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大力培育文化產業,建成慕俄格古城、三線文化創意小鎮、萬山朱砂古鎮等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項目。截至目前,46個重點項目已完成投資270.8億元,建成投入使用或部分投入使用的21個,正在建設的22個。推動“文軍扶貧”向縱深發展。(貴州日報 2月22日)
因勢利導。應該說相較于其他省份而言,貴州大力培育文化產業應該說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80余處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當代貴州文化的重要基因或源頭“夜郎文化”;創造燦爛水西文明的水西文化;再現戰勝一切困難、沖破一切艱難險阻強大力量的紅色文化;堪稱苗族歌唱藝術瑰寶的“飛歌 ”;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儺戲、花燈戲、布依戲和侗戲;堪稱“無字史書”服飾文化,剪紙、蠟染、刺繡等。無疑,為深度挖掘文化資源,重點實施文化建設工程,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做了有力支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狈鲐毐仨毾确鲋?。導致貧困的原因有多種,但更為深層問題與個別困難群眾思想上打不開,限制了眼界,阻礙了發展的腳步不無關系。而“文軍扶貧”正是貧困地區實現精準脫貧的重要抓手,它使扶貧脫貧概念更加豐富飽滿,在凸顯扶貧工作的充滿人文內涵同時,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全省深度貧困縣和極貧鄉鎮所在縣全覆蓋, 勢必把文化扶貧工作做得更加大氣、精準。既有硬功,也有巧勁;既有量的提升,又有質的飛躍,也能讓脫貧攻堅更有質感。
世上的路有千萬條,關鍵是找準適合自己的那條路。脫貧攻堅更是如此。早在2015年,國家7個部委就聯合印發了《“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有明顯改善,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主要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扭轉發展差距擴大趨勢,公共文化在提高貧困地區群眾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以特色文化產業項目為載體,讓地方優秀的文化浸潤人心,扶起的是困難群眾的“精氣神”。
不過,話又說回來,“文軍扶貧”的實施非一蹴而就,首先得在扶貧項目建設的推進過程中對本地區文化體系會好診、把好脈,盡可能把本地區特色文化充分用好,把體現民族核心文化價值和生活方式的內容重點保護好;得摒棄“文軍扶貧”過程中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上的唯GDP論,避免片面追求數字化、商品化等現象,防止各類建設讓民族地區文化變質變味;得循序漸進,在可持續開發、特色開發和見長效上下功夫,規避重建設、重規劃、輕保護、千村一面等問題出現。總之,得將厚植“文軍扶貧”土層與發展新活力齊頭并進。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認識深度決定工作力度。再看“文軍扶貧”,相信只要各級干部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頭決心,找準補齊脫貧攻堅這塊“短板”,用好“扶志”與“扶智”,定能讓新的扶貧形態真正成為直抵人心的力量,讓文化產業驅動輪轉起來。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