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農村務農多年的孫小二(化名)2003年來到北京,他掐指一算,已經過去14年了,感嘆自己的戶口本上還是寫著“農業戶口”,沒房不說,這正在為孩子上學的事犯愁。
這段時間,孫小二家租住地周圍的餐館、部分超市、理發店等陸續被要求關門,把青春貢獻給北京的他似乎又有了某種危機感?!坝泻玫霓r業項目沒?給我介紹介紹。”孫小二向記者咨詢,而他回老家的想法已經醞釀好多年了。
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像孫小二這樣的農業轉移人口不在少數?!熬蜆I不穩、家庭不全、居住不定、服務不均”是對他們的真實寫照。
日前,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表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過程,實質是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農民在戶均不到半公頃的土地上搞農業,是不可能達到全面小康水平的?!辈浑y看出,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已是大勢所趨。
孫小二的城市夢沒有破碎
2003年,初中還沒有畢業的孫小二只身來到北京,經過多年的打拼,在北京結婚生子,因為夫妻雙方都是外地戶口,孫小二家目前還是租房子住。但客觀地講,孫小二并不是沒有買房的機會,只是那時候他更愛車。
孫小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萬萬沒有想到北京的城市化進程走得這么快。他現在租住的地方在北五環,“當時還很荒涼,現在高樓聳立,各種生活設施比較齊全?!睂O小二感嘆道。
看到當時來北京同批人都有了房子,孫小二還是后悔當時的選擇,因為那時他還是有資金的。但2011年就不一樣了,北京開始施行限購政策,規定只有連續5年(含)以上本市繳納社?;騻€稅的非本市戶籍家庭限購1套住房。
雖然沒有房,一家四口過得還算幸福,但一晃幾年又過去,孩子該上小學了?!艾F在還沒有問題,可以在北京上,但以后就不行了。”孫小二告訴記者,這正是他打算回老家最主要的原因。
當時,看著孫小二在北京過得比較好,同鄉的好多人也相繼來到了北京。和孫小二一樣,他們當保安、賣電子產品,也一步步融入了北京這個大社會。但因為行業不景氣、孩子上學等原因,他們又相繼離開了,只有孫小二還在堅守。
不是不回,只是對北京還有一份感情在。“現在老家那邊發展得也挺快,跟北京的差距也不像以前那么大了,回去也挺好。”但即便回去,孫小二也不可能再務農了,這是因為他市民化的意愿比較強烈。
在全國,和孫小二一樣的人有2.82億人。據抽樣調查統計,八成農業轉移人口即便不放開戶口,也將長期留在城鎮,而愿意在地級以上大中城市定居的占53.2%。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認為,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不僅符合農業轉移人口的要求,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措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內涵界定為:以農業轉移人口整體融入城鎮公共服務體系為核心,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個人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社會”。而這也正是孫小二及其家庭期待的。
城鄉二元結構與三元結構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正是中國農村改革初期,大量農村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就業,其中不少農民進入城市務工經商,形成了一股民工潮。
當時,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祖輝教授就很關注這一現象,認為真正要解決農村勞動力進城問題,不僅要解決他們的非農就業問題,還必須解決他們的身份問題,即與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同等的公共福利待遇,于是提出了農民“市民化”的概念和內涵。
1989年,黃祖輝等人發表了《農村工業化、城市化與農民市民化》的文章。“根據相關文獻的檢索,這應該是在國內外最早提出農民‘市民化’概念的文章?!秉S祖輝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的確,解決農業轉移人口身份問題是一個難題。和孫小二一樣,盡管在城鎮就業和居住,但他們戶口還是農業戶口,還不能和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就業和福利待遇。
受訪專家指出,長期以來,我國在消除城鄉差別的改革思路上,多以戶籍改革為手段,試圖通過改革來一次性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差別待遇,但效果似乎并不是很明顯。
事實上,一次戶籍改革的牽涉面廣、成本高、障礙多,而這也成為了戶籍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并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
這樣,在城鎮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原有的城鄉二元結構非但沒有打破,反而正在向新的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和城鎮農民工三元結構轉變,這是專家們普遍反映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轉移人口政策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政策體系。各地區各部門將農業轉移人口工作擺在重要位置,突出解決好轉移培訓、權益保護、社會保險、子女就業等農業轉移人口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指出,保護農業轉移人口合法權益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形成,他們進得了城但留下來的問題仍很突出,農業轉移人口管理制度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城鄉分割二元體制的影響。
其中包括,城鄉平等的就業和收入分配制度還未形成、參與社會保障的比例還不高、覆蓋農業轉移人口的城鎮住房保障體系還沒有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子女高中階段就學問題突出等一系列問題。
而黃祖輝調查還發現,目前有接近2/3的進城農民,認為即使流入地政府能解決市民化問題,自己仍打算回老家。他分析,其原因很大層面上與自身在農村的權益能否真正實現或能否帶走有關。
他們擔心的權益主要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及其房屋權、村集體經濟權益等?!霸诂F行體制下,幾乎沒有農民愿意放棄自己在農村的權益而徹底離開老家的?!秉S祖輝告訴記者。
差別化、多途徑推進
毋庸置疑,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已是大勢所趨。但在推進過程中,專家發現不少政府和部門顧慮很多,其中就包括不知道需要支付多少成本,擔心陷入被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測算,每個農民工市民化所需公共支出成本為8萬元。該課題組指出,在城鄉統籌大趨勢下,不管政府部門推動不推動,這個成本都需要支付,推動得越晚,成本越高。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研究員判斷,今后一段時期,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增長速度將有所放慢,“目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綜合進程只有40%左右。”魏后凱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考慮到當前農業轉移人口規模大、市民化程度低、面臨的障礙多,魏后凱認為,應該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需要分層次、分類型、多途徑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
以多途徑解決本地農民市民化為例,魏后凱建議地方政府鼓勵城市近郊和小城鎮從事非農就業的農民,到城鎮創業、就業和居住,就地轉為市民,實現市民化。
同時,“按照自愿原則,依托縣城和特色小城鎮,鼓勵返鄉的農民工回家創業落戶,就地實現市民化?!蔽汉髣P說。
針對目前我國存在大城市人口壓力大、中小城市吸引力不足的問題,黃祖輝認為應該通過產城結合和城市群發展的思路和空間布局來解決。
就目前國內推行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模式,黃祖輝認為比較好的是通過區域內城鄉社保并軌模式。“這種模式主要在經濟發達地區能做到,但對區域外流入的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問題解決,仍然缺乏適用性?!秉S祖輝說。
至于對外來人口市民化采用積分制的辦法,黃祖輝向記者分析,由于積分的確定存在對不同人口的顯著偏差,因而總體上還是個控制人口流入,而不是積極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辦法。
當前,我國正處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農業供給側改革要有“三個激活”,即激活市場、主體和要素。在黃祖輝看來,這“三個激活”既與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有關,又與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相關,也與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密切相關。
“只有在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中,既加快城鄉一體的社保體制改革,又加快農村集體的產權制度改革,才能從根本上實現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黃祖輝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科學報》 2017-07-05 第5版 農業周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