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農民夜校’開班啦,扶貧先扶志,激發大家的內生動力,看著群眾渴望知識的眼神,不由自主講到晚上十點了……”5月7日深夜,駐村干部康忠芳更新了一條微信朋友圈。(5月21日 甘肅經濟日報)
不下鄉不知道,基層存在的具體情況是什么樣,不接觸基層群眾不知道,原來需要做的工作還這么多。相信,像是駐村干部康忠芳遇到的這種情況很多人都碰到過。
其實,在很多時候,下派扶貧的干部通過接觸農村,接觸基層,在扶貧的過程當中,不斷觸摸基層第一線,通過腳底板上沾泥土。慢慢的能夠理解,原來,農村需要補齊的短板不光僅僅是貧困,而且,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長時間的脫離于工業生產產業鏈條之外,導致這些地區不光是技術缺乏、資金缺乏,而且人才缺乏、知識缺乏。有的工作組到了農村,原本以為不怎么困難的幫扶工作,慢慢的卻感覺出來,要讓鄉村徹底改變其面貌,走上文明、富裕的道路,其實要做的,不僅僅只是下發一些扶貧資金、工具和農資產品而已,很多時候,都需要從精神面貌上去做徹底改變。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扶貧單位通過這種長時間的觀察和總結,慢慢的形成的自己的獨特一套扶貧之路。有的,是組織相關專家和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扶貧”,通過技術培訓的方式,讓貧困戶或者貧困村掌握現代化的產業技術,變成產業工人,從而走向致富道路;有的是“扶貧先扶志”,因為工作組發現,他們所在的鄉村不僅是扶貧,而且是甘于貧困、樂于貧困,對于脫貧致富這件事,他們動力不大,甚至于是“倚著門框看熱鬧”。在這種情況下,扶貧工作組就必須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通過專家講座,通過不斷地走街串戶進行相關方面的科普教育,讓這些扶貧村或者貧困戶首先改變觀念,走上勤勞致富這條路。
扶貧的現象千千萬,同時,扶貧工作的方式也同樣是千千萬。通過這種腳踏實地的“探索農村”“摸索基層”,讓大量的黨員干部下沉到生產和生活第一線,這是很寶貴的個人經歷,既豐富了自己的人生厚度,同時更重要的是,讓身為黨員干部的理論基礎得到的實踐性的夯實。從理論聯系實際這個角度上來說,從扶貧工作上培養一批干部、“走”出一批干部,是無論怎么強調都不算過分的。所以,扶貧工作不僅僅是對貧困現象的攻堅戰,而且,還是鍛煉和培養干部的絕好舞臺。這對于群眾和黨員干部來說,不啻為一種雙贏。
(作者單位:中共四川北川縣安昌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