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鄉長,快到屋里來坐,你硬是不怕累,又來看我們。”六月的一天,幫扶干部羅軍又來到了重慶市武隆區廟埡鄉鳳游村柏樹灣貧困戶鄧安光的家,他這次來主要是看看自己幫扶的貧困戶林下雞長得怎么樣?輔導貧困戶核算收入賬,順便也看一看自己幫扶的貧困戶成員鄧安光近日的身體狀況。(6月17日 華龍網)
長期以來,扶貧效果不好,落實不到位,淪為走過場,在不少地方,扶貧工作成為了“口頭重視、實際靠邊”的形式主義。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在于,一些扶貧干部不在狀態,光喊口號不做事;有的黨員干部對“精準扶貧”理解不到位,認為自己“遙控指揮”就可以了;還有的弄虛作假,靠數據注水“脫貧”。毫無疑問,這樣的扶貧不僅無法脫貧,更浪費了有限的扶貧資金,引起群眾的反感,傷了廣大群眾的心。
扶貧,說白了,就是要讓處于貧困狀態的老百姓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的生活。讓他們在物質上擺脫貧困,無疑是最重要的任務。因此,需要廣大黨員干部積極耐心,帶著感情和責任真心扶貧,為貧困中的老百姓帶來去切實可行的脫貧辦法,讓他們都能真正拔掉“窮根”。
黨員干部要帶著感情扶貧。扶貧工作是需要黨員干部與群眾多交流,進村入戶,了解貧困群眾的生活現狀,積極主動幫助他們分析貧困的原因,是因病致貧、因智致貧、因災致貧,還是因學致貧,看他們究竟在哪些方面存在困難需要幫助和解決。只有看到真實的情況,了解群眾真實的想法,才能拿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也才能真正將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將溫暖送到困難群眾的心窩里。
黨員干部要帶著責任扶貧。扶貧不是一句空口號,也不是走走過場,完事走人的形式主義。它需要我們的干部真心實意的付出,用心去幫助老百姓,把老百姓的脫貧工作當作自己的事來辦。如果我們的黨員干部,都能經常到貧困家庭去坐坐,多了解貧困人員的思想動態,多和他們談談心,說說話,扶貧是不是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呢?如果黨員干部都能像重慶幫扶干部羅軍,自己多親自到幫扶的貧困戶林下雞長得怎么樣?輔導貧困戶核算收入賬,順便也看一看自己幫扶的貧困戶成員鄧安光近日的身體狀況,腳踏實地地為老百姓辦實事、解難事。如此,何愁不能打贏脫貧攻堅戰。
感情,是人與人、人與事物的橋梁紐帶。是否帶著感情,取決于干部黨員對貧困群眾的根本態度,取決于干部黨員的責任擔當。在扶貧中投入的感情深淺、多少、高度,將決定抓扶貧的關注力度、程度和深度。下“繡花”功夫,心之所到,情之所在,力之所及,方能讓扶貧政策、項目、資金做到落地生根、發芽成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