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志”,就是要把貧困農民自己主動脫貧之志氣“扶”起來,增強他們脫貧增收的主觀能動性。“扶智”,就是國家從職業教育、農技推廣、信息流通渠道拓展等方面,培育有科技素質、有職業技能、有經營意識與能力的新興知識化農民,以開拓致富門道,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如何做到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
脫貧攻堅到了啃骨頭、到了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恐怕更多面對的是這樣的貧困戶、貧困人,他們不僅是物質的貧困,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貧困、思想的貧困、志氣的貧困、動力的貧困。他們是雙重貧困,是深度貧困地區的深度貧困人口,是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堅中之堅。
人窮志愈堅,致富路更寬?!胺鲋尽?,就是要把貧困農民自己主動脫貧之志氣“扶”起來,把“內因”激活起來,脫貧的腰桿才會硬起來,脫貧的辦法才會多起來。倘若缺乏主動脫貧之志氣,再扶,有時也白搭。有的農民一拿到政府發放的種子肥料等現金補助,就先去吃喝玩樂。由此可見,扶貧不“扶志”是不行的。只有加強教育、引導,讓農民有“我要脫貧”的迫切愿望而非國家“要我脫貧”的被動督促,才會“人窮志不窮”地發奮脫貧!
“扶貧必須扶智,要讓老百姓懂得‘既要苦干,更要巧干’的道理。讓脫貧人口能夠“站起來”而且要能夠“走得遠”,改變“底層上升通道受阻,一代窮世代窮”局面,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要重視貧困家庭人口優生優育問題,避免因智力、先天疾病等因素導致的貧困。要重視人口素質問題,加大教育扶貧力度,促進教育資源特別是人才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通過各種激勵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發揮義務教育在教育扶貧中的重要作用。廣泛開展職業教育,加強東西部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協作計劃,促進貧困家庭子女的就業。
在“精準扶貧”中,治本之策是要“扶智”,以實現“精神脫貧”。 不可否認,大量的扶貧物資確實幫助貧困群體解了燃眉之急,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水平。但同時也會制約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進取意識,弱勢群體中“坐等靠”的惰性思想日趨嚴重。只富“口袋”不富“腦袋”的扶貧方式,其效果僅是過眼云煙,山村返貧現象順理成章。《老子》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注重技能提升,讓扶貧對象能夠自食其力,才能讓貧困群體在精神上站立起來。由此可見,扶貧的長久之計理當是“輸血”、 “造血”并駕齊驅,提供資金幫扶的同時,更應加強教育指導,給予技術支持,增強貧困人員的就業能力,讓他們過上“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生活。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痹谧分稹皟蓚€一百年”的宏偉目標征程中,我們必須銘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在“全面”。在中華民族追夢的道路上,貧困群體不能落下。這也為當下的扶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重在扶“本”、“本”“末”兼顧,要注重“扶智”、看重“精神”、側重“造血”,以真正創新扶貧理念和方式。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譜寫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添磚加瓦。
(作者地址:四川梓潼)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