金融互助合作,尹飛先生推動的“鄉墅”合作,都是對傳統互助合作領域和模式的拓展和創新。但是,這種模式存在四種值得注意的現象:

一是松散的互助合作很難形成緊密、高效、穩定的組織形式,難以適應越來越無縫對接的經濟趨勢;二是互助合作的根本是提高農民的收益,而一些互助合作正在背離了這個核心價值,表現為:設關卡抽人頭,掛合作社羊頭賺高息,或者利用不對等優勢進行盤剝。三是存在一些危險的變異侵入信號,例如帶有傳銷性質的銷售、部分打著眾籌旗號的非法集資以及一些精神控制組織,也在打著互作合作的旗號,侵入新農村建設陣地。四是來自國際訂單對農民的互助合作促進作用更大,但是,我們在這一方面還缺少相關的政策配套和支持,導致國際訂單對大陸農民互作合作帶動作用趕不上港澳臺,甚至還不及東南亞。

模式八的“保障軍”:以農超對接為代表的模式

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征表現為:一是主要形式上,表現為消費與農業供應直接對接的方式,從早期的領導特供、產地直供,到后來的農超對接、社區-農村對接;二是獨特價值在于:一方面穩定了農產品的銷量,另一方面壓縮了農產品供應從田間地頭到餐間桌頭的傳統環節,減少了損耗,壓縮了成本,提高了消費周期;三是組織上,基本突出了農民和居民兩個市場主體,并且能部分貫通居民與村民之間的文化、信息交換,也間接地實現了以市場倒逼農業生產,從而倒逼農民素質提升的效果。

以穩定的飯桌來保障田間地頭的耕作,堪稱新農村建設中的“保障軍”。這種砍掉所有中間環節,實現供需直接無縫對接的直通模式,在農產品消費上也只會越來越突出,表現形式也會逐漸升級,例如:以特定人群為對象、直接對接的“圈子”綜合體——圍繞特定人群,三農直接提供全方面地綜合滿足。

但是,這種模式核心難題在于:難以確保消費的穩定性和忠誠性,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即是如何避免“農超對接”對消費者的捆綁和綁架。完整的市場經濟中,應該確保消費者的自由選擇權,允許消費者存在“消費漂移”現象,農產品也同樣面臨著如何克服“消費漂移”的難題。更進一步,消費端的特定個性化需求,對于三農而言,如何實現個性化的滿足的確是個難題。早期,厲無畏先生為代表的創意農業探索,作出了很多嘗試,但是至今也仍沒有找出最滿意的答案。核心原因在于:融于360行的精神附加值卻一直沒有找到融入三農的可行途徑,破解之道有待于文化量化的攻克。

模式九的“文藝軍”:以學者為代表的鄉建模式

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征在于:一是參與主體,主要以文化學者為主,從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梁漱溟、晏陽初先生開始,一直延續到后來臺灣文化學者蘇進強先生等,深入到鄉間,推動鄉村社區建設創新,近些年則從東南沿海逐步擴展到大陸鄉村;二是操作上,基本上是以學者進駐鄉村,宣傳理念,指導村民,進一步幫助對接資本,嫁接技術、資源,甚至直接參與推廣,導入需求;三是內容上,以鄉村傳統文化保護、村民素質提升、生活環境再造等為主,部分也包括鄉村產業創新等。

知名學者直接參與新農村建設,將理論直接用于鄉村建設,這是中國傳統士大夫學以致用精神和濟世情懷的延續,堪稱新農村建設中最富人文精神的“文藝軍”,對新農村建設實踐的指導、推動作用是不容置疑的,這種情懷也自然令人十分尊敬。

實際操作中,這種模式也容易存在三個不足:一是理論與實踐的脫節,例如臺灣的鄉建理論和實踐都比較成熟,但是直接移植到大陸,卻明顯難以實施,究其根源在于臺灣的鄉建模式是基于成熟的村民自治,而這一點大陸基本還不具備;二是實踐過程中盤根錯節、糾纏不清的現問題無法解決;三是長期的鄉建如何產生效益,直接為村民帶來收益,滿足農民直接而現實的收入增長需求。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會出現一腔熱血地在駐扎鄉村,盡心盡力地推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人力和資本,最終卻不受村民待見,有些無疾而終,有些甚至被掃出村莊。對于學者而言,如何學會卷起褲腿扎根土地,以農民現實利益的立場接地氣地思考出路,而不是站在理論與情懷角度來推行鄉建,這是關鍵的關鍵。

模式十的“志愿軍”:以志愿者為代表的公益模式

這種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一是主體主要為各類公益志愿者及其組織;二是內容上,主要表現為:生態保護、環境再造、教育援助、留守兒童的心理支持、非遺傳承等公益主題;例如:宗思靜女士致力于黔東南侗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公益活動,陳嵐女士對留守女童生活、教育的公益援助等;三是投入上,基本上來自于個人募集和社會捐贈;四是效益上,為鄉村,尤其是偏遠貧困鄉村,帶去了溫暖和光明,帶著人性的光芒照進最這個時代最冷暗的角落。從全社會來說,所產生的正能量和示范效應不可估量,從近些年感動中國的當選案例即可知道。

如果說孤寡老人是這個時代的最弱勢地人群,那么偏遠貧困鄉村的孤寡老人、失獨老人、留守兒童尤其是女童,他們的內心,基本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凄楚無助的角落。為他們帶去力所能及地幫助,正是我們這個時代人性光輝不滅的表現,毫無疑問,這種公益行動,切中每個人最柔軟的內心,對于部分偏遠貧困地區的人群來說,有時候差不多是人性溫暖的最后一線支撐。因此,這種新農村建設中的“志愿軍”模式應該會越來越受到各界良知人士的認同、參與和付出,只會越來越壯大,不會越來越來衰微。

