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貴州消費扶貧三年行動”啟動大會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500余名采購商和我省部分深度貧困縣的農產品供應商齊聚貴陽,共同用“消費”助力脫貧攻堅。(貴州日報 4月22日)
正所謂,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根據,是事物變化的決定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要重視發揮廣大基層干部群眾的首創精神,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的心熱起來、手動起來,摒棄“等人送小康”的心態。搭建農業產業脫貧攻堅大數據消費服務平臺,為深度貧困縣提供特色農產品銷售窗口,積極探索農業大數據助推脫貧攻堅的新路子、新模式、新方法。以“消費”助力脫貧激發內生動力,可以有。
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貧困的原因來自方方面面,但貧困人群之所以集中在農村、山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那里距離市場較遠,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和利用,有些地方甚至存在“富饒的貧困”。以大數據平臺為載體,通過交通、信息條件的改善,勢必可以迅速縮短貧困地區與市場的距離。貴州擬定用3年時間,對口幫扶我省14個深度貧困縣,推介上百個農產品品種,為每個深度貧困縣消費1000萬元優質生態農產品,預計總金額將超過1億元。架起一座座橋梁,拉近農民與市場的距離,打開各類農產品的銷路,就能促進貧困地方實現了自我脫貧。
面對貧困致因的復雜性,地方政府不僅要“有作為”,更要“善作為”。貧困是一種可逆狀態。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找準路子,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唯有因地制宜切實激發貧困地區的內在活力,才能一勞永逸。如果缺少內在動力,別人再使勁也很難脫貧,即使脫貧了也難以持續。為此,聚焦本省茶葉、食用菌、蔬菜、生態家禽和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邀請500余家消費主體對接深度貧困縣,助推農產品“泉涌”,由內而外“扶”、從里到外“富”,幫助落后者“學會自己走路”,通過市場化方式打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徑。
市場需要什么,就種養什么。當然話又說回來,要以“消費”助力脫貧,更得地方政府做好“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把控問題。在關注本地的“菜園子”同時,更得關注大市場的“菜籃子”。得及時預判市場動向,暢通銷售信息,使農戶、農民通過面對面和網絡平臺等方式及時獲取信息;得在打造本地農產品獨特品質、推進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農產品經濟效益上下功夫;得以政府為主導,加強對部分農民尤其是中青年農民的相關技術培訓。以“魚”換“漁”,只有當農產品的生產者了解市場走向,了解新型農業與傳統農業在供給、銷售、推廣等環節,才能為生產和經營帶來的各種機遇。
讓農產品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讓農村成為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消費”助力脫貧激發內生動力不可或缺,它讓農產品的生產、營銷、服務都會有更科學的發展。這正是,“大數據+消費”助力農產品“高大上”。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