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今日公布《國務院關于2016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的報告》?!秷蟾妗放读朔鲐氋Y金審計查出問題的整改情況。截至今年10月底,各地通過追回、盤活或避免損失等方式整改32.68億元,有970人被追責問責,93%的問題得到整改。(人民網 12月24日)
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其本意是為了對貧困戶和貧困村進行精準識別,了解貧困狀況,分析致貧原因,摸清幫扶需求,明確幫扶主體,落實幫扶措施,開展考核問效,實施動態管理,檢查幫扶責任人履職情況和貧困對象脫貧情況。對貧困縣和連片特困地區進行監測和評估,分析掌握扶貧開發工作情況,為扶貧開發決策和考核提供依據。然,據審計署今日公布《報告》披露,截至今年10月底,被審計的各縣共剔除和清退不符合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18萬人,重新識別補錄貧困人口9.51萬人,完善建檔立卡數據信息21.68萬人。10萬“偽貧困”著實讓觀者噓唏,如此精準不精,誰的“腦洞”大開?
或許,地區差別不同,在貧困的標準識別上略有偏差。但國家對貧困地區貧困戶的認定已經給出了識別標準。更何況從貧困的對象初選到公示公告、結對幫扶、制定計劃、填寫手冊、數據錄入、聯網運行、數據更新大致要經過九道程序。而且,貧困戶對象的初選,是在縣扶貧辦和鄉鎮人民政府指導下,按照分解到村的貧困人口規模,農戶自愿申請,各行政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進行民主評議,形成初選名單,由村委會和駐村工作隊核實后進行第一次公示,經公示無異議后報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同時還得進行二次公示。可以想見,10萬“偽貧困”還真是讓人匪夷所思。
當然,10萬“偽貧困”可能還真有它產生的理由。記得兩年前就有這樣一說:有一種“貧困戶”是家中有車??雌饋砗盟普{侃的話語,實則道出一些地方貧困幫扶的亂象。在列舉的一則案例中:“3119人的扶貧對象中竟有3048人超過貧困線,僅有61人符合標準。超過貧困線并得到扶貧款的人員中,有343人是財政供養人員,有2454人購買了2645輛汽車,有43人在縣城購房或自建住房,有439人為個體工商戶或開公司。”不知道是對國家的政策不知曉,還是對“貧”“富”的界定拿捏不準?答案不言而喻,“仔賣爺田不心疼”。扶貧資金是唾手可得的“唐僧肉”。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10萬“偽貧困”事實上與一些地方政策公開和公示制度尚不完善等因素直接相關,致使貧困戶的認定出現“人為因素”。一是一些村民對國家的扶貧政策與標準不知曉,即便認定名單公示在村委會公示欄上,短期內便被蓋住或撕掉;二是就算能看到所謂的公示材料,或許已經經過二次“加工”,公示制度未能形成社會監督的威懾力;三是橫向和縱向的雙重失序,權責不夠協調,監督缺位,上級監管責任不夠明確和具體,地方政府重申請、輕組織監督檢查,導致認定工作有名無實;四是處罰不力,違規成本較小,被審計或被檢舉出了問題,多半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也不排除確立“偽貧困”者,以便他日順利“脫貧”之嫌。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根本原則,是中華民族多少年來多少代人的夢想,是無數仁人志士為之奮斗的理想,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孜孜追求的目標。扶貧既關乎百姓的生存,也關乎政府部門的形象,來不得半點虛假。10萬“偽貧困”,無論出于何種原因,無論誰的“腦洞”出此下策,都著實值得警醒。脫貧攻堅的號角已然吹響,愿相關監督部門能細化監督措施,從“紙上”到“墻上”,從“墻上”到“網上”,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監督制度,少一些異想天開者。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