但是,“志愿軍”模式也存在諸多難題:首先是效益的難題,例如:以生態保護為主題的公益志愿活動,提出了“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口號,問題是:如何將青山綠水變現成金山銀山?目前能拿出來的無非就是發展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等,除此之外,再也拿不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長此以往,對于新農村建設而言,“志愿軍”就可能被農民貼上“忽悠軍”的標簽。進一步的問題是:到底誰應該為生態買單?文化、教育等問題與此類同。其次是公益之本的問題,與學者參與的新農村建設的“文藝軍”相類似,公益志愿活動最終也無法從根源上破解孤寡老師、留守兒童等難題。以留守兒童為例,最終解決離不開讓父母重回兒童身邊,因為誰也無法取代成長過程中父母陪伴。但是,公益活動本身無法能拉回他們的父母,所以,盡管一次次撕心裂肺的離別,父母仍然不得不選擇了打工他鄉。真正能留住他們父母的辦法,在于讓鄉村從“價值洼地”變成“價值高地”。

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必須要為新農村建設中的“志愿軍”致以崇高的敬意!

結論:

綜上所述,新農村建設中群雄逐鹿,各顯神通,其中不乏大仁大義者,也不乏大智大勇者,尤其是最后兩種“文藝軍”和“志愿軍”,任何時候都會令人肅然起敬。但是,最終各種模式也都存在種種不足,因此,在此基礎上,綜合比較研究各種模式的利弊得失,實現跨模式的優勢集成,為中國新農村建設提出真正適合我們國情、民情、史情、地情的新農村建設模式,真正做到模式創新,而不是再次像我們的工程一樣,照搬照抄,偷工減料,搞出新農村建設領域的“豆腐渣”模式。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站在更高的層面,例如國際化的角度,經濟發展趨勢的角度,人口遷徙的歷史角度,文化繼承與創新的角度,信息化與物聯網技術發展的角度,基層社會治理與優化的角度,實現跨文化、經濟、社會治理及科學技術的大整合。總體而言,這種全新的模式大致要包括以下十點要求:

一、中國新農村的建設要從價值提升的基本策略入手,所有不能最終提升鄉村價值的模式,本質上其實都是在對農民和國家耍流氓。

二、中國新農村的價值提升,最終要深入到文化精髓上,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不是停留在紙上、墻上,而是要轉化成實實在在的黃金或“外匯”;所有忽略甚至糟蹋、毀壞鄉村文化精髓的,也許短時期能榮華富貴,但是長期來看,其實是對歷史和未來的犯罪。

三、要正確識別中國鄉村文化的精髓,不要拿浮華當精華,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能深入把握住文化的基因,尤其要懂得將文化的皮毛——文藝,從文化中分離出來,不要做“戀物癖”,不要把衣冠當成活生生的人,把文藝當成文化的本質。

四、當代中國新農村的價值,不應該只屬于中國,更不應該只屬于本地,而是要努力成為全球的寵兒,目光要努力瞄準全球的需求。一個國家、地區或鄉村唯有對全球有所貢獻,她才會成為有全球貢獻的民族、地區和鄉鎮,這才是真正的國際化的生存模式,這才是真正的軟實力,是真正的自信——真正的自信從來都不是自吹自擂。

五、從鄉村文化挖掘到價值產出,需要經過嚴密的商業模式設計,政府、企業、智力機構、從業者、消費者、居民應該各司其位。

六、產業設計上要跳出傳統一二三產業的桎梏,要抓住主題經濟的全球發展趨勢,站在主題經濟的趨勢上,重新理解經濟要素的配比,尤其要重新理解農村、農民、農業——要知道天下本來沒有農業,未來也不會存在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農業。

七、新農村建設的要素上,機制要先進,人員要廣泛,技術要硬,信息化要強,資本要少,利益要平。

八、在整個新農村建設中,真正能起到絕對主力的既不是企業,也不是政府,而是本地人,要依靠他們,就像當年革命需要依靠人民群眾一樣,因為新農村崛起的真正力量源泉在本地人的內心渴望。

九、合理的利益分配是關系到建設的關鍵成敗,尤其是其中農民的利益,不能受欺,實踐證明,一當農民的利益受欺,根基就會不穩。其中,各方利益中,唯一能無私的唯有政府。能確保各方利益的唯有機制,能確保機制的可信可行,需要一個可信的政府,可信的政府來自透明。

十、政府在其中必須做到身先而功后,前期做好引導、規劃,中期做好組織、協調,后期做好服務和支持。

所有十大要求都能合并起來,這種模式可以總冠以“新故鄉”模式——組織各方人員共建美好的新家園,也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新故鄉。可以預見的是,未來90%的國土和80%的人口,將來引來巨大的變革和進步,這場變革將可能是迄今為止人類發展史最波瀾壯闊的一次嬗變,涉及人數最多、地域最廣、時間最短、程度最深,她將汲取各種文明的精華、整合經濟、技術與文化、打破產業的邊界和城鄉藩籬,最終創造出華夏歷史上最美好的生存之地。

而這就發生在我們眼前。

(作者系新故鄉研究院院長,全國十大企業文化名家,北京企業管理咨詢協會副會長,鄉村建設委員會主任,“新故鄉”運動發起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第一農經內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又大又黄又爽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性色在线 |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 | 亚洲青春草原在线 | 亚洲自产一区二区 | 香蕉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