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這是十九大報告對“三農”地位的總判斷,既有“重中之重”地位的再強調,又有“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的新定調。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今后一個時期,各方應當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增強緊迫感和危機感,以更加積極主動的作為、攻堅克難的勇氣,打贏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久戰,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何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圍繞市場的需求進行農業生產,優化農業資源的配置,擴大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強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2016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要求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面臨許多重大考驗。必須學會直面困難和挑戰,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陣痛,盡力降低改革成本,積極防范改革風險,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文章,不僅僅在于理念,更在于“筆功”,只有讓思想轉化為行動,才能讓“三農”成為可觀、可觸碰的幸福畫卷。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只有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才能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文章,不僅僅在于速度,更在于質量。只有加大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打造各具特色、生態宜居鄉村風貌,才能讓城里人到鄉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激發其內在“新動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三農”要發展自然不能墨守陳規,而是要“破”而后“立”,這就需要持深化農村改革主攻方向不動搖,進一步完善體制創新機制,創新農業經營體系,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入強大活力,發展現代農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文章,不僅僅是單一的吃和種的關系,更是通過對種植、加工讓糧食與市場更有契合度,只有遵循市場規律,才能提升農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推進“三農”工作新思路,為做好今后的農業農村農民工作指明了方向。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基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讓更多具有創造力的年輕人扎根基層,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為“三農”插上騰飛的翅膀
(作者單位:綿陽市安州區全媒體中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