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環保部在河北省廊坊市召開“散亂污”企業整治現場會。根據預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秋冬季氣象條件整體不利,大氣污染物擴散能力較差。在整治現場會上,環保部部長李干杰表示,對“散亂污”企業及集群必須堅持“零容忍”,環保部將繼續開展專項行動。(人民網11月22日)
單從“4月1日—11月15日,環保部從全國環保系統抽調5600名一線環境執法人員;對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上‘2+26’城市,開展為期一年的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這是環保部有史以來直接組織的最大規模執法行動;‘2+26’城市已排查涉氣‘散亂污’企業及集群6.2萬余家”等信息來看,此舉不失為一個治理污染積極信號,表明環保部門介入環境污染的積極態度。
不難看出,強化督查啟動以來,效果也可謂明顯?!?+26”城市PM2.5同比下降6.5%,北京PM2.5濃度連續7個月低于60微克/立方米,達到歷史最好水平;“2+26”城市在一季度PM2.5同比上升12.5%的嚴峻形勢下,空氣質量惡化趨勢得到全面扭轉。但,在11月21日,環保部在河北省廊坊市召開“散亂污”企業整治現場會上,根據預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秋冬季氣象條件整體不利,大氣污染物擴散能力較差,治理效果遠遠沒有達到理想中的境界。從另一個方面折射出,要破解環境污染的難題,單憑環保綜合督查暗查,僅靠對“散亂污”企業的明面懲治,已經是遠遠不夠。環境治理尤需此“消”彼不“長”。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毋庸置疑,經濟發展對環境質量具有決定性影響。正如有專家所言“環境污染不僅是一個技術性問題,更是一個由社會結構、社會過程和社會成員的行為模式長期累積而成的社會問題”。而每每說到環保事件,都會讓評論者浮想聯翩。更會讓民眾想到企業、地方政府、環保監管部門三者之間的微妙關系。誠然,通過對地政府主要領導因整改不力被公開約談,環保壓力層層傳導,以此打破地方政府不敢查、不愿查、不想查的思想壁壘,讓企業認識到督查絕不可能靠“避風頭”“找人脈”過關,值得點贊。但能否打破“遠水救不了近火”定式著實難說。
在黨的十八大中就提出:大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政府、市場、社會多元共治。事實上,環境治理不此“消”彼 “長”,需要政府監督部門、企業、公眾“共同攜手”。企業是污染治理的主體,政府是監管企業的主體,公眾是監督政府和企業的主體,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要規避地方政府一些領導干部為了用GDP換取“烏紗帽”,而不惜污染環境的現實,戴上“污染帽”;涉污企業,自詡為地方政府的香餑餑,環保部門不能輕易得罪它,地方政府又不怎好意思得罪它,在利益鏈條的末端,只能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了。換句話說,得從根本上扭轉一些地方政府和主要領導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發展的沖動。
如何用常態化的手段,讓整個社會的大氣環境質量目標達到可預期?!皢栴}——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新問題”是環境治理怪圈,千萬不能讓現實給我們潑了一盆冷水。再看環境治理專項行動,愿各級政府部門切實轉變環保觀念,改革政績評價體系,自上至下建立起科學的績效評價機制,落實環境污染問責制度,徹底鏟除拿環境換GDP的現實土壤,讓民眾的監督不再是看客。更是期待各部門真正聯手,各盡其責,多措并舉,讓企業意識到環境違法此路不通。那么,熱情會依舊!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