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筆者到鄉鎮調研產業扶貧工作。一位鄉黨委書記“訴苦”說:“為搞好項目扶貧,我們借鑒了外地的經驗,規劃實施了一些產業,可少數貧困戶就是不感興趣;我們搞蔬菜大棚,他卻偏要養豬養雞。我們很著急,也感到頭疼?!?/span>
確實,給錢給物不如給項目,產業扶貧是“拔窮根”、鞏固脫貧成果的不二選擇。然而,有些地方在產業扶貧中,對扶貧項目注重“千人一面”,往往忽視了不同農戶的不同貧困原因、狀況以及特長和興趣愛好,不能有的放矢,因而導致一些農民不買賬、有意見,基層干部也因農民“不領情”而處于“吃力不討好”的尷尬境地。
精準扶貧沒有捷徑可走,不能圖省事,不能別人怎么干我們就怎么做,照搬照套,而是要用腳底板履行扶貧職責,把到戶、到人的具體工作做深做細做實。要腳踏實地戶戶到,深入農戶仔細聽,田間地頭認真看,多從貧困戶的所思所想所盼上找對策,了解貧困戶喜歡種什么、養什么,或者有什么手藝等愛好,把他們的特長、專長與扶貧項目結合起來,做到“投其所好”,揚其所長,激發貧困戶的致富欲望和精氣神,幫到點子上,扶到關鍵處,做到“精準滴灌”。
基層政府不妨采取“農民‘點單’、政府‘上菜’”的辦法,讓扶貧對象自己決定扶貧項目。只有因人因戶開出他們喜歡的致富“良方”,才能精準到戶到人,提高扶貧成效,鞏固脫貧成果。
作者地址:江蘇省沭陽縣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2017-06-0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