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合力攻堅,我國脫貧攻堅成效顯著,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如今,脫貧攻堅四梁八柱頂層設計基本完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制度保障。國務院扶貧辦數據顯示,全國還有6個省份貧困人口在300萬以上,有5個省份貧困發生率在10%以上,有近200個縣和近3萬個村貧困發生率在20%以上。尤其是西藏、四省藏區、南疆四地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生存環境惡劣,致貧原因復雜,基礎條件薄弱,貧困程度很深。完成這些地區的脫貧任務十分艱巨。此外,建檔立卡數據顯示,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比例從2014年的42%上升到2016年的44%,醫療支出負擔重,解決這些人的貧困問題,成本更高、難度更大。(12月20日 中國經濟網)
筆者認為,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現扶持對象精準、資金使用精準、項目安排精準、因村派人精準、措施到戶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在精準扶貧戰略中,精準識別和建檔立卡是關鍵環節。要定期核查建檔立卡的貧困村、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要根據致貧原因和脫貧需求,對貧困人口分類進行扶持。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加快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強化支撐保障體系,加大政策傾斜力度,集中力量攻關,萬眾一心克難,確保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改革開放以來,經過近40年的發展,我國經濟成就舉世矚目,但也積累了產能過剩等一些結構性矛盾和問題。東部一些發達地區,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已經飽和,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低效重復建設,而在廣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則嚴重不足。余下的貧困人口居住地普遍缺乏基本的生存條件,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一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條件都比較差,交通閉塞,教育、衛生、醫療服務都跟不上。讓這些貧困人口真正實現脫貧,不僅要“輸血”,更要建立長效“造血”機制。我們不斷創新脫貧攻堅體制機制,已建立起脫貧攻堅責任、政策、投入、動員、監督、考核六大體系。
目前的貧困人口主要是殘疾人、孤寡老人、長期患病者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貧困群眾。因此,深度貧困地區在2020年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難度極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的那樣,“脫貧攻堅本來就是一場硬仗,而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這場硬仗中的硬仗。”
(作者地址: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大橋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