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實施以來,廣大扶貧干部在創造性落實中央扶貧政策中,著力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培育致富產業,讓群眾走上了脫貧奔康之路,涌現出了一批先進典型人物,深受群眾的贊揚。
然而筆者在下鄉扶貧中,卻發現個別基層干部成為了脫貧攻堅的“看客”,結對幫扶的連心卡成為掛在墻上的風景,群眾對被幫扶人不認識;幫扶措施不精準,家庭收支靠會計,當然群眾對其收入臺帳不認可;有的一說解決群眾如吃水等方面的實際問題,那是第一書記和幫扶單位的事;對扶貧考核驗收,認為縣上要過關,必然要組織力量突擊;對這種脫貧攻堅中的看客和佛系官員,確實到了該整治的時候了。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開展以來,在整治“四風”中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但是基層個別干部心存僥幸,缺乏政治敏銳性,未把脫貧攻堅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而是把落實扶貧政策掛在嘴上,對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因受資金等瓶頸問題的制約,既不向上反映,也不爭取項目資金去解決,在上級的再三過問中,要錢到位了才有行動,就更不要說構建脫貧致富的路徑了,對這樣的干部群眾會滿意嗎?
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鄉鎮村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央視《新聞聯播》用罕見的3分鐘,曝光河北張家口市縣脫貧攻堅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通報了相關責任人的處理情況就是前車之鑒,因而要明確脫貧攻堅是扛在共產黨員戶上的政治責任,既要親力親為抓好安排部署,又要親臨一線抓落實,尤其要在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中共謀致富之策,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對工作作風飄浮、侵占群眾利益的行為要及時發現,追責問責,從而壓實脫貧攻堅的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
脫貧攻堅需要主動作為。因而基層黨員干部要在一線幫扶中轉變作風,創造性地落實好黨的扶貧政策,在改變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夯實產業發展基礎中,對接群眾的需求,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對資金等瓶頸問題要對接鄉鎮和聯系部門,加大協調和爭取的力度,并運用群眾的智慧和力量,逐一解決脫貧攻堅中的難點和村級歷史遺留問題,扎實做好脫貧攻堅的各項工作,以群眾脫真貧、真脫貧的實績,向黨組織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扶貧路上不需要看客和佛系官員,需要的是更多的實干家,要靠各級完善監管制度作保障,才能完成共產黨人的莊嚴承諾。
(作者單位:鹽亭縣委辦公室)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